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1 / 2)

🎁美女直播

第169章

王安石

【我个人认为如果把北宋灭亡的原因归结到赵佶的头上还算合理,他要是个明君,那就算不能完全让北宋避免灭亡,至少不至于那么快灭亡。】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怪他?

赵佶有点急了。

他怎么就不算个明君呢?

他是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祸国殃民的事吗?

赵佶还真就不信了,他这次就要让大宋避免灭亡!

【而且王安石为什么被那么多人赞颂,就是因为他勇于突破、勇于改变,所以不能因为他的变法措施中的一些不那么完美的东西引起了一些不好的影响,就把亡国的帽子隔那么长的时光扣在他的头上。】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幕中女子是在夸赞自己,王安石听出来了。

可是他和支持他的人都没有很欢喜。

因为幕中女子说他的措施导致了不好的影响。

她这样提出来,那说明那不好的影响当还是比较严重的,这也难怪变法会失败。

现在他们只希望那不好的影响是可以避免的。

【怎么不去怪秦始皇呢?秦始皇不称帝,这后面唐宋元明清那就都不会灭亡了,有些人的想法就是没有道理。】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愣了愣,随即笑了起来。

这女子,说话还挺有趣。

后世的改革,或许能让他学到不少东西。

现在他算是看出来了,这后世能人志士颇多,他并不能算是最厉害的一个。

但是他若是能将后世那些能人志士的东西都学来,那他定然会成为最厉害的一个了。

【每个朝代每个帝王每个执政者,他们做的决定都是有理由的,且大多都是符合当时的发展的,像赵匡胤重文轻武,他是为了避免北宋出现自己那样的人从而兵变上位,而王安石变法,那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结构不合理了,百姓过得不好。】

【百姓如果只是过得有点艰苦,那可能只是国家不强,但是如果百姓过得很惨那就可能产生农民起义,王安石变法就是为了杜绝这样的事情发生,而且在当时的北宋就已经有很多流寇存在了。】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很多?

赵祯大为疑惑,这事儿他是听到过的,确实是有流寇存在,可是怎么会有很多呢?

还是说后面的这段时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导致流寇存在?

若是因为这些事情,那变革法度确实是势在必行的事了。

越想越可怕。

这些流寇虽然看着不值一提,可是很多时候那些能让一个国家伤筋动骨的人大多都是从这些农民起义爬上来的。

最后不一定成事,却足以让天下大乱。

【他们都没有错,错的是办法的实施。赵匡胤的重文轻武在当时没问题,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政策要能跟得上时代的变化,而后面的皇帝们个个遵守祖制,完了吧,让人直接打到都城来了吧。而王安石所做的就是想让政策跟上时代的变化,但是他的方向出了点偏差,这实施过程中也有问题,比如王安石用人并不怎么样,而且搜刮商贾百姓的财物充盈国库,这些引起了很多的负面影响,所以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

所有人都震惊了。

这幕中女子说什么,王安石他做了什么?

那些原以为王安石一心为国为民的百姓们听到这话都快傻了。

搜刮他们的钱充盈国库,他们没听错吧?

王安石他凭什么?

终究是错信了啊!

不只是他们,就连王安石几人也都愣住了。

王安石不解,幕中女子为何会如此说。

虽然在他们的想法中确实有一些措施是会影响商贾利益的,但是谈不上搜刮,而搜刮百姓,那更是无稽之谈了。

幕中女子怎么如此说呢?

另一边,欧阳修等人也都很诧异。

这些天他们和王安石一起共事,也基本了解了王安石是个什么样的人。

说他搜刮百姓,那怎么可能呢?

