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什么时候败了呢?
【虽然杨广的能力也还行吧,但是跟嬴政、刘彻、李世民肯定是没法比,而且他后期的昏庸只差能跟胡亥比了,亡国是他应得的,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江山不会就好好地待在那个地方让人去挥霍,即便是在君权至上的古代,皇室的荣耀还不是来自千千万万百姓的支持,他凭什么霍霍百姓来获得自己的殊荣呢?】
这问题虽然是问的杨广,但许多地方同时在心中跳了一下。
道理很简单,孟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语,但是说实在的,他们中没有把这话当一回事的是大多数。
已经站到了最高的位置,又有那么多志士能人为自己做事,有几人会去真正地在意那些如蝼蚁一般的底层百姓呢?只要他们能活下去,能让整个国家延续下去这不就行了吗?
可是即便皇家荣耀,也确实是离不开百姓的支持。
其实能得百姓拥护,是他们所有人的愿望,却不是所有人都能轻易实现的,往往遇到冲突之时他们会下意识地忽略百姓,因为百姓的力量是弱小的,后续产生的麻烦也不比惹恼了大家族。
明明先时他们对此是并不怎么在意,可是也不知为何,听幕中女子这样却有种震耳欲聋之感。
【咱们言归正传,在隋朝建立科举制后,虽然氏族大家的特权下降,但是那么久以来的一个制度是不可能瞬间消失的,所以这个时候的氏族还是有很大的话语权的,五姓七望就是那个时期有名的望族,他们大多都是从东汉末年延续而来,其发家基本都是因为在战乱中立下功劳、积攒资本,这种势力皇家于情于理都是很难动的,以至于常出现这些望族耀武扬威、任意妄为的一些事情。】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王维不明白女子说这是何意。
说她便说她,何以要说名门望族之过?
难不成日后他会做什么不好的事?
王维很快否定了自己这个不着边际的想法。
他自小家教甚严,王家对待后辈也一向注意约束,就算出现那任意妄为之事也定会遭受家族处罚,也不该让幕中女子单拎出来说,除非是很严重的事情。
【但是好在这些人自视甚高,通常家教还算比较严,所以有好处也有坏处吧,在规范家族内部的同时,外部矛盾难以调和,这就决定了氏族制度只能存在于一定的时代。】
【五姓七望就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就是李唐王室,但其实如果不是他们称帝都排不上号,这个就不多说了,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下来看看。】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眉心突突地跳了两下。
这幕中女子若是大唐之人怕是活不到说这么多的话。
有些话不管是不是事实那都是不能说的,偏偏幕中女子不仅说,她还这般宣扬出去。
好在现在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幕中女子这样的说话方式了。
只要不是罪大恶极的事情,大家看看也就看看就过去了,谁也不会太过放在心上,可这确实还是有伤皇家颜面的啊!
【而像王勃、王之涣、王昌龄、王维这几个大诗人都是出自太原王氏,由此大家可以看出王维的出身到底有多高了吧。】
【王维的具体出生年月不可考,大概是武则天晚期,我们这里按公元701年则天顺圣皇后长安元年来看,这么算来的话,他和李白同年生。】
【公元715年,开元三年,王维离开家乡前往长安追求前程,路过骊山他写了一首《过秦皇墓》,我个人认为他前期的诗作肯定是不如后期的,但是我们也得看看,通过了解他的诗作,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变化以及心路历程。】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心中一震。
又要说他?
他已经不对这些后世之人抱有希望了。
多半不是什么好话,总不会是为他的死而感到可惜吧。
不过先前幕中女子说过后世许多人觉得他死得太早了,或许还真说不一定。
【“古墓成苍岭,幽宫象紫台。”
秦始皇墓如今已经成了荒凉之景,这说的是表面,而它底下的宫殿却像是天帝的宫殿,意思很豪华,紫台就是紫微宫,传说是天帝的居所。】
【“星辰七曜隔,河汉九泉开。”
那个墓穴顶上镶嵌着宝石象征日月金木水火土,墓地用水银浇筑成了江河。据说秦始皇陵墓中的水银高达100多吨,这些水银有什么用呢?王维这里说的是模拟江河,这应该也是其中一个功能,但其实这水银可以隔热还能杀菌可以有效防腐,但是这样死尸会不会变成“粽子”?哈哈,开个玩笑。另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水银是汞,是具有毒性的,会散发有毒气体,所以可以防盗墓贼。】
粽子?
众人愣住了。
粽子那不是吃的吗?
不都是粮食和肉做的,怎么会是那东西变成的呢?多晦气啊!
而且幕中女子的玩笑还真是让人看不懂。
这水银,想来说的是丹砂吧?
