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然而六朝旧事早已经随风远去,剩下的就是这衰草寒烟。】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六朝繁华虽已去,但如今的金陵也不算太差。
如今的王安石虽也看出些现实的弊病,但是金陵的繁华他也还是不能随意否认的。
只是他写这词的含义是什么呢?
【直到现在,许多商女还时不时地唱起《玉树后庭花》呢,“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个《玉树后庭花》相传是陈后主所作,用来代指亡国之音,杜牧有诗云:“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杜牧咳嗽两声,看着巨幕蹙起眉头。
这王安石,竟已经在担忧这一步了?
若是人人都有他这觉悟,怕是宋朝还有许多年头可走呢。
【咱们看杜牧在《泊秦淮》中提到这样的句子,那是因为他活在晚唐,有点危机意识是很正常的,而王安石呢,他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发出这样的感慨,恐怕宋神宗看了都得说一声晦气,干嘛没事说什么亡国之音呢?】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别说是宋神宗,就是宋仁宗也是这么想的。
这个王安石,如今的大宋当真已经到了这地步了吗?
他怎么就不信呢?
明明那些官员来述职时可不是这么说的,那不成他们诓自己了?
赵祯开始怀疑自己,自己这个帝王在他们心中还有点威信吗?
【但是王安石的感觉对没对呢,他早就已经察觉到了北宋王朝的问题,事实也证明北宋正在走下坡路,他对北宋现实的不满让他产生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可这些情况大多数的人都还没有意识到,就像那些还拿《玉树后庭花》当乐子的人一般。】
如此一说,赵祯更担忧了。
他以为自己只要时常理着,便能对天下之事了如指掌,可是如今一看真是如此吗?
看来他也得像王安石一样深入基层。
虽然他自己很难出去,但是他可以请人帮自己去查探。
只是这人选得好好地选选。
【另外,他的另一首《南乡子·自古帝王州》也是表达的他的忧国忧民的感情。】
【一般来说,咏史诗的写法是比较固定的,大部分都是先感叹古代繁华,然后写繁华过后的衰败,从而引起今人的思考,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
金陵自古以来常作都城,这里郁郁葱葱有着帝王之气。】
咏史诗在许多文人看来确实是比较简单的。
因为那些名胜古迹自带故事还带着一种悲凉的气息。
他们只需要结合如今的现实便能写出一首感情深厚的作品。
然而许多人只是一提起笔却又完全不知该写什么了,就算是那种憋出两句的,与王安石这些人的诗词一比,也是难以入眼。
【但是谁说有着帝王之气就一定可以稳稳地做帝王州呢?“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从东吴建都当时的建业开始,距离宋代大约四百年,真是可惜了,几朝古都都已经成了旧梦,那时候的能人志士也都入了土。】
人都是如此的,迟早会消失在时光的洪流之中,不管是那些能人志士,还是平民百姓都不例外。
帝王州不可能永远是帝王州,帝王也不可能永远是帝王。
只一想到这一点,赵祯便心中恐惧。
不行,哪怕是死他也要死得痛快,要像那秦皇汉武一般留下响亮的名头。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
恣意地沿着水边漫步,缓缓登上层层高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不必去追问那往事悠悠,只回头,便能看到栏杆外江水滔滔兀自东流。】