欧阳修木着脸想了许久,只能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他的一些举措有些不管不顾,可能会引起有些人的反抗,而他们在无力反抗朝廷的时候或许就会把矛头对准百姓,这样一说对百姓确实不好。

但怎么也说不上搜刮。

【其实我个人觉得,当然了,我也没有什么政治头脑,就胡说啊,或许王安石变法时,先把这些政策颁布下去,然后在众人群起而攻之的时候非常痛心地让一步,紧接着在这过程中操作一下,比如说解决贪官,比如说解决兼并,比如说解决军饷,一口气吃不成大胖子啊!总得一步一步来呗。】

王安石越发不理解幕中女子的话。

他想看来对方是真没什么政治头脑,人无完人,他也理解。

只是幕中女子大抵是不会知道,她的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可是会让现在的局面变得很难办。

【如果能在与保守派打擂台的过程中借力打力,利用保守派的力量以退为进慢慢地解决困难可能会好很多,但是这么一来也不是没有弊端的,变法通常都是需要雷厉风行的,一旦有了退意那就失去了威信,或许会被对方一步步占领高地,也会让人觉得朝令夕改,像闹着玩的。】

众人松了一口气。

好在她还知道自己这胡说的法子不行,如若不然碰到那轴的非得让他们跟着幕中女子的法子来,那可就真是不知该如何解决了。

【朝堂上的风风雨雨本来就不比行军打仗简单,所以王安石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凭一己之力挽大厦之将倾实在太难。】

听了这话许多商贾百姓不满意了。

这还能算不错?

牺牲他们的利益,能做到什么样?

他们还以为王安石能有什么本事呢。

就这?实在不值一提,不如不变。

许多人心中产生了反意,没有人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即便他们身上的利益早已被剥削得所剩无几。

【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是站在上帝视角,以宏观视角来看了看整个变法的前世今生,接下来我们仔细来看看王安石变法的过程。】

这个时候,不管是支持变法的,还是不看好变法的,更有那各朝各代或抱着学习的心态或抱着看好戏的心态的人如今都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巨幕。

他们都十分期待整个变法的过程。

因为幕中女子很多时候都是这样,除了跟诗文有关的她常常都是略过,众人生怕她这次也是雷声大雨点小。

还好幕中女子并没有转移话头,慢慢讲解起来。

【公元1068年,熙宁元年,宋神宗因为宋朝的政治、军事、边境危机召见王安石,和王安石达成了初步共识,公元1069年,熙宁二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他第一次进入执政行列,开始筹备变法,公元1070年,熙宁三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开始了浩浩荡荡的熙宁变法。】

赵祯没想到竟然不是王安石主动提的,而是宋神宗主动地召见的王安石。

这王安石,倒真是个不容小觑的。

【此次的变法最主要的分为富国、强兵、取士三个方面,首先是青苗法,就是在农民穷的时候给农民贷款和贷粮,相当于就是给了农民原始资本,让所有的人都能种上地,在这个法令颁布之前,农民要是没有钱只能去借高利贷,这个怎么样不用说,基本上是入不敷出的,能轻松还上的百不足一吧。】

百姓们都纷纷点头。

这高利贷说的就是印子钱吧,那东西不能碰,轻易碰了基本都是家破人亡了!

这法子听起来倒是不错,跟官府借银两总好过跟那些大奸大恶之辈借。

怀着对朝廷的本能的信任,许多人还是觉得这青苗法是不错的,心中对王安石的怨念少了一点。

【青苗法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压榨,相当于自己搞了一个国家贷款,到了丰收的时候,农民给二三成的利息,连本带息的还,这么一来对双方都有好处,国家有了钱,农民免受高利贷困扰也能保持生活。】

百姓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都露出点欣喜之色。

“这样的好法子,怎么还不赶快施行呢?我也想多种点粮食!”

“我也是,不过这二三成的利,还是有点高吧。”

有人不是很赞成。

“那还能有印子钱高了?”

这个问题一出,众人恍然,那当然还是朝廷的好,印子钱谁能还得上啊?

“这王安石也不是这么不行嘛,就这点就还可以。”

“那是当然,人家可是幕中女子认同的大老爷……”

【但是这只是理想状态,这其中还是有很多问题的,首先,二三成的利息太多了,农民经济压力依旧很大,再者为了自己的绩效,官员们会强制农民借贷,借得越多,还不起的风险就越大,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国家要收二三成的利,在那个层层剥削的年代,百姓还的是不是二三成,这还不是收利的人说了算,碰上好官,农民日子可能好些,碰上贪官,完蛋,这就又回归到了吏治的问题。】

刚刚还欣喜的百姓们这下傻眼了。

“这咋回事呢?这怎么还强制借贷呢?”

