【但是王安石却不这么认为,“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他认为,孟尝君不过是鸡鸣狗盗的头目,怎么能说他善用人才呢?】
【根据《史记》记载,孟尝君曾经有一次被囚禁在秦国,有被杀的风险,而他到处找人帮忙,最后到了秦王的宠妾帮自己,秦王的宠妾想要他的一件白裘,可是孟尝君的白裘已经送给了秦王,他手底下就有一个善于偷盗的人,从狗洞去把那白裘偷了回来,宠妾帮他让他得以被释放,怕秦王后悔,孟尝君飞快出城,但是在城门口的时候却又犯了难,因为根据当时秦国的规矩,必须要鸡叫才能开门,这时候孟尝君手底下又有一个很会学鸡叫的人,他学了鸡叫,孟尝君这才如愿以偿地逃离了秦国。】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这有什么问题呢?
虽说是学鸡鸣,也装狗盗窃,但那都是为了自己的命啊!
人都要死了,这样做有什么不对吗?
这王安石怕是不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
刘邦觉得,若王安石生活在他们这个时候,恐怕又是一个和项羽一样的人。
他们要脸面,那势必会失去很多东西。
【有了这两件事,众人都觉得 孟尝君是个很会用人的人,其实在三国时期,曹操也是这样的人,但对此王安石却不怎么同意,他认为孟尝君明明可以靠着齐国的强大找一个正常的人才,与秦国正面刚,然后将他自己解救出去,可他偏偏要依靠这些鸡鸣狗盗之辈。】
说得轻松,这是能轻易做到的吗?
刘邦都忍不住笑了。
他是不想光明正大地打败项羽坐上如今的这个位置吗?
很多时候要懂得取舍。
逞匹夫之勇有什么用?
【而后,他得出结论,“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就是因为孟尝君用这些鸡鸣狗盗之辈,所以正常的人才才不愿意依附。】
话不是这么说的。
有些人被说动了,但是还是有些人不太认同他的观点。
连鸡鸣狗盗之辈都能重视,难道会短了那些正直的人吗?
【由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王安石,“一身正气”,也大概能看出王安石为什么被称之为“拗相公”了。】
【他这样的性子,跟他信奉儒学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我们都知道儒家的核心是“仁”,所以他们大多是很不屑那些鸡鸣狗盗之辈的。】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这还说的。
说得好像不信奉儒学,就能欣赏那些鸡鸣狗盗之辈似的。
不过嬴政也得承认,儒家似乎很在意这些。
这些日子,他分析了这些信奉儒学的文人,越发让他心中惊讶。
明明这儒家的人好似什么都没有做,就几本书传看着读,然而根据幕中女子所说的他都焚书了,这后世的儒学竟还能如此鼎盛。
没有什么外力的制衡,那些人竟还是能毫无保留地信奉儒学,并将其经典奉为圭臬。
那他又为何一定要用如此暴力的方式让那些人听话呢?
他们能以书籍改变人的思想,他泱泱大国就找不到能写书的人?
言之有理,让人信服,去他的什么法家、儒家。
他要创一个秦家!
【站在我们现在的角度来讲,王安石说得也有一定的道理,用这些鸡鸣狗盗之辈就相当于与虎谋皮,他能偷别人怎么就不会偷你呢?当然了,我们这儿的重点也不是为了辩论孟尝君这个事情对不对,仅说王安石的这篇小短文,不足百字,却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得非常清楚,不过一篇议论文,我们要从中读出多少艺术气息那可能有点难,但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的写作风格,他将精炼发挥得淋漓尽致。】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操也得承认与虎谋皮这一点是没错的。
但身逢乱世,若是这点胆量都没有,还怎么成事?