看到此处,王安石也感觉到了自己这首词中的意境。
但是就他自己的看法,当还是不如范仲淹的那首。
范仲淹不过短短两句已经胜过了他的这一整首。
【这首词,虽然没像前面一首《桂枝香·金陵怀古》那么明显地感受到他的忧国忧民的心思,但是这种由内而外的愁绪是骗不了人的。而他把六朝旧事看作南柯一梦,兴亡之感跃然纸上,通常咏史不过是怀古伤今,所以这里也是有担心宋朝的情绪的,解释的时候结合文本和王安石的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言之有理就可以了。】
【这两首诗的创作时间略有争议,因为王安石不止一次到金陵做官,但是从这时候开始他就已经感受到国家的危机了,所以不管说他是什么时候写的都没有太大的问题。】
赵祯的心扑通地跳。
他在心中开始祈祷,祈祷幕中女子能说一说国家的危机。
在他看来,先时的王安石的诗中提到的那些问题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略重的赋税徭役那是每个朝代都有的,大不了他召集大臣商量商量还能如何减免一些。
思及此赵祯又不禁头疼。
在他看来,如今的许多问题都不是问题,独独这国库亏空是个大问题。
不管是让百姓的日子好起来,还是支持边关事业,他们最需要的还是银两。
【自从宋神宗即位,宋朝就又算是变了天,虽说宋神宗是宋英宗的亲儿子,宋英宗也帮宋神宗铺了不少的路,但是宋英宗是从别人的手里接过的帝位,这个帝位来得始终不比自然继承的,也算是名正言顺,可是朝臣们就会觉得这个帝位给你那是赏赐,你就是来帮忙做事的,但凡宋仁宗有个儿子都轮不上你。】
赵祯蹙了蹙眉,确实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在他手里接过帝位那可不容易,所以他才会觉得赵宗实那三年的时间太短。
三年时间,他自己站稳脚跟尚且困难,更何况是帮子女铺路?
赵祯对此并不抱什么希望。
【这么一来,宋英宗的继承不可能十分顺利,再加上他性格的原因,他做事情都会多方忌惮,显得有些犹疑,而且那些宋仁宗留下来的老人他是不能动的,我们之前说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在他这儿就暂时行不通。】
这是当然。
那些老臣,赵祯是最了解的,很多时候他都拿他们没有什么办法。
但是他却很清楚,这些老臣都是心怀大宋的。
而他们制衡赵宗实也不是没有道理。
若是他们有一个被动了,其他老臣定会联合起来,到时候赵宗实肯定难以招架。
他倒是想知道赵宗实是如何做的了。
意识到自己是看热闹的心思,赵祯吃了一惊。
他这是在做什么,是在看大宋的热闹?
若真是应该传位给他人,那他是不是也应该帮忙铺铺路呢?不都是为了大宋吗?
他又何必给他人设绊子?
【如果他对那些老臣中的人下手了,哪怕只是一两个,都会引得旧臣不满,而宋神宗就不一样了,皇位是自己老子传下来的,那么他的自由度就会稍微高一些,而且宋神宗跟前面的两个皇帝都不同,他是很有野心的,他也有这个条件来闯出一片天地,只不过没有王安石坚定。】
这该不会就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吧。
众人真是对宋朝皇室恨铁不成钢。
这么好的机会都抓不住,这老赵家的人到底行不行?
许多贼寇在山寨里大肆谈笑此事。
“这赵家不行,要老子去做这个皇帝肯定比他们做得好,怕个 甚?那些西夏人那么点,还不够老子塞牙缝的!”
然而,这些人大多也不过就是说说,说到最后也只敢在自己的山头收点买路财。
【另外宋神宗还有一个阻力,那就是他妈高滔滔,不是说高滔滔不好,相反,高滔滔有着十分优秀的执政才能,在宋神宗离世后,高滔滔垂帘执政,在她执政期间,也就是宋哲宗时期,北宋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也是北宋最后一个国力较为强盛的时期。】
赵祯晃了一下神,一下没能反应过来这个人是谁。
如今再一想,大概明白了,是赵宗实的媳妇?
