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2 / 2)

🎁美女直播

好不容易看到希望,竟最后败在自己人的身上,这是赵祯万万没想到的。

【这些现象严重地打击了宋朝工商业的发展,我们刚刚说了,许多商人的商品是从农民的地方买入的,赚的就是差价,所以他们卖出去的价格低了之后,他们就到农民那儿压价,受伤的只能是农民。】

许多农民听到这些话才恍然大悟。

他们平日里只管种好自己的庄稼,从来不知道这其中的弯弯绕绕。

原以为会压榨他们的只有那些乡绅和官员,而来收货的货郎本也是四处奔波,他们常常听那些货郎诉苦还觉得对方不容易,现在看来,压榨他们的竟也还有那些货郎吗?

许多农民都义愤填膺起来,但也有善良的觉得商人是迫不得已的。

他们如何能斗得过官府和那些富商呢?

【如果是有良心的商人,不愿意压榨农民,那就只能自己担着转行不卖东西,剩下的就是和贪官同流合污的和压榨农民保住自身利益的,大家想想,由这样一群人把持着商业发展,这个商业环境能好吗?】

听到这里,所有人都沉默了。

不只是那些不抱希望的农民,就连常被抨击“何不食肉糜”的许多王公贵族也都十分惊讶。

他们中间有许多人是受害者,也有许多人是受益者。

可不管是哪一方,都很少有人想过这样的后果。

商业的发展怎么可能由这样的人把持呢?

赵祯不断地在自己的脑子里搜寻着有关这些方面的奏折。

哪有,即便是最嘴利的御史也从未说过事情会发展到这样的地步啊。

商业方面的问题,自商业兴起便已经不可避免,只要其中问题不是很大,赵祯认为他都没有必要过多地干涉,只要那些人及时地足额地上交税额便可。

可现在,他却怀疑起了自己的做法来。

这天下,哪有小事,哪有他不需要操心的小事?

【许多人都说,若说募役法是第一好法,那这市易法基本上可以算是第一坏法,本意是好的,只是实施过程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王安石咬紧了牙一言不发。

他先时以为只要幕中女子将他的失败说出来,那他就可以想办法尽力地挽回,可听到如今,他才不得不承认,他的失败似乎真就是注定要失败的。

这样的局面,他如何能改变呢?

他先时并未觉得自己有多厉害,他自诩有雄心壮志,他认为坚持地做那些事是他作为大宋子民该做的,也是一定会去做的。

所以在幕中女子夸赞他时,他只觉得理所当然。

可是现在,王安石不这样认为了,他甚至有点佩服幕中女子口中的那个自己。

那个自己是如何在看清了那么多的现状之后还毅然决然地选择那样的一条艰难的路的呢?

在上京赶考之前,他也见过许多的人情冷暖。

他以为自己已经见得够多了,他以为幕中女子所言的那个自己只不过是见识得更多一些罢了,可谁能想到……

王安石瞬间觉得有一座高山压在自己的肩头,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一切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他也开始有些怀疑自己了。

【另外还有一项均输法,这是一项针对税收、采买、上供的措施,原本东南六路各级官府有他们各自的指标,随便举个例子,比如说江浙沪他们今年都要上供一千斤的茶叶,听着呢大家都一样,是挺公平的,但是真正实施起来肯定会有问题,每个地方每一年的实际情况都不同,今年丰收明年可能就歉收,今年浙江歉收明年就可能江苏歉收,但是都必须交一样的一千斤茶叶,这听起来好像还是公平的,但是对于百姓,尤其是那些歉收了的百姓来说,已经是一个负担了。】

这法子大家还有点熟悉,是汉武帝时期用过的。

也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看来这王安石是一心为了赚钱,还和那些人抢钱,简直是不管不顾。