不过想起司马懿,他不禁眯了眯眼,倒是另外一点,若是怀疑的人,就定不能轻易放过,哪怕对方看起来毫无威胁。
他看人一向很准。
栽在司马懿的身上,是怪他自大了。
现在司马氏被他们控制了,那下一个司马家又会从哪里蹦出来,这一点很重要。
在把大部分的权力都交给曹丕之后,曹操辅佐他的同时也在思考这些日后之事。
【在淮南节度判官的位置上做了四年,根据当时的规矩,四年一任期,王安石做满之后就可以申请回京,考试合格就成为管阁内臣,但是王安石却放弃了,这大概跟当时的朝廷时局有点关系,我们都知道“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这篇《岳阳楼记》写于范仲淹领导庆历新政失败被贬之后,所以庆历年间的朝堂是不怎么太平的。】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看到这里的众人都沉默了。
其实如今大家都是人人自危,整个朝堂也都只是假装宁静罢了。
西夏虎视眈眈,朝廷中暗潮涌动,民间也各种纷乱。
实在算不得太平。
虽说幕中女子出现之后,他们无奈做了一些措施,可是不做的时候已经知道很难,开始着手之后才发现还是想得太简单了点。
就拿与西夏的事情来说,幕中女子都已经披露西夏人的无耻行径了,他们自然不可能再与西夏议和。
可是打了这几年仗,大宋半点没讨到好,继续打下去谁输谁赢谁也说不好。
说到底,还是大宋军队太弱了。
这才是导致人才不来的缘故啊!
可是朝堂中没有人才,那只会使得大宋更弱。
长此以往,如何了得?
【而王安石任期满恰好就在这个时间段,当时除了这个事情之外,北宋的情况是有点复杂的,可以说是“内忧外患”,要不然也不会有庆历新政的出现了。】
朝堂上下自然都知道现在的朝堂有问题。
可是没有人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护大宋周全。
故而事情很难做。
除非大家所有人都付出代价。
许多人想着想着,竟得出最好解决方法是改朝换代的结论。
有些事情,要想改变是很难的,只能全部颓废一切重来。
可如今的情况就是,大宋是没有重来的机会的。
【在1044年,庆历四年的时候,北宋与交战多时的西夏议和,打了很久仗,都很累了,想要休息休息,这事情史称“庆历议和”,虽然这事情是对北宋起到了一定的休养生息的作用,但是北宋却也不是没有吃亏。】
赵祯半眯着眼,心中推翻了一个又一个的想法。
现在仗也不好仗,和也不能和,朝堂上的这群人也时不时地给他添乱,让他近来疲乏得紧。
议和他还要吃亏,之前说的好似是西夏出尔反尔,好像不是吃亏吧?
既还要吃亏,那还议什么和?
可若是打不赢,该怎么办呢?
他是想改革军制,可是这一时半刻也很难出现成效吧。
【当时的西夏国主元昊称自己是宋帝之子,他倒是有脸,他提出了十一个要求议和,其中包括割地、岁赐,也就是给钱啊,还要让他们贸易,卖青盐,完了他们还称男不称臣,妥妥地把北宋当成大冤种啊。】
真是欺人太甚!
看到这些条件王安石就明白为何大宋会慢慢地衰败下去了。
如此一个西夏便能如此嚣张地对他们提条件,那日后周边各国不是会有样学样?
反正大宋的军队弱!
如今已经没有其他的法子了,若是想要快些建立强军,那就得严刑峻法,以军功论赏,再给他们多一些的赏赐。
幸好如今国库还算充盈,若是能把那些无用之人都加以裁减,省下来的费用加上要给西夏议和的银两难道还不足以让战场上的人拼命吗?
王安石在这一瞬间甚至有些恨自己只是一届文人。
他现在有了这般名气,若是能领头上阵杀敌,定是能收拢不少的人。
得找些令人信服的人才行啊!
可他想了一圈,竟是找不到这样的人来。
王安石开始思考,不知现在自己读兵书还来不来得及?
他看向自己桌上早前就已经找出来的兵书,蹙了蹙眉。
虽然他不一定能参透,但他或许能假装参透吧?
只要他能上前线,只要说是他的领导,那最后是不是他领导的谁在乎呢?