他又想感叹了,这赵宗实是个好命的。
虽说他也不喜欢后宫干政,但是这样一个女中尧舜,若是能与之一心,如今的他也不会觉得这么难了。
说到后宫之事,赵祯真是不愿意都说。
【这个宋哲宗也是比较悲剧化的人物,他是幼时登基,不可避免地肯定就需要有人辅佐,这个人不可能是外人,有时候权力拿出去了就收不回来了,而母凭子贵,所以交给以后需要依附宋哲宗的高滔滔是最好不过的。】
太后垂帘听政,古来有之。
虽然许多朝臣对此都不怎么乐意,可是他们找不到任何更好的法子。
听幕中女子的意思,这高滔滔该也算不错,他们也便就放了心。
【然而权力对于每个人来说那都是很有吸引力的,对高滔滔也不例外,所以在宋哲宗成年后,高滔滔也并没有归还权力,直到她离世,宋哲宗才真正地掌权,但是这肯定不是唯一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我想应该是她看到了宋哲宗的逆反心理。宋哲宗在高滔滔死后,立马起用改革派,这样的心思高滔滔肯定是看得出来的,那不把权力还给他也就很好理解了。】
百姓们都快被这事情的发展给绕进去了。
这王安石变法怎的一时一个样?
这个皇帝同意改革,那个太后反对改革,变来变去受苦的当还是他们百姓吧?
【然而,宋哲宗也是一个身体不怎么样的人,家人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虽然支持改革,但是他只活到二十五岁就死了,也没留下儿子,所以这个皇位就落到了他的弟弟宋徽宗赵佶的头上,就是我们知道的那个文化艺术搞得很好的皇帝。】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宋哲宗呆呆坐在王座之上觉得全身上下都不舒服,仿佛马上就要离开人世似的。
他也没能有孩子吗?他的孩子……宋哲宗心痛不已,竟想问问自己为何生在这赵家了!
这些御医都是些没用的,白养他们这些日子!
他的弟弟……终于知道为什么传位于他了。
似乎就是亡国之君啊!
那把皇位传给他,那自己不也是害北宋灭亡的元凶了?
【在赵佶即位的时候,北宋发展得还是很不错的,前面的几个执政者虽然不停地争斗,一会儿休养生息一会儿改革,但是都是在以不同的方式发展大宋,你想,王安石变法实施了一段时间,虽然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但是反对派看不到它的成效吗?】
【既然能看到它的成效,那保守派在执政时肯定也会改变自己以前的策略,即便不用王安石的方法,所以也就是为什么他们这么争斗,北宋还能发展起来。】
【因为不管是改革派还是保守派,我们都不能简单地把他们划分到好人和坏人的行列,他们中都有为国为民的优秀的人才,只是他们所处的立场不同,他们所选择的方式不同。】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那他们还争斗什么?
如今都知道大宋都要灭亡了,大家还不联合起来一起做事吗?
谁要是敢再在其中挑事,他必不轻饶。
说是这么说,但赵祯明显感觉到现在大家都没太反对王安石他们的措施了。
虽然也有反对之事,但是许多他以为会遭到强烈反对的法子都没什么人出声,当时他还很诧异,现在想来大家定然也是考虑这个原因。
争来争去,若是大宋都没了,那就算是争赢了还有什么意思?
【然而好好的一副牌给到了赵佶手里,赵佶愣是没有半点牌技,他自己没有牌技算了,请的几个帮手个个都不是什么好的,赵佶时期亲小人远贤臣彻底将北宋带入了深渊。】
1107年,大观元年。
赵佶这段时间的眉头都没有舒展过。
他越是听幕中女子的话,越是觉得自己的情况不容乐观。
如今朝堂中各种声音,吵得不可开交,虽然他也知道大家都是不想大宋出什么事的,但是吵来吵去实在是让人心烦。
他想将这些事情全部交给其他人去做,可是看来看去没什么靠谱的人。
赵佶叹息一声,他信任的几人都是不成事的,想要交点大事给他们做,可一个个地都什么抱恙,这是躲着他呢,还当他不知道。
没有一点担当,算是他看错了。
但赵佶顿了顿,突然反应过来。
这个亲小人,不会就是他信任的那几人吧。
先时他也这般想过,他也试探了,可是几人都表现得很正常,他让人去查探也都没什么问题。
但是如今再一细想,似乎处处都是问题。
【我们形容一下这几个人,就是赵佶在打牌的时候他根本打不来,很随意,于是请人帮自己打,他就在一旁玩游戏、嗑瓜子、喝茶、刷小视频……而这几个人呢,帮他打牌也是乱打,时不时地揣点筹码在自己兜里或是欺负一下站在旁边真正想帮赵佶赢牌的人,全然不顾牌局,但这几个人不是一无是处,他们有的人很会陪玩,有的人瓜子剥得好,有的人工夫茶一流,有的人很会找小视频……然后整个牌局就在赵佶快乐的日子里走向了结局。】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弃疾听到这例子还反应了一瞬。
说得倒是十分贴切。
蔡京、童贯那些人个个也都是真本事的,只是从不用在正道上。
听闻米芾还是蔡京和蔡卞的书法都比他好,由此可见一斑了。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什么是牌?什么又是牌局?
