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偏陶渊明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也有控诉当时战争的意思,而大家都忽略了,只在心中寻那一方净土去了。
【“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重华指的是虞舜,像虞舜那样的明君实在难得,天下屡次遭受秦末那样的战祸。】
【王安石的这首诗说的虽然也是桃花源记,但其中很少桃源的美好的讲解,这应该是他前期的作品,重点关注的是秦末的社会状况,但警示的却是北宋人。】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赵祯也有些后怕。
他觉得幕中女子说得很有道理。
积少成多、积水成渊的道理哪怕是三岁稚儿也应当明白。
但是当这水不够多的时候他们都不会在意。
他们会选择抱着侥幸,或者是真的坚信自己能够判断局势。
可众观历史,凡亡国之前,有多少帝王能相信自己会变成亡国之君的?
所以出现了问题就一定得改,半点侥幸都是在豪赌。
【这几个人的诗体现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他们个人的写作风格以及他们的经历。】
【从内容来说,王维写的仙境,表达对那样一个世外桃源的向往,这除开他自己对自然的喜爱,还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在盛唐时期游仙诗是很流行的,为什么呢,因为社会已经很繁华了,他们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去追求更好的生活了,和那些逃避现实追求仙界的人不同,他们大多数是因为人间已经满足不了他们了,他们开始把视野转向虚妄的仙界。】
这话让其他朝代的许多人恨得牙痒痒,也羡慕得心痛。
人间的富贵竟都已经无法满足他们了。
同食五谷杂粮,他们怎么就那般幸运呢?
不过转念这些人就清醒了,也不全然如此吧。
李白杜甫不就还活在人间吗?
即便李白那么多游仙诗,但显然他的游仙是逃避现实的游仙,因为他的“扶摇直上九万里”还未实现呢。
【而韩愈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元和年间,元和中兴的唐朝处于一种表面繁荣的状态下,清醒的人,想元稹、白居易、像韩愈等人,他们是能看到社会存在的问题的,相反是那些皇宫贵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开始大兴佛教,一直到唐末都是如此,大家一定还记得杜牧有一首《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说的虽然是南朝的寺庙,但我个人认为这其中是有借古讽今的。】
这短短两句诗给许多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如果不是在借古讽今就好了,许多唐朝人如是想。
他们唐朝,有名诗人这般多,但大多都是对现实的控诉与不满。
这让他们都有些陷入怀疑了,怀疑大唐当真这般不堪吗?
【到了王安石时更不用说了,我们上一个视频才说了他,他就是站在一个很理想的角度去解析的《桃花源记》,若说屈原、李白是浪漫,那王安石就给我们一种浪漫过敏的感觉。】
过敏?
众人不懂。
但众人明白这浪漫过敏肯定跟浪漫是相对的,也就是说王安石这个人不浪漫。
大家把王安石的诗文和李白的诗文甫一对比,心中对浪漫的理解便更加清晰了。
【公元720年,开元八年,王维参加吏部的考试,落第,没考上,就我们之前说了唐朝的科举考试是很难的,在做官之前要参加吏部的考试,过了才有机会当官,王维就是在这考试中失败了。】
【那个时候失败是常事,他只能找另外的办法入仕,或者是继续提高自己的名声继续考试,在这里他常常跟着岐王一起宴游,写了不少的宫廷宴饮诗,《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和《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都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作。】
岐王?
许多人想,不愧是世家大族,一结交便是皇亲国戚。
能与王爷结交,那仕途肯定就更平顺了啊!
