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2 / 2)

🎁美女直播

都说士农工商,可是他们作为农民很多时候过得却是不如那些商人。

这王安石变法什么时候开始啊,他们想求他为他们做主啊!

【这首诗里面反应了很多东西,其中有一点也变得更加清晰了,我们一说起宋朝,那能想起什么呢,军事力量特别弱,商品经济发达,文化发达,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第一点和第二点是有些矛盾的,有了钱那不是应该各个方面都会发展起来吗?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啊,那为什么北宋还会积贫积弱呢?】

许多士兵也在心中叫苦。

他们中很多人也是真想打胜仗的。

可是行军打仗最重要的是谋略,他们的这些头儿,有多少有谋略的他们不知道,很多都是那些豪门贵族塞进来的草包。

当然了,也不可能都是草包。

可是即便他们碰上了那能指挥打仗的,也不过待一段时间就又被换走了。

好不容易习惯这位将军的行军方式,马上另一位将军又要用另一套战术。

他们如今只想回家种田。

可是他们许多人是为什么到这战场上来的?

不就是因为家中的土地难以负担家庭的生活吗?

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啊。

这些人在愤愤的同时,也在心中把希望寄托在了王安石的身上。

【这里面除开北宋重文轻武刻意压制军事发展的原因之外还是三冗问题,他们是有钱,但是再多的钱也经不住乱花啊,那么多的官员、那么多的士兵,对于一个西夏议和,一出手就是七万两银子,十五万匹绢,三万斤茶叶。】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刻意压制?

赵祯满脸黑线。

他什么时候刻意压制了?

难道他没有拨款到军营,每年军营里那么大的开支他都应了,难道不是希望他们能发展起来。

他们抑制,抑制的只是那些手握权柄的人。

底下的人怎么也不行呢?

心中问到此处,赵祯的脸更黑了。

他当然知道了,领头的人都不行,底下的人又如何能行?

得改。

七万两银子,十五万匹绢,三万斤茶叶,他听着都心疼。

这些钱就是拿去喂狗,恐怕狗群都能击退那些西夏人了。

他真是胡涂啊!

【文化就不用说了,经济发达了自然还是能带动文化发展的,大家看这《清明上河图》,这么一看北宋人民的生活还是过得很好的,但是这是在都城,在当时的汴京,天子脚下,天下大部分的有权有势有钱的人都聚集在这里。】

巨幕中出现了一幅画,那画一看就是他们这时候的手笔。

如此细致的画,那么大的体量,连巨幕都放不下,幕中女子把它分成了几截给众人看。

众人现在也明白了那些画不是真的,是幻像,也不心疼被撕开的画了,他们更多的是被画中的场景给吸引住了目光。

那不是他们现在生活的地方吗?

画得真好啊!

然而,那些从未去过汴京的百姓们更加惊讶。

“一直听闻皇城富贵,如今一瞧,才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富贵。”

有农民喃喃感叹。

另一人附和,“是啊,这比之那大唐盛世也不差吧。”

“若是全天下都是如此繁华之景就好了。”

唐,元和年间。

王维二人也不由地称赞这画。

看了片刻,元稹道:“这就是为何要深入基层之缘故吧。”

王维颔首,“正是如此。”

都城自古繁华,恐怕只有兵临城下才会纷乱。

可是都城那只是杯水车薪,更多的人是生活在繁华的都市之外的。

【然而再看这里的有钱人那么多,而且一个比一个有钱,但是天下的财富其实它可能并没有那么多,这些有钱人太有钱,比他们稍微差一点的就想赶上他们,当然不排除有那些真正搞经济的,然而,面对朝廷的不作为,许多人自然愿意走快捷方式,层层剥削下去,苦的是谁?】

公元1329年,明宗天历二年。

张养浩叹息,苦的还能是谁呢?

自然是那最没有权利傍身的,那些可怜的百姓啊。

不只是他知道,所有人都明白这个问题的答案。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赵祯叹息。

这确实是个问题,赵祯其实原来也是明白的。

但是以往他忌惮得太多。

如今正好,幕中女子既提了这事,也算是个由头了,他虽做不到把富人的银两收回来给百姓,却是可以让那些吃够了的人别再那么贪婪。

【苦的还不是最底层的百姓。】

欧阳修望着巨幕叹息了一声。

这么一看,他越发能够理解王安石的坚持。

当今这世道,要的就是他那般能够坚持的人。

只可惜,他理解,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他要怎么帮王安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