【当然了,秦始皇在下令修筑的时候具体是为哪些缘故使用水银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
【说起盗墓贼,古代的墓穴都很难逃脱这个命运,像清代的慈禧墓、乾隆墓,里面的绝世珍宝被一盗而空,清代被盗得很惨,像乾隆这种花钱如流水的,我估计他下葬的时候,不知道放了多少宝物下去,然而他的墓穴所在的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皇家陵墓清东陵只剩了一个孝陵完好,其余无一幸免。】
清,乾隆年间。
“什么!”
乾隆眼珠子瞪得溜圆,其余一干人等也都傻了眼。
众人已经顾不得去想什么乾隆花钱如流水,又或是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皇家陵墓。
只是乾隆的墓穴被一盗而空之事就足以让众人花花一段时间来反应。
老天爷啊!那可是皇陵啊!
【另外比较有名的还有曹操盗汉梁孝王刘武和李王后的陵墓,而他稍微好一点,虽然也很不道德,但是是为了筹集军饷,而不是为了个人私欲,最早摸金校尉这个称呼就是源自于他,出自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说是摸金校尉是曹操为了盗墓设置的官职,史学家们一般不认同,因为在古代,碰上这种事情应该是会讳莫如深的吧,史学家们认为他不太可能大张旗鼓地去盗墓。】
【但是我个人觉得哈,这事情出现在三国那也不是不能理解,三国时候那离谱事儿多了,主要是那个时候人们的思想还不如后面的朝代被禁锢得深,再者从曹操的作品中我们约莫能看出他信道教吧,至少是没有佛教信仰的,而道教不信来生,不在乎因果循环,所以关于这种事,他做了就是做了,他既然后面都没否认,前面没有藏着躲着也说得通。】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做了就是做了,他没什么好隐瞒的,即便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曹操想得通,他叫人去挖的,那么多的人都知道这事情,他否认有什么用,不如大大方方地承认,就像幕中女子说的,他是为了筹措军费,那笔银子可是养活了他的军队好几年。
不过这事情都已经过了那么久了还被人翻出来说,他的心情也实在松快不起来。
只盼着对活人好些,让人忘了这事情吧。
【据说曹操为了不让自己的墓穴被盗,特地设置了七十二疑冢,就是假的墓穴,不过这只是传说,尤其是数量上,肯定是个概数,不过有没有疑冢,我觉得有可能,毕竟他知道墓穴容易被盗又不想被盗,然而他千防万防,还是没能幸免,等考古学家发现他的墓穴的时候里面早就被破坏过了。】
曹操手中拿着缓解尴尬的茶杯哐当掉在地上摔成两瓣,居……居然被破坏了?
谁敢!
他闭了闭眼,知道自己就算气死也没用,那都是后人,他怎么能找人算账?
怎么才能不被盗呢?曹操想。
不只是他,所有人都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那皇家的墓都是修得机关重重的,一般人肯定进不去,这都保不住,那他们这些普通人的又如何能保住?
【而这些被盗的墓穴通常尸首也难逃一劫,我觉得这可能是为了防止尸变之类的,总不能这些盗墓贼都有这方面的癖好吧。】
“父亲!”
曹丕本不想开口,没想到就看到曹操往地上栽去。
也是,连尸首都保不住,谁受得了这打击啊!
【我们接着往下看,“有海人宁渡,无春雁不回。”
墓中有海,人怎能渡过,在那无春的地底,只有金银所铸的不会飞的大雁。】
【“更闻松韵切,疑是大夫哀。”
松树被吹得哗哗作响,像是那些大夫们的哀悼声。”
】
【我们整首诗,肯定不可能是在夸赞秦始皇,里面对他的功绩只字未提,只说了陵墓以及其陪葬品的豪华,还有“大夫哀”,王维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还在为方才幕中女子说的话而感到惊讶,一时没能反应过来。
幕中女子是怎么……不对,王维是怎么知道自己墓穴的内部的呢?
这问题在他脑子一过,他险些一口老血吐了出来。
【怀古伤今?显然不可能,至少身处于开元年间的他不可能会认为当时的唐朝不如秦朝,那是在斥责秦始皇,斥责他的大兴厚葬,穷奢极欲。】
所以……
许多人脑子里同时闪过一个念头。
那这是否说明只要不厚葬,陪葬少些就能免受其害呢?
可是……能厚葬的为何要薄待了自己?
【这是当时大多文人对秦始皇的一些看法,我个人觉得是因为那个时候大家见识了贞观之治和永徽之治,身处于一个盛世,说白了就是那个时候的年轻人已经飘了,我相信那时的大多数的人都会觉得前面的皇帝是不如唐朝皇帝的,而他们所追求的盛世正是需要一些反面例子,秦始皇就不可避免地成了他们的对象。】
【而王维作为那个时候的年轻人,年轻嘛,血气方刚,考虑事情没有那么全面,通常都是嫉恶如仇的,所以他到这地方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是很合理的,但是他这样的心态随着阅历的增多就会慢慢地改变。】
①关于太原王氏,研究者一般认为追溯到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