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中女子早说了庆历新政失败了,那他到底要不要去做?
可是幕中女子的意思就是要做,可是他又怕万一没成功那怎么办呢?
他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宋衰败下去吗?
【庆历新政的失败他不仅只是范仲淹的一次变革的失败,而且还是宋仁宗的一次尝试的失败,庆历新政本来也有许多触犯旧贵族利益的点,在很多时候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因为有大的碰撞,朝堂中自然形成了保守派和革新派,而党派之争是帝王最不能容忍的。】
说得极是!
赵祯无不赞同,他相信不只是他,这世间没有一个帝王能容忍党派之争。
若是变法注定要形成党派,那他不是给自己找事吗?
且不说如今局面尚好,就算是茍延残喘那也比出现一次反叛好得多。
他又不是仙人,又如何能知道那些人在想什么呢?
【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所以第一次失败后,再有第二次宋仁宗就会更加慎重,此时的王安石在朝堂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高,也就是还没有掌握权力,宋仁宗根本不会忌惮他,而那些旧贵族也不会,就算是让此时的王安石主持变法,他也撑不起,除非宋仁宗无条件地支持。】
【然而一开始那么坚定变法的宋神宗都放弃了,更不要说本来就有些优柔寡断的宋仁宗了。】
王安石心中庆幸。
还好巨幕出现了,如若不然,他想做的事还得推后好些年。
但他心中倒还有另外一件事情。
若是按照幕中女子话中的走向,自己该是去基层看那民生疾苦。
可是如今他没能去,心中总有不安。
他得让人多去看看,而自己有机会也得去,闭门造车是不行的。
幕中女子百般夸赞下基层的好处,他也相信一定有用。
【被皇帝拒绝,我相信这时候的王安石心中多少有些壮志难酬的感觉了,然而他是一个目标很明确的人,我想干什么事,那我就想做那事,其他的都不感兴趣。】
【他这事儿虽然没有成,但也确确实实地走出了第一步,他自己的第一步对事情的发展并没有什么影响,可是却得罪了利益集团,有人说他迂阔乱国,什么屎盆子都往他头上扣,我相信宋仁宗没有听他的大概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可不是吗?
欧阳修叹息。
偏偏这有些人,也不是没为朝廷做事的。
王安石有时候把事情做得太绝,若是能温和一些,获得更多人的关注不是更好?
然而说是这么说,欧阳修也清楚若是要真正去做,这事情并不简单。
有时候本就是敌强我弱、我强敌弱。
他一旦放松,那些人说不定瞬间就会将他吃干抹净。
王安石也不容易。
【根据《宋史》记载,后来“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
我们常说馆阁之臣,其实这里面的官吧,大多都没什么实权,但是它就相当于咱们现在的秘书,没办法签字盖章,却是离那个签字盖章的人最近的人。】
赵祯挑眉。
这是心中有了气,所以不愿意了?
他倒是个直肠子的,不知道自己改改,反而这般反抗。
然而赵祯只一想,便也只能是叹息一声。
若是王安石能改,他也就不是王安石了。
【但是王安石志不在此,他想做事,他需要的是实权,所以不就,然而很多不认识他的人都以为他是无意功名,因此他后来出仕的时候众人都很惊喜。】
【《宋史》并没有记载王安石再出仕是什么时间,我个人觉得应该是在公元1063年,嘉佑八年前后,因为这一年宋仁宗赵祯离世,宋英宗赵曙即位。】
赵祯拧眉,他离世,这个时候自己多少岁?
距离他离世,还有二十年。
人生说长不长,说短倒也不算太短。
可是,谁又能甘心抛弃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离去呢?
一种无力感在赵祯的心中升起,他突然一怔,又提到赵曙了,这个赵曙到底是谁?
是自己后来生的儿子吗?
赵祯身体不算健朗,其实听到幕中女子说他还有那么多寿命的时候也是欣喜的。
但生孩子这事情,他也不知为何如此艰难。
还有他的孩子,他的最兴来①,为何是这个赵曙即位呢?不会是反叛吧?
没等他纠结出个所以然来,幕中女子终于提及了此事。
【说到这事儿,还得再仔细地说一说赵祯和他的儿子们。】
①最兴来历史上死于1041年,本文设定他没死,但是历史趋势不会变,不让他当皇帝,给宋仁宗留个念想,下一章会让他们知道成年再生孩子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