【王维的这诗很大程度上也就相当于李白、杜甫的求谒诗,但是王维的求谒诗就写得有水平多了,像这首《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表面上是在夸赞九成宫,但是暗里却夸赞了岐王,这种不着痕迹的夸赞才是最让人欢喜的。】
【不像李白,什么“玉真之仙人”,还有在宫里夸杨贵妃的什么“云想霓裳花想容”,虽然夸得也很好,但是就太直白了,你想这送礼走后门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这样招摇,那不就明摆着人家就喜欢这样被夸吗?会说虚荣!】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顿住,饶是洒脱如他,表情也有些绷不住了。
自打他开始出现在公众视野,少有被如此不看好的。
即使是那些不喜欢他的人也得赞一句他的诗好,可现在幕中女子明明说他是诗仙,竟这般评价他的诗。
就算是说了一句“虽然夸得也很好”,也让李白有些难以接受。
【而像王维这样不着痕迹的话,大家就是对夸赞心照不宣,拿出去宣扬的时候也可以说自己是欣赏他的文笔,他夸这九成宫夸得太好了!我们这就来看看,王维是怎么含蓄地夸领导的。】
李白饮下一杯酒,认真地看着。
他倒是要看看王维写得能有多好。
【首先是标题,《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敕就是下令的意思,敕借就是下令借,相当于赏赐,九成宫在陕西宝鸡,始建于隋文帝时期,九成在这里代表九层的意思,唐代一度被称为万年宫,关于这个宫殿我们最熟悉的大概就是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
幕中女子将一幅碑帖放在了巨幕上。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有些惊喜地看着巨幕上的碑帖。
欧阳询不愧是他看好的人,这字真是看一次能夸赞一次。
【这个碑帖其实是由魏征所作,而后欧阳询手书,最后刻碑,是中国古代有名的书法作品,我们之前说过,欧阳询是楷书四大家之一,而其他的三个人,除了明代的赵孟俯,就是唐朝的颜真卿和柳公权,除此之外,唐朝有名的书法家还有褚遂良、虞世南等人,为什么唐朝时期的书法这么发达呢?】
李世民心中暗喜,这其中想必有他的功劳吧。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他这么喜欢,手底下也那么多善书者,有这些人领头,唐朝的书法能差吗?
【说到书法,那首先得提一下魏晋时期的书法,二王也就是王羲之和王献之,通常是咱们学习书法的一个源头,咱们要学习谁的作品,基本都会看到他从二王,那为什么魏晋时期的书法那么发达呢?】
【首先第一个原因当然是东汉时期蔡伦造纸术的发明,而且那个事情毛笔等工具的发展。】
众人纷纷点头,纸的发明是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
以往用竹简实在太过笨重,他们就是想写也不想拿,那写得自然也就少了。
有了纸那就便利太多了。
东晋。
王献之心中暗喜,他知道自己和父亲应该会比较有名。
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居然能是源头式的人物。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屈原已经离开郢都。
大王的反应他虽早有预料却还是心中失落。
但他相信,如今大王盼着他离开夺他的权,用不了多久就会需要他。
纸张他们已经造出来了,虽然跟幕中女子展示出来的差了很多,但却也真真实实让他们写字变得方便了许多。
日子总会像这些纸一样,会慢慢的好起来的。
【第二个原因是九品中正制的实施,魏晋时期好像大家什么都喜欢分个三六九等,像诗就有《诗品》,而九品中正制最开始也并不是我们熟知的就按门第来排序,其实一开始家世只是其中的一个条件,另一个条件被称之为行状,也就是品行和才能,这个书法自然就成为才能的一部分。】
西晋。
左思出身寒门,从小受这门阀制度的影响。
他受够了这样的制度。
可是他却也很清楚,要想改,除非改朝换代,否则就太艰难了。
书法再好有何用,品行再好又有何用,都抵不过权贵一句话。
【第三个原因是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宗教的发展带起了经文典籍的发展,还会刻碑。】
【另外,皇室的重视、玄学清谈的兴起等等原因就促进了书法的发展。】
【而到了隋唐时期,南北文化的交融促进文化的发展,隋文帝创立科举制,其中书学就在官学之中,另外隋文帝还下诏求遗书,就是求古代那些书,然后诏书法很好的人修补残书,这可是一个很好地平步青云的机会,潜移默化之下就提高了书法的重要性。】
许多百姓听到这些都忍不住感叹,这隋文帝确实是个不错的,即便他也有缺点。
但人非圣贤谁能完美呢?