众人这才反应过来,是啊,平日里那些个贪官污吏可不是在收税时就剥削他们吗?

他们……果然是没有出路的是吗?

王安石怔住,原来这才是他剥削百姓的理由。

原来是如此,所以要让人监督起来。

这些还是得交给官家去做主,虽说他不怕那些人,也愿意去做事,但是他人微言轻,说了得罪了人也不起作用,这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他的心里想着,“吏治”二字在他心里扎了根。

【第二个是募役法,梁启超评价这是王安石变法的第一好政策,然而这个第一好政策恰好是最牺牲贵族利益的一项政策,在这个政策之前,每家每户都是需要服徭役的,但贵族官绅不用,像唐朝我们之前都说过,杜甫那些是不用服役的。】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他这是要让贵族官绅也服徭役?”

杜甫问道。

他们虽然政治才能不突出,可到底活了几十年,走过名山大川,很多事情也都了解,想得也能更远些。

说到王安石与反对派,那矛盾肯定就是在这些方面。

在他们这时候,若是不想服徭役可以拿财物交换,宋朝何不就跟着他们的政策来?

其实大唐发展得那般好,最大的问题便是藩镇割据,若是宋朝能学着他们,而后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就好了。

可是这话说起来简单,真正实施起来却不会简单。

那宋朝不是因为害怕藩镇割据害怕兵强而反所以才重文轻武的吗?

而他们的许多社会问题就是因为重文轻武产生的,想要突破困境,还真是不简单的事情。

【但是募役法是把徭役的任务下放到所有人,如果不想服役也不是不可以,给钱,穷人家人口少,有点钱的就给钱把劳动力留在家里,没钱的就把劳动力送去服徭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是很多人还是没钱免役的,还是只能去服役,而这项募役法那就是在贵族手里抢钱,贵族一般家大业大人丁兴旺,想服役出的人就多,不想服役给的钱就多,人一走家中劳动力就少了,钱一给损失的利益就大,左右为难。】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这条一说出来,众人立马分成了两派声音。

百姓们觉得还算不错啊,毕竟他们本来就是要服役的,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不想服役出点钱还不愿意,怎么想得那么美呢?

而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却心中愤懑,这王安石还真是想得好,慷他人之慨,怎么不上天呢?

【这其中最大的获利者就是朝廷,这么一来国库充盈了不少,但是这样的政策显然就是被反对派反对得最厉害的。】

赵祯有些气闷。

这些人,有什么好反对的,这点银两于他们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

那些百姓本就苦了,国库没银子他们也都是知道的,给点又怎么了?

可是他站在那些人的角度上,心里似乎也能理解。

从前什么都不用给,如今这钱白白送人,谁乐意呢?

然而赵祯清楚,想要解决问题,总有人要吃亏。

这次,他要站在王安石这边。

【第三个是方田均税法,就是清丈土地,把土地分等级缴税,这个是没什么问题的,虽然也触及到一些隐瞒土地逃税人的利益,但是这样的利益本就来路不明,想反对都无从反对起。】

一连说了三个举措。

百姓们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是不能接受的。

这对他们而言,根本没有太大的影响。

至于先时的那放贷之事,怎么也不能怪王安石,都是那些贪官污吏的错。

只希望官家看了能将那些坏人绳之以法才是!

【第四个是农田水利法,这个法子是为了促进农业发展,鼓励农民开垦土地发展水利,但是费用是由当地贫富等级给钱,就是富裕的给多点,穷的给少点,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促进了农业发展,而且开垦多了,那国家税收也就增加了,但是这个法子与青苗法有着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当这事情成为绩效考核,官府就会强制农民开垦,最后演变成贷款搞农业,很多人还是受了不少的苦。】

【让富人多给钱,穷人少给钱,那富人肯定不愿意,又是激化矛盾的。】

王安石提笔,本来是想趁机记录一下自己的想法,然而听了这个多,偌大一张宣纸上,只浅浅写着“吏治”二字。

幕中女子一针见血,说出来的恰恰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第五个是市易法,官府在商品滞销时买入,再在市场需要时把商品卖出去,这是增加了国库收入的,商品滞销,那价格肯定不高,而且官府大量买入,价格肯定就更低了,而市场需要时,可以涨价,国库就从中赚取了差价。】

那些商人们越听越不对劲。

早在先时他们就有不好的预感了,如今一听,实在可恨!