想来与下棋类似?
这个例子举得……很没有水平,赵佶想。
但是他却看懂了,看得很明白。
自己打牌,而那几个陪着自己的人,是和自己一起谈论书法的,是和自己一起画画的,是和自己一起玩乐的,自己什么事都交给他们,他们却只顾讨好自己,并不好好做事,还要从中谋利。
他们最近为何要躲着自己,那是因为幕中女子要揭露他们的真面目了。
为何他查不到这些人做的那些事,那是因为自己找的人都是被他们买通的人。
一定就是如此。
可是这幕中女子,这幕中女子为何就不好好地说清楚呢?
【看着这几代更替,放到整个历史长河中也算比较正常,然而,这其中并不是那么简单的,首先宋英宗只干了几年,他自己自顾不暇,根本没有时间精力搞改革的事情,而他的儿子宋神宗是个有能力有野心的,一来就起用王安石等人,但是这时候他有个强劲的反对者,那就是高滔滔,不仅有高滔滔,还有高滔滔的婆婆,也就是宋仁宗的老婆曹皇后、宋神宗时的太皇太后,她也反对,你想两届宫斗冠军都反对,这真的很难搞。】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说起曹皇后,赵祯的手不自觉地抓紧了椅子的扶手。
果不其然,她是有野心的。
她曹氏一族家大业大,而且手中掌握了不少的权力,这怪不得自己忌惮。
赵祯想,还好自己长了个心眼,事实证明自己也没有想错。
看她这不就是在干政了吗?
本来那高滔滔就是个厉害的,再加上她,怪不得王安石变法会失败了。
【如果是臣子反对,宋神宗还能强硬一点,以权压人,可是自己的妈和自己名义上的奶奶都反对,宋神宗只能想别的法子,除了这两位,还有司马光等人形成了难以撼动的反对派。】
司马光也开始思考自己之后到底该怎么做。
他心中还想着幕中女子所说的自己是王安石最大的政敌。
目前看来,王安石是个很不错的人啊,即便他提出的措施不太好,但想来也是为国利民的,自己如何会极力反对呢?
很快,幕中女子提到了此事。
【关于这些反对派,我们不能说因为王安石变法有了一定的积极效果就觉得王安石一定就是对的,反对派一定就是错的。】
【不可否认的是,变法触犯旧贵族反对派利益,反对派极力反对肯定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是我们纵观历史,曹皇后一代贤后,高太后女中尧舜,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要把他们完全归为反派那是不行的。】
儒家三圣之一?
司马光震惊,是说自己?
谁奉为的?
这可真是折煞他了!
【但凡变法改革,通常都是血路中杀出来的,一开始总是会有人反对的,但黑格尔曾说:“凡是现实存在的,都是合乎理性的。”
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那么变法改革就是要改变某个时期合乎理性的现实存在,大多数人都害怕未知,或许改了会变好,但是万一没有呢,直接导致覆灭怎么办呢?】
这想法王安石可不敢茍同。
害怕未知就不变,难道一辈子停留原地吗?
历史为何会发展到如今,为何看了那么多的历史,大家就是不明白呢?
如今的日子不就是从曾经那些不堪的岁月中一次又一次地改变到如今的吗?