若不是共事了一段时间,大家都差不多了解了王安石并不是一个贪图小利之人,看到他这些不管不顾的措施都要以为他是想从中谋利了,毕竟“富贵险中求”嘛。

【在丰收的时候,官员们会乐颠颠地来收缴茶叶,百姓心痛点,但咬咬牙也就给了,然而歉收的时候,想给,给不了,只好去买,这个时候属于供不应求,市场上的茶叶会很贵,百姓们的负担自然就更重,原本他们的一千斤茶叶价值十万,他们相当于交税十万,但是因为歉收,只能去买,因为供不应求,他们可能实际交上去的税有二十万。】

【这是需求和供应之间的信息脱节所导致的,不像我们现在,网上购物还货比三家,哪个性价比高买那个,那个时候因为信息不顺畅,很多规矩都很死板,若只是官员正常对百姓收税,那还好,至少迫于朝廷的压力,官府不可能让百姓们没有活路。】

对啊,百姓们点头。

有些官老爷还是好的。

【然而这里面还有富商的参与,比如说今年朝廷要采买一千斤的茶叶,这个指标下发到浙江,这时候提前得知消息的商人就会提前囤货,抬高物价,等到朝廷采买的时候这些茶叶早已经翻了几倍。朝廷采买是有一个流程的,可能需要打报告审批,然后再一层层地下发命令,这段时间足够内部人员与富商互通消息。】

“这些奸商,可真不是个东西!”

许多人都不是傻的,他们有时候懵懵懂懂,不知道东西为何一会儿贵了,一会儿又便宜了,但是幕中女子只这么一提,众人就明白了,这是有人在背后操控啊!

难怪幕中女子说大宋积贫积弱,原来都是被这些人给坑害的啊!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王安石等人开始实施均输法,比如说今年浙江的茶叶好,江苏的茶叶不好,那浙江就多进贡一点,江苏就少进贡一点,但你以为可以随意少进贡吗?那岂不是个个地方都叫穷?所以江苏虽然可以少进贡一点茶叶,但是就得多进贡一些绣品,但是这时候江苏一时间也拿不出那么多的绣品来啊,怎么办呢?去浙江买吗?不不不,国库里面还有,江苏就先以市场价买下来,再进贡就好了。好家伙!新型套现。】

许多百姓并不大理解幕中女子说的是什么意思了,但是一想到什么上税纳贡就直觉不是什么好事,再一看幕中女子的表情就更是确定了这一点。

但是许多商人却是黑了脸,如此一来,他们赚钱的机会可就少了许多了。

这王安石,当真是个会赚钱的,只是赚的都是他们的钱。

【但是王安石一行人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节省财政开支,增加财政收入,他这措施里有许多的规定还是很不错的,比如说江苏歉收,百姓上缴的税就按照歉收时的价格收,什么意思呢,比如说茶叶丰收,供大于求一百块一斤,但是歉收,供不应求可能得一千块一斤,假如丰收情况下,一家人一年的税是一千块加一斤茶叶,那歉收的话交一百块还不用交茶叶。】

这下百姓们听明白了,丰收时正常交税,歉收时少交税,若真是这样就好了。

经过前面的讲解,其实许多人都没有办法把王安石想成一个多么坏的人。

在百姓的心里很难接受他会压榨百姓,如今出了这种好法子,大家纷纷松了一口气。

然而很快幕中女子的话又给他们泼了一盆凉水。

【然而,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道高一尺那是魔高一丈,且不说这措施被强烈反对,就是实施过程也并不顺利,可能这办法在开始实施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就出问题了。】

【还是刚才的例子,丰收歉收标准是什么呢,还不是发运司的人说了算,他们在歉收的江苏按照丰收时的标准收税,然而又到浙江丰收的地方去买便宜的商品,既便宜地获得了物资,手里又拿了不少的银两,这怎么可能不从中捞好处,而到了浙江他们在哪儿买也不一定,还要看谁家给的贿赂多,可谓是赚得盆满钵满。】

“简直岂有此理!”

