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1 / 2)

🎁美女直播

第168章

王安石

【赵祯没有子嗣,古代讲究一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尤其是皇帝更是需要绵延子嗣来稳固江山,来保证皇室血脉的纯正。】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赵祯早就猜到了这样的结果,可是他不敢信。

为什么?

为何上天要如此待他?

难道是他哪里做得不好吗?

【作为皇帝,赵祯自然也跟其他帝王一样,后宫佳丽三千,而且皇后就有两任,还有两任妃子死后也被追封皇后,也可以说是一个风流帝王了。】

朝臣们对于皇帝自然也是十分关心的。

皇帝子嗣稀薄,早有大臣劝他过继子嗣,可他总是不听,大家也实在没有什么办法,只能日日上朝启奏。

哪怕是得罪官家,这也是他们不得不做的事。

朝臣们的担心就与此前朝代的人的看热闹不同了,这帝王无子,随便放在哪个年代都是可以拿出来当作笑谈的呀。

这可不是什么小事。

这宋仁宗怎么回事,难不成是有什么隐疾?

【也不是赵祯不能生,只能说曾经有过,他有好些女儿,但皇子却只有三个,后来也是纷纷殒命,白发人送黑发人,话说这赵祯的儿子怎么就这么不幸呢?】

【像他的长子是出生即夭,他的次子赵昕,也就是他最喜欢的儿子,小名最兴来①,死的时候也就几岁。】

【而他的第三个孩子同样是出生就死了。】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赵祯面如死灰,像是马上就要离世而去似的。

谁能告诉他,谁能告诉他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为何就留不住自己的孩子?

既然让他们来了,为何又如此残忍?

【听到这儿大家会不会脑子一秒后宫阴谋论,会不会是他的哪个妃子见不得别人生孩子把这些孩子给害死的?当然了,这不是不可能的,毕竟艺术来源于真实,历史上也确实有很多这样的事情发生。】

此话一出,众人哗然。

后宫?

哪个嫔妃有这么大的胆子?

竟敢拿帝王子嗣胡来,简直……简直是丧尽天良。

赵祯心思在后宫嫔妃中间扫了一大圈,他实在想不出来谁敢这么做。

若是让他知道他绝不轻饶。

“来人!咳咳咳……”

赵祯也顾不得幕中女子还在说话,忙招人想要彻查此事。

然而还没等他说完,就听到了幕中女子的否定。

【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赵祯他除了儿子还有十多个女儿,而他的这些女儿也只活下来了五个,只有一个长寿的,虽说古代医疗条件不好,但是他们在皇宫有御医什么的,总比其他地方的人好,看人家苏轼颠沛流离还活到七十多岁呢。而且古代条件不好,那比他们更古的唐代也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还是他们自己的问题。】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听到大唐没有这样的事情,李世民心下放松不少,心中也起了看热闹的心思。

又不是御医的问题,又不是后宫的问题,那会是什么问题呢?

【咱们现在结婚,有很多规矩,比如说不能近亲结婚,比如说男的二十二,女的二十,为什么要有这些规定呢,国家随意定的吗?】

这是何意?

近亲?何为近亲?

为何不能近亲,不是讲究一个亲上加亲吗?

还有女的居然要二十才能成婚,那不成老姑娘了吗?

男的二十二,要知道他们这时,许多男子十来岁就已经有通房丫头服侍了呀!

这后世的规矩当真是让人奇怪。

【那肯定不是,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后代,古代为什么那么多人身子弱,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近亲结婚,而没成年的那就更不用说了,宋仁宗呢,最喜欢的就是年轻妃子。古代的女子很大的一个任务那就是传宗接代,从结婚后的第一天起她们就把这个任务背在了身上,那些妃子十二三岁就嫁给了他,所以生孩子时也才十四五岁。】

【十四五岁啊,我的老天爷,发育得晚的青春期都还没到呢,身心都不成熟,生下来的孩子怎么能好,又怎么能养好?只是那时候的人都不知道,再加上宋仁宗自己就身体不好,或许很多人都把原因归结到了宋仁宗的身体上面。】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赵祯一下子顿住,他喜欢年轻妃子,那是没错,可他从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她们早早地入宫,宫里能给他们更好的生活,而且有太医调养身子,怎么也不会比在宫外差了啊。