【所以王安石变法或许一开始是为了使北宋变得繁荣富强,但是在后面大多数人开始站队后,它就变成了一种想要使国家变得繁荣富强的工具和一种利益之争的途径。】
【我们看的很多影视和文学作品,大多是经过理想化处理的,但是在碰到需要拉拢人才的时候,拉拢人才的这个人通常会给予被拉拢人好处,或是物质财富、或是名声,哪怕只是画大饼,承诺对方好处,总是会有很多这样的场景,所以王安石变法也是一样,不能说所有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但是很多人都会权衡利弊,而这个利弊不仅仅是站在百姓角度,也站在他们自己的角度。】
这话那些老百姓是再认同不过了。
若说父母官父母官,能为他们考虑的就足以让他们称之为父母官了。
而哪怕就是在这些父母官中,能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他们考虑的恐怕没有几个。
他们其实也不曾奢求,只是希望青天大老爷们不要压榨他们,在他们遇到不公的待遇时为他们做主,这就够了。
所以,就算是做到王安石那样,他们也满足了。
【所以在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实施起来那是很困难的,宋神宗能支持他也很困难,更别提王安石变法本就不是无懈可击,它本身也有缺陷,这就成为了许多人抨击的对象,所以到了后期宋神宗的退缩也不是不能理解,压力太大了,好好当个皇帝,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好吗?】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怎么能如此说呢?
赵煦摇摇头,肯定不能如此的啊!
什么都不做,连大宋都没了。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实施改革派的措施,然后多生几个儿子。
赵煦已经打定主意了,幕中女子对王安石的评价这么高,那王安石变法虽然有些不妥之处,但肯定是利大于弊的,他得做。
而皇位不能给赵佶,他得自己生儿子,哪怕是多吃点药他也得生儿子!
【但是若是每个人都这么想,一直墨守成规的话,这个社会别想好了。】
【值得一提的是,宋神宗离世,高滔滔立马打击改革派,雷厉风行,让宋朝发展起来,这是很了不起的,至少她没让宋朝退步,可是她却没能和宋哲宗好好地交流沟通,也没有去好好地培养后代,反而是她的强势激发了宋哲宗的逆反心理。】
逆反?
赵煦轻哼一声。
他难道是为了自己吗?
或许母后的那些法子是好的,可是太慢了。
眼见着他们大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高滔滔一死,虽然宋哲宗沿用改革派的人,但是这时候老人们基本上都已经换了一批了,再到宋徽宗时用的那些个人,他们根本不在意是改革是保守,因为在元佑时期,党锢之争就已经很严重了,这个时候整个朝堂已经乱了,宋徽宗时更是难以挽回,进而导致了最后的靖康之难。】
元佑时期,不就是他……
宋哲宗赵煦想了想那时的事。
苏轼也是因那些事被贬,这些难道是自己的错吗?
所以他现在到底该大刀阔斧地改革,还是应该整肃朝纲?
可是整肃朝纲有那么容易吗?
不如趁着这势头先继续改革!
【许多人把北宋亡国的原因归结到王安石和宋神宗的头上,也有些人把原因归结到宋仁宗和高滔滔的头上,我个人觉得稍微有些牵强了,或许没有这几个人的努力北宋灭亡得更快呢?不能因为他们做事了就觉得后面发生的事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吧。】
【若是这样说起来,那我们是不是还可以说北宋灭亡的原因就是赵匡胤,要不是他建立北宋,北宋怎么可能会灭亡呢?】
这话说的……
还真是话糙理不糙啊!
【若不是他重文轻武,北宋怎么会灭亡呢?】
苏轼轻笑一声,希望看到这些官家能有更好的处理方法。
说不定在幕中女子认为的悲剧式的人物,就成了那个拯救大宋于危亡的人呢?
只可惜他时日无多,如今能帮官家的,也不多了。
说不遗憾,还是假的。
大宋到底该何去何从啊?
①再次标注,最兴来私设没死,但身体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