赵祯勃然大怒,他实在是无法忍受了,这些人如此徇私枉法,到底将朝廷置于何处?

好好的法子,竟是变成了如此模样。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难道就当真没法救了吗?

赵祯看到了王安石的才能,可事实证明,王安石的才能或许也不足以改变这令人哀叹的朝廷。

也难怪北宋会走向灭亡了。

许多其他朝代的君臣们也是触目惊心。

其实各朝各代多多少少都有此类问题,只要不太过分,他们也都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如今,幕中女子将真相就血淋淋地摆在他们面前,委实可怕得紧。

这就是让一国亡故之所在啊!

许多人心中有了计较,如何身居高位而免受蒙蔽,是门学问。

【王安石颁布的许多法令都是生不逢时,它需要的是一个政治清明的环境或者是有强有效的监督,但是咱们仔细一看,便能看到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在于经济,政治体制改革那是基本是没碰,他可能也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却忽视了政治的反作用。】

不只是王安石明白了。

就连晏殊、范仲淹、欧阳修众人都懂了。

他们一味地想要改善大宋的经济那是不行的。

朝堂上贪官污吏不除,大宋永远救不回来了。

【国家为什么会变成如今这副样子呢?难不成是上天而为吗?当然不是,如果没有人,一切都不会发生,王安石变法的中心抓错了,其他的办法再好那也只能是难以为继。】

【那些贪污腐败的人没有处理,但是再一看王安石颁布的条例,大多数都是让朝廷去抢那些富商巨贾的生意,比如青苗法,再比如均输法,一方面抢了商人的生意引起不满,另一方面抢来以后却又无法管束办事的人,致使怨声载道。】

赵祯意识到自己不能再懦弱下去了。

他终于肯承认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懦弱,若不是他放任不管,那些人也不敢如此嚣张。

见他软弱,而那些人又自恃对朝廷有点贡献便为所欲为。

可是他不知道,大宋竟会成这副模样啊!

说到底,这些贪官污吏,不还是他们的人吗?

那些人或许不是所有人都贪得无厌,但是为了维护他们各自的地位,他们只能选择给手下的人这些好处。

全当他是傻的吗?

【虽然我们说王安石变法,牵头的是王安石,但是真正做主的是宋神宗,任何一项法令没有宋神宗的点头那都是不可能实施的,而宋神宗的地位决定了他没办法实施彻底的改革,他们只能想办法赚钱,充盈国库,然而在充盈国库的过程中还要看旧贵族的脸色,其实最终侵犯的除了旧贵族还有百姓的利益,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间接侵犯了百姓的利益,最后百姓被旧贵族当了反对借口,这也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很早以前就对王安石的措施提出过反对。

那些监察史每次下到地方都是风风火火地去,随即在地方捞足油水而后回来,能带回真情形的十不足一。

如此,他的那些法子如何能成呢?

苏轼叹息一声,可他也很清楚王安石所提的措施也并非全然不好。

失败委实可惜,明明可以更好的。

【像均输法,最早是出现在汉武帝时期,然而汉武帝实施这个法律是在后期,我们都知道汉武帝连年征战,后期国家财政面临极大的危机,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所以实施的平准均输的措施,但是为什么汉武帝成功了,宋神宗却没有成功呢?】

【这就跟政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了,其实当时面对这样的政策,汉武帝时期的矛盾并不比宋神宗时少,然而,有汉武帝在,反对派能蹦跶吗?相反,你看看宋神宗,太后、太皇太后一个比一个尊贵,惹不起。】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关于这点赵祯无法反驳,他们都比不上汉武帝。

太后、太皇太后,巧的是武帝登基时不也有王太后和太皇太后在身边吗?那窦太后难道会比曹氏差了?