至于不成熟……他看他的那些个妃子个个玲珑剔透,也不至于不成熟。

这幕中女子,不会是胡说的吧。

近亲结婚,他都是没太明白是何意。

【当然了,宋仁宗自己的身体应该也有原因,准确的来说是跟他们整个赵家都有关系,我们稍微了解一下就知道宋朝皇室的子嗣其实都不怎么样,之所以咱们没有太关注是因为大多还是因为他们妃子多生得多,总有那么几个健康长大的。】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如今确实也算高寿,他自己也清楚。

但是与他这般高寿的人也不是没有。

再说前朝,幕中女子时常提及的李杜二人同样是高寿。

可再一想大宋皇室,这……倒是件不好的事情。

哪怕只是随意想想法子,他竟也是脑中一片空白。

【这皇帝无子那还了得?朝中大臣们比他还着急,也不管宋仁宗失去了儿子伤心难过,纷纷上书让他过继宗室子弟。】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以往他们就比较着急,如今一听说是宋朝皇室的血脉不行,他们个个心中便更急了。

这可如何是好,定是会遭有心之人惦记上的啊。

这些个忧国忧民的大臣都在想,明日上朝一定要再奏请官家过继子嗣。

自然什么都比不过大宋的社稷稳定重要。

【他过继的就是后来的宋英宗,当时他的名字叫赵宗实,其实早在宋仁宗生儿子之前赵宗实就被养在宫里过,但是后来宋仁宗一连几个孩子,大家都看到了希望又把赵宗实给送了回去,而值得一提的是,赵宗实的爸爸赵允让也曾经是皇帝备胎,后来就是因为有了宋仁宗才又被送出了宫。】

赵祯恍然大悟,原来是他。

想必赵曙是自己的赐名了。

他倒是个有福气的,可他用的是本属于自己孩子的福气,一想到这个赵祯心中就不舒服。

若是他稍微有点不好的地方就断了他这条路。

【眼看着梅开二度,宋仁宗一家跟耍着人玩似的,大家都觉得赵宗实肯定心中不满而且说不定赵祯的儿子都是他害死的,咱们还是那句话万事皆有可能,但是我个人觉得是不大可能,像赵祯一直没有儿子,好不容易有了,他难道会不好好地看着?包括后宫怀孕的妃子,那不得当国宝对待?】

听到这可能,赵祯心中大震,这倒是他从来没有想过的。

赵宗实有这么大的胆子?

然而转念他也觉得不可能,虽说大宋边疆不定,但他这皇宫可以说是固若金汤。

别的他不敢说,有皇后在,他对后宫的安稳还是敢肯定的。

所以方才在听说可能是妃子乱事他才会如此激动,现在想来,都不可能,后宫的妃子不可能,赵宗实也不可能让人在后宫作乱。

只是想起他的最兴来。

最兴来历来身子不好,难道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离自己而去吗?

【如果只是死了一个,那是赵宗实干的还有点可能性,说明这个人有谋划而且狠毒,但是一连几个,连公主都个个活不长,这怪到赵宗实的身上,那就不大合理了。】

本来还有些怀疑赵宗实的人这下也没什么疑虑了。

在后宫戕害皇家子嗣,本就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更何况是针对那么多的皇子和公主。

为了不露出马脚,但凡是个正常的人也会尽量少动手,断然不可能对公主动手。

但是,还有一种可能,说不定这就是赵宗实转移他们注意的一个手段呢?

反其道而行之,洗脱自己的嫌疑。

若真是如此,大宋有这样的人当皇帝,怕是兴盛之日不久矣。

【公元1062年,嘉佑七年,在司马光、包拯、韩琦等大臣的极力劝说下,赵祯立赵宗实为皇子,赐名曙。】

【眼看着朝堂局势变化,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王安石的眼光是敏锐的,所以他在这时候出仕是很有可能的。】

赵祯皱了皱眉,这个王安石倒是个知道审时度势的人。

难道自己不答应他的改革,这新帝就敢答应?