可惜就是有那么个儿子。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操觉得这个隋文帝跟自己是同一类人。
不过他的儿子可比隋文帝的儿子强多了。
虽然幕中女子先时说那隋炀帝也很强只是过于自负,所以做了那许多的错事,然而他作为一个外人,他只看结果。
在他看来,隋炀帝不管怎么好,就像那宋徽宗一样,那都是亡国之君。
【后来到了唐朝,唐太宗是个书法发烧友,特别痴迷书法,所以他的手下就聚集了一批书法很优秀的人,其中最突出的有虞世南和褚遂良,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很有名,而虞世南曾经得到二王后人指点,其风格很像二王,后世之人很多也学他的书法作品。】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虞世南和褚遂良都是李世民很倚重的人,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二人的字。
本来他还对楷书四大家没他们几个有些遗憾,这么一说,李世民也十分自豪。
不过,这发烧友的说法还真是有些奇怪。
【再到后来,科举设立明书科,就是以考书法为主,相当于咱们现在的艺体考试嘛,有些人他可能背书不大行,但是写字好啊,就又是一条路。】
魏晋时期的许多寒门子弟不知多么羡慕。
他们如今当然知道科举考试就是能让他们这些人走向仕途的一条道路。
如今听说只要会书法就能参加,心中更是嫉妒得不得了。
为何他们不是唐朝的人啊!
还好听闻曹家四公子如今正在组织科举考试,故而哪怕是那些并不抱希望的也想去见识见识。
万一呢?
【然而再到宋朝,虽然也有很多不错的书法家像苏轼、米芾、赵佶、赵构,但为什么感觉上会比唐朝差那么一点呢?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活字印刷,四大发明之一,其科学进步意义无疑是巨大的,但是它也有一点小小的坏处,那就是放纵了人们的惰性,以前什么书都是手抄,到后来有了雕版印刷,就是批量的嘛,假如要印课本,就把课本内容全部雕刻在木板或者是石头上,再印到纸上,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
“妙啊!”
刘彻大喜过望。
先时听说造纸术,他们也试了,那确实是一项不错的发明。
没想到这没过多久竟就有了更令人惊喜的发明。
为什么有印章还想不到这印刷术呢?
他有些懊恼,全然忘了自己是前不久才拥有纸这种东西的。
每天考虑这些,其实他攻打匈奴的心稍稍沉寂下来了一些。
他预感,若是自己好好地研究这巨幕中的东西,打下匈奴是迟早的事。
【但是,如果是大体量的印刷还好,雕刻算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但是如果只要十多二十份,这可能就是雕版印刷大材小用,手抄呢,又累,这时候活字印刷就发挥了他的作用性,这些字可以无数次地排列印刷,大大地节约了时间,也很节约成本,这么一来印刷价格就会下降,价格一降用得起的人就多了,那选择印刷的人自然就多了。】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原来更加便捷的法子还会让人变得懒惰。
赵祯倒也是没想要就不用这活字印刷。
他们如今科举考试依旧是要看书法的,只是没有唐朝时重视罢了,但该重视的还是该重视起来吧。
大宋总不能比前朝还差了去。
【就像我们现在,很多地方提倡无纸化办公,这个有好处,因为我们知道纸是木头做的,不用纸了那自然就保护生态了,但是无纸化办公在效率提高的同时会让我们产生惰性不愿意写字,且不说咱们现在的字写得好不好,很多人甚至是提笔忘字,只认识,却想不起怎么写了。】
【从古代到现代,很多东西都是从复杂到简单的一个过程,但是在简化的过程中,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却也让我们丢失了一些东西。】
许多人想确实如此,文字在简化、语言在简化,诗也算是简化成了词。
虽然现在也有很多比以前好的地方,但是没有人能说一切都比以前好。
可为何会简化呢?