说到底还是他们赵家人弱了。

【其上都是在经济方面的措施,能看得出来,王安石一行人其实是想了很多的,而且他们的这些方法围绕的是一个中心,那就是经济,所针对的就是宋代弊病三冗危机中的冗费,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为百姓谋福利,但是实施过程中也有很多问题,在当时争议最大的也是经济方面,而出现争议的原因通俗来说就是朝廷跟贵族抢钱。】

王安石还没缓过来。

他知道自己会失败,却没想到失败得毫无悬念。

这么简单,甚至感觉让他挣扎一下的可能性都没有。

当真是悲哀啊,王安石想。

他的脑中突然想起幕中女子提到过的一句话,大概他们这些人都是要依附着帝王的,如果没有帝王,他们将寸步难行。

现在,他才终于体会到了其真正含义。

虽然感觉失去了希望,但是王安石并不想就此放弃。

哪怕得知了他们的计划,哪怕旧贵族们会对他虎视眈眈,但他相信还是有很多人是真正为着大宋的。

而官家,但凡心中还有大宋,不想让大宋就此覆灭,官家就会支持他。

有了官家的支持,事情总会有转机。

一定是如此!

【而针对军事羸弱和冗官冗员也有一定的措施,比如保甲法就是为了节约军费,把所有的农户归为编制,但凡一户中有两个男丁的,就要有一个抽为保丁,这个保丁要在农闲时候参与训练等任务,相当于是民兵和民兵预备役。】

【这个法子的本意也是好的,但是这个好其实是对朝廷的好,而不是对百姓的好,那个时候流寇横行,组织民兵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防止百姓反抗,维护治安,这应该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到底不是正规军,面对那些亡命之徒哪有胜算?】

百姓们一个打击未消,另一个打击又来了。

这是服兵役?

大宋一向是募兵制,为何突然让他们服兵役呢?

就为了节约招募士兵的银子?

可是他们不都是上了税的吗?

他们本就要服徭役,再去服兵役,还有谁能种粮食?

【而且当时还有募役法,大家想想,本来这些百姓就是要服役的,但是现在又多出来一个兵役,朝廷出一个募役法让许多人免受徭役,却要付钱,现在又多了一个兵役,那就是服役还得服,只不过是徭役变兵役,在此基础上白白给了钱,这样的规矩百姓自然不高兴,更别提实施过程中还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百姓不高兴?

众人冷笑,放谁身上谁能高兴?

独独王安石觉得并没有什么。

为国效力本就是应该的,又不是让他们一直在军营中待着,不过是维护治安有何不妥?

这些天他主要就是管军务,军费支出太大,朝廷实在难以承担了,要不然他当也不会想出这样的法子。

但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才是他最担心的,不会又是那些贪官污吏的污糟事儿吧?

【比如服役的时间说是农闲,但是到底什么时候是农闲呢,那不是上头说了算?而且每个地方不一样,每个地方的主要农作物不一样本来就不同,这样势必会影响百姓的农业,再者百姓本来种田就辛苦,好不容易有点休息时间还要去义务劳动,好家伙,955变997,谁乐意啊!】

众人没去想955、997什么意思,但是有一点却让众人比较激动。

又是这样,农忙农闲他们说了算,丰收歉收他们说了算。

一群从未种过田的对着他们的庄稼地指手画脚,可笑!

【而且这保甲制,有教头、保长、大保长、都保长等一系列的职位,这些职位看似有一个不错的晋升机制,干得好有机会往上升,但是这时候就成了资本的游戏,有钱有权的人要么成为了操控游戏的人,要么就想办法逃离了这个保甲,剩下受苦受累的就只剩下了最穷最苦的百姓。】

百姓们都听麻木了。

他们就只能是最苦的吗?

总听人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是他们怎么才能把这舟给沉入水底呢?