怕不是那么简单的吧。

【第二年,赵祯重病而后驾崩,举国悲痛,就连偏远地区和辽国的人都为他悲伤,所以说其实他软弱那是他的性格,跟他儿时母后代理国事分不开,整体来说,他还是个不错的皇帝的。】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对此苏轼也是承认的,大概没有什么人比帝王更希望整个国家更好。

尤其是那般仁德的仁宗。

或许谈为君之道是他太过逾矩。

但仁宗确实有些软弱,然而人无完人,自己做不到完美,怎能要求他人尽善尽美。

现在想来,能得如此一个帝王,已经是大宋之幸了。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许多老臣也想起了官家小时候的事情。

拿回权力也不容易。

看来日后还是要尽量避免出现垂帘听政的情况。

那样或许对国事更好,但却万万不能作为长久之计。

那是会影响帝王的。

【赵祯离世,赵曙即位,可能王安石是以为他的未来来了,但却又一次令他失望了,当时有一个规定,说是舍人院不能申请删改诏书中的文字,我不是很明白这个规矩的意思,就是不太明白为什么有这规定,这个舍人院就是专门为皇帝起草诏书的地方,我猜测可能是说定了之后不能申请更改,类似于盖棺定论的意思吧。】

赵祯就知道。

像王安石这般的改革,若是没有巨幕的出现,他也是不敢答应的。

这王安石不管碰上哪个帝王只怕都要失望。

不过他倒是想知道那后面的宋神宗是怎么回事,王安石变法又是为什么能开始的?

这诏令之事不改他也觉得没什么问题啊。

朝令夕改,那岂不失了威信?

【这儿大家可以下来查一下,在宋代,诏书的出台程序往往是皇帝口述,中书舍人起草,中书舍人内部审核,然后传到门下省审核,再给门下省宰相审核,最后给尚书省执行,实在不行了还有台谏弹劾,这么多道工序,是种种制衡,但是其中可运作的空间也很多。】

嗯?

赵祯心中一凛,如此工序,还有运作空间。

是他以为的那个运作空间吗?

他们是怎么敢的?

这也不怪他惊奇,因为这其中若真有徇私枉法之人,那涉及的可不就只是一两个人而已了!

【重点就是在这后面,王安石觉得这样不妥,他认为如果不能申请删改,那么舍人院就不能尽到他们的职责,只能是那些执政大臣说什么就是什么,让自己的人怎么写就怎么写,到最后软弱的人不敢说话,强硬的可以借皇帝的命令制造命令,大家都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加一个字减一个字那都不一样,若是刻意在诏书上曲解皇帝的命令,传下去达到的效果就又不一样了,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如果不是也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要看清楚王安石的态度就行了。】

那可不是吗?

曲解他的意思,若是传出的命令不同,到时候怪罪下去只会说舍人院办事有差。

那些人就能逃脱罪责了。

这道理赵祯不是不懂,但是他万万没想到真有人敢这么做,他们是怎么敢的?

赵祯再一想幕中女子这些天说的事情。

许多时候,朝廷出现纷乱,那都是因为帝王明知不妥,却因轻视而放任自流,他不能再这样了,不能给那些人钻空子的机会。

【王安石说这样的话不是明摆着认为执政大臣会徇私枉法吗?如果没有,执政大臣听了这样的话会不高兴,如果有,那王安石就更是得罪人了。】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这好官还真是难做!”

李白感叹。

若是他自己,恐怕也是如同王安石一样,就算是得罪人也是要说的。

但他觉得他怕是也不会这样直接说,而是把想说的话放到诗文之中。

如此一想,那白居易的法子倒是好。

杜甫频频点头。

他想他之所以仕途不顺,恐怕也跟王安石这样直谏的性子相关吧。

可是若是不说出来,如此演变下去,那还得了?

【这时候宋英宗刚刚登上皇位,肯定不可能为了王安石得罪执政大臣,王安石也对此无能为力,也是在这一年,王安石的母亲逝世,他便辞官回了江宁。】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他的母亲……

王安石眉头紧紧蹙着,都是不好的消息。

难怪……难怪他也是一个悲情文人了。

【根据《宋史》记载,“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宋英宗在公元1066年离世,即位年限正好在王安石守孝的这三年,这三年里宋英宗还一直召王安石,我估计是想让他孝期满后做官,但是王安石都以守孝和自己身体不好拒绝了,这儿咱们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做。】

赵祯的表情也不怎么好。

这赵宗实怎的也这般……

才三年,三年他能做什么?