这些,原本不是他们的法子吗?

王安石这跟直接硬抢有什么区别?

夺人钱财犹如杀人父母啊!

可恶!

【在此之前就有很多奸商,假如这些商人从外地运货到汴京,有时候东西不好卖,当地的富商就设置团购,也就是愿意将他们的东西全数购入,当然价格不可能高,购入之后富商们不是投入市场,而是先储存起来,等到市场上的价格涨到一定的金额再卖出去。】

这样一说大家还有什么不懂的?

这不就是朝廷变成了奸商吗?

所以百姓们还是没落得一点好处,不过是出了虎穴又入狼坑罢了。

这是奸商!奸臣!

百姓们可不管这些法子是王安石一人想出来的还是那些大臣们一起想出来的,他们的火气全部都撒在了王安石的身上,谁让他是那个做得了主的人呢?

而且名字就叫王安石变法,可想而知他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了。

还以为他是个好的,实在没想到,简直奸诈!

【后来大概就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模式,那些富商地头蛇们在汴京操控物价,每每有商人入汴京首先得请他们吃饭给他们送礼,送得好吃得好定价就能稍微高一点,而“不懂事”的人的货物价格自然被压得很低,富商们把这些货物囤积起来涨价再售卖,久而久之,那些外地的商人运了一两次,发现这地方的生意难做,也就不做这个生意了,然后就演变成了市场上货物供不应求价格高,而生产地产品供大于求,生产者赚不到钱,生产停滞。】

几乎是所有人都看着这样的幕中女子展示出来的那似乎是宋朝市场的场景,实在是太热闹了,怎么也看不出来哪里不妥。

但是那些脑子转得快的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按照幕中女子的意思,那宋朝的繁华迟早要完啊!

生产者不生产,那那些东西从哪儿来,价格只会越来越高,而能买到的人依旧是少数。

那不生产的生产者怎么活呢?

缺乏物品的人又怎么活呢?

【王安石正是看到了这样的情况,于是颁布市易法,由官府出钱买下这些卖不出去的商品,这就相当于和那些富商抢生意了,而那些富商大多背靠大家族,也就是反对派,若是想毫无靠山做到家大业大,那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在当时的那个年代。】

如今宫里都知道,官家与皇后的关系并不怎么和睦。

这样的事情,人人知道却是人人都不敢说。

曹皇后这时也正看着巨幕。

巨幕中提到她时纵使是夸赞,旁边的宫人也是大气不敢出一个,那可是后宫干政的罪名啊!

她们无比庆幸这巨幕是人人都能看见的,若是只有她们能见只怕是要被灭口。

明明皇后也是个宽仁的,可她们却还是不自觉地害怕,这还真叫人不知说什么好。

【除了遭遇反对,这市易法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演变到后期,渐渐地有了强买强卖的现象,许多地方的市易司官员要求商人们的商品必须经过市易司,卖得掉也不能私自买卖,要卖给他们,有时候市易司今天十贯买入,明天十五贯卖出,大肆敛财。】

王安石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

他原本还觉得这法子算是不错的,虽说是得罪了富商,但是充盈了国库。

而且若是有他们的安排,对百姓也并非全无好处。

说是抢了富商的利益,但他们可不会像富商那般把货压到一个天价才放出来,只是能卖掉就会出售,也就是幕中女子提到的那个差价,他们并不会赚取太多的差价,更不会逼到百姓不生产。

可是,谁能想到会演变成这后来的样子呢?

这些人的良心都是被狗吃了吗?

在这样的关头还敢如此大肆敛财的肯定不可能是那些小吏,而是他们身后之人。

而他们身后的这批人,跟那些富商背后的人估摸着也差不了多少。

所以这法子用了跟没用的差距大抵只有让那些没有背景的商人们怨上朝廷。

【这些措施在当时肯定还是起了作用的,发布的时候各方肯定都按规矩来,所以在短时间内给宋朝廷带去了好处,只是后来监管不到位,事态的发展如野马脱缰一发不可收拾。】

赵祯也对此深恶痛绝。

这些监察史没一个顶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