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王安石
唐,元和年间。
李纯最近正被一堆事情搅得心乱如麻。
太子已经被他废了,该让谁来当太子他不知道。
他想自己上辈子一定是做了什么孽,所以这辈子才给他这么多儿子来讨债。
除了最要紧的这事情之外,神策军的事情也是很棘手的。
以往信任的人若是突然对他们发难,谁还能帮自己?
万一将那些人都处置了有人趁机作乱,自己怎么办?
还有白居易诗中提到的那些事情,他相信官员欺压百姓,肯定不只是神策军的事。
这些事情他又该如何处置?
【王安石长期在地方上待着,社会不合理的情况他自然见得多,在《兼并》中就有所反应。】
【前面的八句我们可以看成是一个部分,借古代做铺垫,“三代子百姓,公私无异财。”
指的是夏商周,那时候就是公家私家都没有额外的财产,他解释了一下,“人主擅操柄,如天持斗魁。”
原来所有的东西都是被最高统治者掌握在手中的,“赋予皆自我,兼并乃奸回。”
财政收支那都是皇帝说了算,兼并被认为是奸邪行为,“奸回法有诛,势亦无自来。”
奸邪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兼并的情况自然就不会发生了。】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这事情的历史渊源众人都很清楚。
在前朝,其实土地大多还是国有的,但是那时候土地依旧是由豪强掌控。
均田制下,农民的收入负担不起赋税只能变卖土地,既然允许买卖,哪怕只是使用权,那就不可避免地形成兼并。
那时候开了头,自然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当时为了充盈国库,太丨祖为了避免重蹈唐朝的覆辙,干脆抛弃国有,不立田制,不抑兼并。
这事情在当时被无数人叫好,一时间税银大幅增加,只是随着时间的增长,这兼并过度自然就不可避免。
而且有些权力放简单,想收却很难。
现在他们就是处于这样的一种窘境之中。
就算是把土地收回来了,为了稳定还是会慢慢地走前朝走过的老路。
现在唯一的办法便是抑制兼并,而且还要掌握好其中的度。
这实在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这几句都是在夸赞三代的土地公有制,紧接着他说“后世始倒持,黔首遂难裁。”
后来土地的所有权不再在君主的手里,百姓们对兼并就没了办法,“秦王不知此,更筑怀清台。”
秦始皇不懂这个道理,还修筑了怀清台。】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一顿,这跟他有什么关系?
他现在的土地制度也有问题?
跟怀清台又有什么关系?
【这个怀清台是秦始皇为了纪念中国最早的女企业家而修建的,传闻这个怀清很有钱,为修筑长城提供了不少的资助,那我们可以猜测,王安石应该是觉得怀清的有钱是来自于过多地掌握财富,就是将许多的财物占为己有,而秦始皇不该赞同这样的行为。】
嬴政沉默。
他却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
能为修筑长城出力,在他看来那就是豪杰,不分男女,也不管对方是何人。
这不相当于就是王安石说的“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了吗?
虽然他自己算不得贫民,那怀清都是值得许多人尊敬学习的。
天知道有了长城帮他们省了多少事。
这王安石,太年轻了,懂得少!
【“礼义日已偷,圣经久堙埃。”
礼义逐渐淡泊,古代圣人的经典也慢慢没了,“法尚有存者,欲言时所咍。”
抑制兼并的法子还在,可是说起来就会被人引为笑话。】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法子?
什么法子?
收归国有吗?
那些富人会愿意?
几乎所有人都摇头,想得太简单了。
【接下来他开始说到自己想表达的重点,现在“俗吏不知方,掊克乃为材。”
那些俗吏不知道治国方法,错把横征暴敛的人当做人才,“俗儒不知变,兼并可无摧。”
俗儒不知变通,以为兼并是没办法解决的,“利孔至百出,小人私阖开。”
赚钱的法子实在太多,财富都掌握在那些小人手中,“有司与之争,民愈可怜哉。”
官员和他们争夺权利,苦的是百姓。有了资本就能掌握更多的权利,至少在宋朝应该是这样的,但是这些有了钱的人获得了权利和那些原本就手握权利的人势必产生摩擦,他们争夺,没能讨到好处的,还不是去百姓那儿找补。】
百姓们都苦着脸,心中不知是何滋味。
他们有些无奈也有些感动。
没想到竟会有官员为他们着想。
“民愈可怜哉”,有多少人能明白这个道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