看来自己得重新考虑过继之人了。

三年太短,恐怕让他站稳脚跟都难,如此一个朝廷又马上换人,大宋不乱那才稀奇。

不过王安石是为什么总不愿做官?

不会就因为舍人院之事吧?

还是说他看出赵宗实短命了?

【或许是觉得英宗不太行,或许想吊吊英宗显示他的重要性,又或者他自己没打算好以后的路,这些都只能凭我们自己猜测了。】

【但是他这么一拖就拖到了英宗离世,宋神宗即位。】

来了,这个支持王安石的帝王来了。

这时候众人都还不知道宋神宗是谁。

想来当是英宗的儿子。

希望不再是个身体羸弱的帝王了啊!

【宋神宗很欣赏王安石,于是一即位就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诶,这个时候王安石就没再推辞了,一来他家就在江宁,应该是推脱不掉,二来,说不定他自己也有了为新君效力的决心。】

赵祯看出来了,王安石果然一直都在寻找机会。

这时候他用的就是白居易穷则独善其身那套吧,知道帝王不会给他机会,他索性就不干。

但是新帝登基他就马上做官试探,真是个……

赵祯笑,真是个心思多的!

【王安石在江宁知府的位置上并没有待多久,但是却写下了不少的作品,其中他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共开豪放派先河。】

王安石有些吃惊。

范仲淹历来是他最敬仰的大人。

幕中女子提到的范仲淹的那些作品他也十分欣赏,没想到自己的词能和范仲淹的词并列,还能有这么高的评价。

不过他好想看看这首渔家傲啊!

【范仲淹的这首渔家傲,大家应该都背过,“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沉郁豪纵,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词,王安石的这首《桂枝香·金陵怀古》同样如此。】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王安石跟许多人一样喃喃念着,那种苍凉之感在心中油然而生。

他有些怀疑,自己的诗句能与这相比?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登高望远,此时的故都金陵正是晚秋,天气肃然,这里的故都不是指的宋朝故都,而是六朝古都,就是当时的江宁,也是金陵。“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都能想到很有名的句子,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这句真的是千古名句了,不知道出现在后来多少文人的诗文中。】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这句也是李白很喜欢的。

不过小谢之诗,在他看来就鲜有不好的,即便现在他已经被称之为诗仙,这也不影响他欣赏谢朓之作。

【此处的景色也是很好的,江面像那白绸,而群峰都聚集在一处。“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江里的船游荡在夕阳之中,而西风来处,酒旗正斜插楼间,随风飘扬。】

辋川别业。

王维倒是挺喜欢这首词,意境深远。

近来看了如此多的诗人词人,饶是已经声名远扬的他也不得不承认优秀的文人很多。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从前面的酒旗他就将画面转到了城里,“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彩色画船在傍晚薄雾之中,慢慢地,繁星开始交错,白鹭飞于期间,这样的美景简直画都画不出来的。】

王维想,若是想画,但也是能画得出来的。

虽然说他明白王安石这话只是为了夸景物之美,但是只看到这词句,他脑中已经有了场景。

心中想着,便想之后他得为这此画上一幅。

【这首词的上阙讲的都是景,而这一首咏史词的重点感情在下阙,“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想当初金陵城多么繁华,然而当初的繁华落尽,如今只能感叹六朝悲恨,“门外楼头”指的是陈国灭亡之事,出自杜牧的《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

最懂王安石这词句的人中间定然有李煜。

谁还能有他对金陵美景的印象深刻呢?

金陵,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不管是繁华的,还是满布硝烟的,那都是他曾经的家。

【当初隋国开国大将,韩擒虎兵临城下,陈后主还带着张丽华在城楼上寻欢作乐。】

唉,当初的他是何样呢?

他看似沉溺诗词,没人知道他的心中是多么的悲凉。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自古以来多少人登高望远对着古代荣辱叹息。这倒是真的,金陵怀古的诗词咱们都不知读了多少了。】

众人赞同。

古往今来,金陵怀古之作实在数不胜数。

旁的不说,就是幕中女子就已经讲过好几首了。

不过,金陵也确实很美也没错了,难怪能成为六朝古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