他只要将士们打起精神,只要最后能赢。
想到这儿,他都来不及等,赶紧将自己的想法记下来,一边听幕中女子的话,一边思索能与自己共谋此事的人。
【北宋众臣自然不答应,他们尤其不答应“称男不称臣”这一条,这该死的自尊心,当然是钱更重要啦!说笑的,一个国家的尊严很重要,但是钱也很重要,北宋本来就积贫积弱了,还要打肿脸充胖子给西夏那么多钱,怎么想的,而且给了西夏那么多钱,不知道的是赏赐,知道的还不是懂这其中的弯弯绕绕,不是自愿的,给了心都疼死了,那大家这不丢脸吗?】
这丢脸吗?赵祯问自己。
自然是丢脸的。
可是正如她先时说的,要休养生息啊,难道看着前线将士去送死?难道看着边关百姓因战乱流离失所?
出点钱,如果能息事宁人,那自然是再好不过的。
赵祯深吸一口气,还是很气愤。
这些不知足的西夏人,竟如此厚颜无耻。
【还是因为太弱,宋朝重文轻武,就注定了它强不起来,一个国家就好比一个人,你说一个人他全身上下都在长大,四肢却不发育,那不是残疾吗?而宋朝经济文化高速发展,军事停滞不前,那跟残疾有什么区别?人残了还有亲朋好友的鼓励、支持与陪伴,可一个国家残了得到的什么,那不就是等着被别人欺负吗?先发展经济文化可以,但这武力也要后来居上啊!】
赵祯不自觉地在心中赞同。
他想虽说根据太丨祖皇帝的遗训,他们要防止起兵之事,但是边关将士发展起来,禁军也可以发展啊。
只要他能找到可信之人把守禁军,在自己眼皮底下难道他们敢大逆不道?
谋逆尚且需要一个好的借口上位,只要他做一个好皇帝,便不能给人可乘之机。
而想要谋逆的人也通常会想要得到百姓的支持,势必会有所顾忌,不至于像那些外来侵略者不管不顾。
不管是为了什么,似乎都是先驱除外敌再说。
虽说他们现在若,但他们不能一直弱下去。
就在这一刻,赵祯终于想通了。
他要发展军事,他要让北宋强起来。
不管来不来得及,至少他得去努力,至于日后的烦忧,日后再处理不就是了。
哪有舍近求远的?
【后来,北宋还是答应了西夏不少的条件,包括但不限于岁赐等一些让人听了就不爽的条例,事实证明软弱就是要被人欺负的,这场议和持续了不过十多年,宋仁宗都还在当皇帝呢,西夏便卷土重来了。】
赵祯恨得牙痒痒,这些人就是把他的脸摔到地上踩。
他绝对不会再给他们这样的机会。
就是玉石俱焚,这一次他也决计不能白白受人欺负。
【当时因为庆历新政,很多人被贬,赏识王安石的欧阳修赫然在列,王安石可能也很清楚自己就算回到朝廷里还是只有受排挤的份儿,所以他没有去,也或许是欧阳修给了他什么样的提议,但这事情不一定,因为后来欧阳修推荐他回京,他也拒绝了,至于是什么原因,我们无从得知,我们只知道庆历新政对于他后来的变法肯定也是有影响的,而他这次没有参加回京的考试,就又被调为鄞县知县。】
这些事情如今没有发生,许多人都不知该如何评价。
甚至他们没办法想象朝堂要乱成什么样子才会让王安石都不想进京做官,宁愿当一个小地方的知县。
他不是有着大志向吗?
还怕这个?
【在鄞县,王安石更加了解基层老百姓的生活,扩建学堂、兴修水利,做了不少实事,这些也都是他的人生的积累。】
说到积累,众人才恍然大悟。
原来是为了积累。
所以他这是为了体察明情?
倒是极少有像他这样的,没在皇帝面前露脸自己就做事去了。
也难怪这样的人后来能成为宰相了。
【从他考中进士一直到公元1058年,嘉佑三年,十多年的时间里,王安石一直在基层,其间有好几次回京的机会他都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了,而且这些机会大多都是别人在举荐他,我们现在站在上帝视角来看,感觉他呀,就一直憋着大招呢。】
欧阳修想起刚才女子说的自己举荐他也被他给拒绝了不由得勾唇笑了笑。
这像是王安石能做得出来的事。
他这个人一旦打定了主意要做点什么,那还真是谁都别想劝得住他。
或许这样才是好的,若是他能被劝得住,这变法之事恐怕难以实施。
而积累也是好的。
另一边,王安石也被憋着大招的话给逗乐了。
他可不认为自己有那本事。
在其位谋其事,顺便积累罢了。
他还是比较认同白居易坚守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的。
但是白居易没能成功,那是因为他不懂得让步。
以退为进,方为正道。
想到这儿,王安石笑了笑。
评价他人的事倒是有不少理,那自己呢,自己怎么失败,又怎么才能避免失败?
