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王安石(小修)
【我们了解了一下王安石变法之前的一些经历和诗文,也大概地知道了他为什么变法的一些原因,公元1058年,嘉佑三年,王安石又被调为度支判官,他进京述职,写了一篇《上仁宗皇帝言事书》,长达万字,第一次表达他想要变革法度的想法。】
各个朝代的人们都睁大了眼睛,来了来了,终于来了。
他们终于能看看这幕中女子所说的著名的王安石变法是什么了。
但是他们没有注意到的是,幕中女子说的是第一次表达,这个第一次,很有可能说明是没能成功的一次。
【这篇《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太长了,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下去读一读,它就是一篇奏疏,所以其中的艺术性肯定是没有那么强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将这篇文章称之为“秦汉以后第一大文”,这里应该更多的是对其中思想的认可。】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众人心中一震。
秦汉以后第一大文。
这……这未免夸得太过了,那只是一篇奏疏啊!
即便写得再好,那又能有多好呢?
众人都有些好奇,难怪圣人能答应让他变法了,难道是他在这奏疏上做了文章?
【除了王安石的变法措施,我们可以从这些文章中去了解他的政治才能,如此就能很清晰地看出来为什么他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而李白等人没能行。】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一顿,这……也不必总拿这个说事。
他早知道自己不行了。
然而他心中抗拒,表面不在意,可内心深处却还是想知道为什么。
为什么同样的生而为人,同样的饱读诗书,为什么别人行,而他不行呢?
【他的这篇文章以人才为中心,根据他这些年在基层的见闻,指出了当时的北宋社会的弊病,并系统地提出变法主张,他在文章中引用了许多历史典籍中的话,而且还举了许多例子,汉武帝、晋武帝、唐玄宗、贾谊、魏征等等一系列的人物来左证自己的说法。】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他的例子,为何举他这时候的例子?
如今他大汉难道有什么弊病,有什么需要改革的地方吗?
刘彻眯了眯眼,有点不敢信,但若是说出来的有道理,那他也不是不愿意改。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跟刘彻有着同样的想法。
更为重要的是,这其中居然还说了魏征。
不过有一点他不懂,别人的改革变法,那都是在经历几代兴衰之后挽救国家危亡,他大唐方建国不久,哪里需要这个?
【虽然这篇文章长,但是我们之前说过,王安石的文章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精简,这篇文章也是一样,虽然长,但是却字字不多余,然而即便他做足准备,有理有据地写了这么多,还是没能得到宋仁宗的重视。】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赵祯皱了皱眉,这什么文章?
若真写得这么好,他如何会不重视?
赵祯自认为自己不是昏君,对于臣子们的意见建议,他从来都是认真去听的。
这其中一定有什么误会之处吧。
【宋仁宗为什么不重视王安石所提出来的问题,这里咱们就自己猜测一下,首先宋代虽然算得上是个盛世,但是却是最弱的盛世,这源于宋朝的皇帝们都很弱,宋仁宗甚至被称为最懦弱的皇帝。】
赵祯:“……”
这是谁说的?
他……他是最懦弱的皇帝?
以往他听幕中女子说宋代的皇帝弱,他就已经很不舒服了,现在又这样说。
赵祯脸沉了下去。
他最懦弱,笑话!
【我们都知道这里的弱并不是指他们没有能力,相反像宋仁宗赵祯其实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帝王,皇子们都是从小培养大的,多多少少都有各种各样的才能,赵祯也是一样,而且他还很注重人才,我们不要以为王安石写奏疏让他注重人才,他就不注重人才了,唐宋八大家,六个都在他这时候,四大发明,三个都是在他这时候完成的,宋仁宗是很能干的,所以他也担得起这个“仁”字。】
哇!
如此一说,众人都惊呆了,好像真的很厉害的啊。
不过,四大发明是什么?
若说这唐宋八大家幕中女子先时提到过了,那苏轼一家就占了三个,再有三个也不奇怪。
可是这四大发明,之前他们都是没有听说过的啊,不对,说过火药!
【但是人无完人,他懦弱多虑也是真实的,早在庆历年间他们也不是没想过改革,1043年,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也是为了改变北宋朝的现状,但是却在很快的时间里以失败告终。】
赵祯还没从方才幕中女子说的话中反应过来就听到了这样的话,他的眉头又重新皱起。
这就是他一直犹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