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听了《兼并》一诗之后,许多人对这建议都蠢蠢欲动。
但是最后却还是没人敢赞同,本来这变法一事就要得罪不少的人,这是一下就要人家半条命,换谁谁愿意呢?
所以即便是现在如此风格的王安石也还是没能实现这想法。
【相比之下,苏轼的措施就温和许多了,他认为可以让国家去买地,然后租给农民。乍一看苏轼的想法也是没什么问题的,国家的土地租起来肯定能更让人放心,但是这里面其实也有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钱,国家没有钱怎么买地,要这样搞那肯定不是一两块地可以解决的,那肯定得大规模进行,朝廷给不起。】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如今的苏轼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早些年或许还有可能,但是变法时的大宋国库已经是岌岌可危了,根本没办法实现。
租给百姓肯定不能太贵了,但那样一来,买地的钱不知何时能收回。
但若是一块地方一块地方地来呢?
先汴京,而后江宁,如此……
也不知还等不等得起。
【国家没有钱,如果强行这么做,结果就是土地价格压低,会引起卖地者的不满,为了提高收入租金不会太低,百姓的压力随之也会增加,更别提当时吏治腐败,政策落到实地时还不知道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众人方才还在想苏轼这法子好。
可是一提到腐败二字众人就傻眼了,才不好呢。
没用的,不把这群贪官污吏给治了,他们永远不可能好起来。
不管什么法子都好不起来。
【两个人都是在为百姓为国家,持的观点却完全不同,这就导致两人站在了不同的阵营,苏轼这段时间的政治挫折很大程度上就是王安石造成的,但是这不影响两个人的初心相同,因此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司马光上台后废除新法时,苏轼又站出来为新法说话,他觉得新法不应该全部废除。】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王安石欣赏这个苏轼。
就算他和自己的想法不同,但是这样一个真性情的人,他相信很难有人不为他的人品所折服。
可偏偏他这样一个人竟是那般蹉跎了一生。
而自己也是其中的帮凶。
【苏轼是很客观地在分析整个局势,其目的都是为国为民,这么一来他两头不讨好,改革派在的时候被贬,保守派上台时还被贬,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他得罪保守派时,昔日的政敌王安石又上书为他说话,两人在一个奇怪的点上达到了默契。】
【他们之间的爱恨纠葛是很复杂的,这也难怪冯梦龙会给他们写同人文了。】
明代。
冯梦龙一惊,原来他这文章还传到了后世吗?
他还以为没有巨幕出现自己就不会写他二人呢。
这幕中女子会不会讲他的这些文呢。
冯梦龙打定主意要将这文章写得更好一些。
【而司马光呢,司马光也是一个好官,他编撰《资治通鉴》耗费了大半生的时光,早在仁宗时,他就一心为国,仁宗无子,他为此操碎了心不停地上书言子嗣之事,当时的仁宗肯定不怎么待见他,偏偏他有一腔赤诚,又是个有才能的。】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官家不待见他。
司马光陷入深思,官家不待见,如今再经由幕中女子这么一说,只怕全天下的人都不会待见自己了。
虽然幕中女子夸他,可是他可不认为自己能和苏轼、王安石的才华相比。
他们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吗?
一听这头衔就了不起。
不过,这《资治通鉴》竟是他编撰的吗?
这是本史书吧,幕中女子提到过好多次,看起来还是本不错的史书!
司马光怔住了。
【后来英宗上位,司马光又操心英宗和太后的关系,不停地在中间周旋。】
赵祯也为《资治通鉴》的事吃了一惊。
但抛开这个,这司马光也是个好官啊,如此操心,自己不该不待见他。
他们现在缺的正是这样爱国的人才。
然而赵祯心里也担心,如果用司马光,他和王安石提前吵起来,这可怎么是好?
【直到神宗即位,熙宁变法开始,司马光一开始也并不就是王安石的政敌,甚至在变法的弊端还没显示出来的时候,在别人反对王安石时,他还站出来为王安石说话。】
竟还有这一层?
众人都没想到。
先时幕中女子说到司马光是王安石最大的政敌的时候,他们下意识地就把司马光划分到了对立的阵营,即便幕中女子夸赞司马光,他们的想法也不曾动摇。
没想到司马光还为王安石说过话。
【他真正开始强烈反对是在青苗法的颁布,他认为官员利用自己的权利放贷危害是很大的,事实也是如此,永远不要用金钱考验一个人,更何况是在那样的一个贪官污吏横行的年代了。】
“这司马光也是个好人啊!”
有百姓感叹道。
“唉,是啊,这些为国家百姓着想的都是好官,真正坏的是那些贪官,我们不能怪好官!”
众人纷纷附和,对着贪官污吏又是一顿大骂。
司马光在他们心中的形象也瞬间高大起来。
不只顾私利的在他们心里都是好官。
【然而当时的神宗一腔热忱,只为和王安石干出政绩,当然,他也知道司马光的才能,也希望司马光能帮着自己,于是不停地给司马光安排这样那样的任务,但是司马光意识到神宗和王安石的政策不太对时,他就拒绝加入他们,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了。】
赵祯蹙眉。
这些人怎么都这般行事?
个个都以不做官要挟?
真是反了他们了!
【说起来还蛮好笑的,他和王安石两个都是这样,不听我的建议是吧,不听就不干了,于是在王安石如火如荼进行变法时,司马光干脆自请离京,专心地撰写他的史书。】
原来他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写史书的。
司马光想,或许这也算是一种发愤著书吧。
【王安石变法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但是因为他有神宗的支持,也一直在艰难地支撑着,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变法的真正失败并不是因为反对派的反对,而是开始于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