真叫人疑惑。
【其实,练字这个事情说简单不简单,说难也不难,两个字:多练。】
【咱们继续说这首诗,《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避暑,说明是皇帝下令借岐王在九成宫避暑,应教二字的意思是这首诗是王维奉命而作。】
【“帝子远辞丹凤阙,天书遥借翠微宫。”
皇子院里了皇宫,天子借宫殿给他避暑。这里的翠微宫不是李世民的离宫翠微宫,我们可以理解为翠微的九成宫,就是带着青翠山色的九成宫。】
【“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
写景的句子,隔着窗子云雾也像是沾在身上一般,卷起幔帘,山泉便映入镜中,“林下水声喧语笑,岩间树色隐房栊。”
林子下边,水声伴随着喧闹的笑声,岩间的树林遮住了窗子。从这儿来看,整个环境都是比较幽深寂静的,是王维喜欢的景色。】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幽深寂静这一类的词仿佛一直被女子用来形容王维的诗作,就像浪漫和豪放用在李白身上一般。
似乎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有一些标志的词。
王维细想了一下,他虽然没有刻意去注意,可只要一想到这样的景色,王维还是心向往之。
【然而,王维极力描写这里的美景都是为了最后这一联做铺垫,“仙家未必能胜此,何事吹笙向碧空。”
仙人的居所也不过如此,又何必要羽化登仙呢?】
此一句一出,众人就明白为何幕中女子说王维夸赞得好了。
明里是在夸景如仙境,实则是在夸人如仙人。
若旁人说他溜须拍马也可反驳。
【吹笙是一个典故,周灵王太子王子乔很喜欢吹生,相传他乘白鹤随道士成了仙,后来人们就用吹笙指成仙。】
【想来不用我说大家也能看出来了,这里用九成宫对比仙居,又用王子乔暗合岐王的身份,这样的夸赞明眼人看得出来,但又不至于太过直白,所以我们说王维夸得好。】
看完王维的这诗,李白其实并不觉得有多好。
夸人就夸人,为何一定要如此这般地铺垫。
终究是他们所处的位置不同,他进献给上边的那还得请人引荐,而王维却是奉命而作。
万一贵人看了自己那首句便无了兴趣呢?
所以他当然得写在开头了,再者藏着掖着也不是他的脾性。
随他们如何说去吧。
李白想,他的经历都那般了,也恣意地过完了一生。
若是如今巨幕出了,他却无法快活,那预知未来有何意思?
【说句不负责任的评价,我觉得这首诗是不如李白《清平调·其一》的,但是同样都是奉命而作,所达到的效果完全不同,如果是我,我也就把李白当作乐子工具人,但是一看王维这一首,我心中就会冒出这人会来事儿的想法。】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王维下意识地背出了李白的这诗句。
他其实早在幕中女子讲解李白时就已经认同了对方的才华,或者是在更早之前,只是他没有意识到。
王维其实一直不太看得上李白。①
他认为李白出身不如他,却是那自命清高的典型。
一身的傲骨在哪里都敢直接露出来。
可正是因为如此,他整个人才像是在发光一般,走到何处都能吸引人的眼神。
而“文人自古相轻”,自己作为一个平平无奇的文人②,又如何能逃脱得了。
然而,天才总招天妒,让他没能有一个能让他仕途平坦的家世,也没有一个能让他实现理想的性格,这就是命中注定。
【当然了,他们写这样的作品跟他们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李白委婉含蓄了,那他就不是李白了,只能说李白适合翱翔天际,他就不该被困在方寸之间,而王维不同,王维是还可以奋斗奋斗的,而他也确实没有就此放弃。】
正是如此。
若是李白如自己那般写诗,或许他那个诗仙不如自己这个诗佛呢。
【公元721年,开元九年,王维擢进士第,前面他考的是府试,这里才是最高级别的进士科考试,后来他任太乐丞,从而正式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①关于王维和李白的关系,这是我猜的,不能当真,你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感谢理解么么哒。
②参考平平无奇古天乐
今天状态不是很好,抱歉,来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