【能像他这样在基层干那么多年又做很多时事的官员应该不少,但是著名的却不多,苏轼是其中一个,可又完全不一样,我们要注意的是,王安石这里是没有壮志未酬的,或许在他变法失败之后有,现在没有,我们一会儿注意看看。】
唐,元和年间。
“还真是。”
白居易道。
这个王安石,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啊。
明知前路难行,他就不走,先积攒力量等自己能走了才走。
他和元稹都错了啊。
【古代文人多自诩清高,虽然大多追求名利,但个个喜欢的那都是淡泊名利的人,王安石一次又一次地拒绝升官的机会,名声也就慢慢地就起来了。】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赞同,早知道当初他就该拒绝圣人征召。
如此圣人定会更加珍视他。
此次也是一样,他和杜甫进京,若是立即就答应圣人的要求,万一圣人又像先时那般敷衍他们该如何是好?
那不是白白地浪费了时间?
他倒是可以和杜甫谋划谋划,假意看淡红尘求道去。
左右圣人为了不让世人寒心肯定不敢杀了他们。
想要他们为朝廷做事,总要给出诚意。
思及此,李白便跟杜甫说了自己的打算。
杜甫有些惊讶,完全没想到这是李白能想出来的。
不是觉得李白想不到,而是他所熟知的李白是想做便做,不想做便不做,何时会去思考这些弯弯绕绕的东西?
但是他却不得不承认,这样才是对的。
于是杜甫点点头,掩住心中的情绪,说道:“当真好主意。”
【他出任常州知州的时候,还和我们熟悉的一个人结识,那就是写了《爱莲说》的理学家周敦颐,周敦颐为什么爱莲花?因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那王安石不正是这样的人吗?】
这话幕中女子不知提到多少次了。
但是像这样的人少之又少,王安石确实也能算作其中一个。
便是那些不喜王安石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此事。
【当时的王安石有一个观点,现在看来那也是相当吓人的,他主张“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好家伙,这思想真的很超前,但是在那个时候这样的观点怎么可能实现,当时的那些富人估计都没把他这话当回事,要不然他怕是活不到变法。】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被幕中女子肯定为王安石的头号政敌的司马光惊讶不已。
“他……他怎么会有如此想法?”
这想法怎么想那也是不对的啊。
穷人或许需要富起来,可富人凭什么要白白地拿出自己的东西?
司马光摇了摇头,他果然是不能理解这个王安石的。
不只是司马光不理解,许许多多的人都不能理解。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同样不能认同这个看法,他早就不能认同了。
都说他是个能得罪人的,王安石可比他厉害多了。
他认为若有那心善者想要帮助百姓,那自然是没有什么问题。
可要把这样的想法强加在富人的身上那就是与富人为敌。
他们应该做的是让富人不再欺压贫人,让贫人的生活好起来,而不是和贫人一起与富人为敌。
【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这肯定跟他长期深入基层的经历有关,在他的诗歌中也有体现。】
【在北宋初期的时候,土地兼并的情况就很严重了,什么叫做兼并,相信大家学过历史政治都知道,北宋时期是土地私有制,也就是说土地是归个人所有的,不像咱们现在,你手中有土地的,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要转让也只能转让使用权,而那个时候不一样了,土地私有就说明可以随意买卖。】
【既然有了买卖,那势必出现奸商,强占、欺骗,如果是官府管着,那还好说,但是可怕的就是官商勾结,那些官员得了好处,帮着强占成为合法,久而久之,有钱的越来越有钱,穷的越来越穷,这就产生了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