然而,就算这舟沉入了水底,他们这些水就能好过了吗?只要他们在的一天,就会来新的舟。

【关键是他们服役后的效率也并不高,没有得到系统的军事化训练,反而还要去做各种杂碎琐事,变成了一种变相的徭役,就像我们刚才说的只是白白出了钱。】

【总之保甲法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增加了农民的负担,这直接导致后来许多人宁愿自丨残也不愿意成为保丁,甚至还有很多人被逼为寇,这与保甲法设立的初衷可以说是背道而驰了。】

王安石什么也不想做了。

若是官家不整肃朝廷,他们做什么都没有用。

宁愿自残,被逼为寇,他还成了一个罪人了。

虽说是在心中气了一下,可王安石的脑子依旧疯狂运转。

他想了许多种可能,好的坏的,最后依旧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他需要帝王支持。

【在这保甲法下还衍生出来了保马法,就是让这些保丁养马以节约财政支出,其实是把朝廷压力给到了百姓的身上,说是可以减免一些赋税,可是养马并不是一件多轻松的事情,有些百姓还得自己出银子去租牧地来养马。】

养过马的人才知道马有多难养。

更何况还是帮别人养马。

这一条许多人也不能答应。

可想到这儿,众人也只能敛眉不语,答不答应,他们平头老百姓说了算数吗?

【虽然这些措施并不怎么好,但是在军事发展方面,王安石进行军士测试,裁剪老弱兵士,废除更戍法,也就是士兵时常调动但将领不动的法令,施行将兵法,解决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问题,另外实行军器监法,使北宋的兵器质量也有所提升,所以在这一段时间里北宋的军事实力是有很大的提升的。】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弃疾早知道王安石变法,可如今听着还是颇多感触。

大宋不幸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此。

可是幕中女子说得对,但凡存在的都是有其合理性的,太丨祖皇帝没有错,这更戍法也没错,错的是后人的一成不变。

王安石是值得尊敬的一个人。

【除了这些还有关于人才方面的改革,主要是为了引导舆论,但是也算是挖掘人才,唯才是举,而且注重实用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为许多下层人才提供了发挥才干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改以前以诗词歌赋为主的科举转而注重经学,也就是经义策论,这可以说是后来明清八股取士的前身,但王安石的本意并不是拘泥于经学内容,而是希望学子们可以发散思维对经学有更不一样的理解,要经世致用,用经学去解决实际问题。】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改以诗词歌赋为主的科举?

“岂不闻,诗词歌赋才是最难的?”

李白顾自说了一句。

杜甫自然赞同,若论难度当然还是诗词歌赋更难,儒家经典也就那么些书,多读几遍总能学会。

但是用经学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倒也确实不是很简单的。

【但是所谓的经学就那么些内容,尤其是后来的朱熹《四书集注》成为取士标准,大家就铆足了劲儿了解这几本书,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书呆子,不过这肯定也怪不到王安石的头上,不管从哪方面来看,王安石当时的这一举措在当时都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不然也不能一直保留下去,就连一向不对付的司马光也挑不出什么不是来。】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司马光无言,怎么说得他像个无理取闹之人?

他什么时候会随意挑刺了?

王安石这举措确实是他看到目前最欣赏的。

若朝堂上都是书呆子那怎么行?

这法子好。

【他还希望能慢慢转变科举为从学校直接向朝廷疏送人才,也就是慢慢废除科举考试,这显然不太行,考试是最公平的,尤其是那样大型的考试。】

唐,元和年间。

取消科举考试?

众人吓了一大跳,这个王安石,怎会有如此想法?

虽说这些年科举怪相频出,但是科举确实依旧是最公平的,若是不用科举,那收受贿赂之类的事怕是更多。

【这些就是王安石变法的大体的内容,因为我个人并非政治出身,所以这些都是我个人的比较表面的理解,总的来说,王安石变法其实是站在国家的角度实行的一场以经济为中心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宋朝改变了积贫积弱的现状,但是却也激化了社会矛盾。】

【但我个人觉得王安石扛下压力主持变法还是很伟大的,改革者都是走在前面为我们披荆斩棘的人。】

这一章有点复杂,写得有点晕,来晚了,希望我没有写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