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王维
【清代王士祯在《池北偶谈》中说唐宋的桃源诗“最传者王摩诘、韩退之、王介甫三篇”。】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王安石再一次听到自己的名字已失去了许多的惊异感。
不过他的桃源诗比之王维的怕是不怎么样吧。
自古以来,众人写桃源诗都是向往那世外桃源之地,自己却跟他们不同,他希望人间处处皆桃林。
【我们就来看看明明只是化用他人的东西,他们三人的桃源诗为什么获得的评价会这么高。】
这也是许多人不理解的。
有关桃源的诗,自陶渊明以来实在是多不胜数。
而这一类的诗大多意思相近,文人们竟也能分出个三六九等来,属实是令人惊讶的。
【我们先谈谈韩愈的《桃源图》,说到韩愈这个人要先提一下他的思想倾向,他应该算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又不是那么绝对的无神论者,他著名的《谏佛骨表》就是为了反对当时盛行的佛教,真的是头铁,直接反对皇家的佛教活动,而对于道教他也是不怎么相信的,但是韩愈他信有鬼神,这看似有点矛盾,怎么解释呢?】
唐,元和年间。
看似有些矛盾?
韩愈皱着眉头,没懂,何处有矛盾?
他就算不信佛不信道就不能信有鬼神吗?
鬼神本就不是佛道专属的。
【他在《原鬼》中写“无声与形者,物有之矣,鬼神是也。”
无声无形的东西是有的,那就是鬼神。然而,虽然韩愈的这一整篇文章是在宣扬有神论,但是他的本质是为了恢复儒家道统,而儒家的鬼神观是什么呢?孔子提出“子不语怪力乱神”,可却也不是完全不信,他又说:“敬鬼神而远”,“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连人的事都没做好,还去管鬼?】
许多信奉鬼神之说的人忍不住地摇头否认。
这幕中女子问的什么话?
正是因为他们做不好人的事,所以才希望鬼神能帮他们做好这些事啊!
求鬼神不行,难不成还能求人吗?
【所以韩愈他的鬼神观大概就是鬼神存在于世间,但说白了它并没有保佑、诅咒的功能,韩愈曾经在地方上进行过祈雨活动,不过我们一般并不认为他是真的相信祈雨有用,而是他的一种政治活动,因为当地是有这个祈雨的习俗的,所以他祈雨就是入乡随俗,尊重当地人,从而帮助他自己的工作进行下去而已。】
关于这一点,许多官员是能够理解的。
他们做地方官员往往能在地方上碰到一些奇怪的习俗。
这些习俗有点好有的坏,有的让人无法理解。
一般情况下,只要这些习俗对人对朝廷无害,他们都选择视而不见,若是在特殊情况下他们还会跟着当地居民一起参加这些习俗,即便他们并不信。
【如果说王维的《桃源行》是描绘了一个桃源仙境,那韩愈的桃源诗就是为了反对桃源仙境之说,他的诗叫做《桃源图》,以桃源图为引来表明这世间是没有仙境的,这首诗直接就将王维诗中“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这种把桃源写成仙境的说法给否定了。】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有些事情本就是如此,信则有,不信则无。
虽说幕中女子已经说过这世间没有成仙之事,但王维相信,信成仙的人依旧不会少。
人都有美好的幻想,有些人就宁愿活在幻想之中。
至于他,他信不信且不论,但他肯定不会以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仙境,毕竟若真是,那陶渊明恐怕已经成仙了。
他之所以会那般写,不过是一些随意而来的想法罢了。
或许,或许心中也有一些相关的念想吧。
【“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
开头直奔主题,神仙多半是没有的,说桃源是仙境更是荒唐。】
【“流水盘回山百转……架岩凿谷开宫室,接屋连墙千万日。”
这一段内容,刘禹锡认为桃源是来自于桃源图,这桃源图画得好,再加上上面的题词让人感觉仿佛真的进入了仙境,于是就跟着建了这桃源。】
这样的话倒也说得通。
这世间多少因古诗古画而建居所的,若因一幅栩栩如生的桃源图建立一个桃源也并非不可能。
【“嬴颠刘蹶了不闻,地坼天分非所恤。”
秦汉衰败、天崩地裂他们都不关心,“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
只关心如红霞一般的桃花,也就是他们身边的风景嘛。“初来犹自念乡邑,岁久此地还成家。”
开始住在这桃源里的时候还想家乡,久了就真把这儿成了家乡了。】
若真有这样的地方,谁不想去呢?
百姓们对朝代的兴亡其实并不关心,只要谁对他们好,能真正地考虑着他们,那他们就愿意支持,甚至是上税。
可若是有那实施苛政猛税的,他们巴不得早日改朝换代呢!
【随着家族制度的衰落,交通信息等的发达,人们慢慢地也对家乡没有那么大的执念了,有家人在的地方就可以是家乡。】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关于这一点,苏轼早早地就有所体会了。
他走到一处再慢慢的适应下就愿意将那地方当做自己的家。
然而,老天总是爱捉弄人的。
就是他这般简单的要求也难以实现,他一生漂泊,可还是舍不得自己的家人跟着自己漂泊。
【“渔舟之子来何所,物色相猜更问语。”
渔人不知从哪儿来,人们看到他的不同装扮忍不住地猜测打听,才听说如今早已改朝换代,“大蛇中断丧前王,群马南渡开新主。”
这里前句说的是秦朝灭亡,刘邦建立汉朝。】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大蛇中断?”
刘邦不解其意。
这怎么就是在说自己了?难道是说他是一条大蛇?
【关于刘邦斩白蛇这个典故大家是需要知道的,出自《史记·高祖本纪》,说的是刘邦当时做泗水亭长时需要押解农民去骊山服役,结果因为徭役太重,半路人就跑了一大半,这事情自然该是由刘邦负责,就算到了骊山他也活不了,于是他摆烂了。没想到在醉酒时斩杀了一条白蛇,而那白蛇是白帝子,后来刘邦名声渐起,遂起义反抗暴秦。】
刘邦怔愣片刻,而后恍然大悟,原来是说此事。
但他并不知白帝子之意。
这后世的史书都是这样写的吗?
【毫无疑问,这个故事是有很多的传奇因素在里边的,但是大多的开国皇帝都有不同程度的神奇来历,不管是出生还是发迹,像黄帝,是他妈“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他的同母异父的兄弟炎帝是 他妈“游华阳,见神龙首,感生炎帝”,就很神奇,而刘邦说的是他妈“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然后就打雷了,他爸去一看,这不得了,看到一条龙和自己老婆在交合,早期的人兽啊,姐妹们,还是绿帽文学,玩还是老祖宗会玩,但这显然只是为了说明刘邦是真龙天子。】
刘邦:“……”
“这……”这真是在说他?
这怎么可能呢?
编能不能也编得靠谱一点?
虽说刘邦对此很无语,但是这样的说法无疑可以提升他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那可是真龙天子,谁不愿做真龙天子呢?
他不仅不能将这说法压下去,还得大方地应下来。
刘邦知道,虽说幕中女子的很多话都说得头头是道,但其中大部分的话都是猜测的,毕竟她一个千年之后的人怎知自己是如何出身的?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只要找一些目击的证人就行了。
【咱们接着说《桃源图》,“群马南渡开新主”说的是五胡乱华后,东晋建立。】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
这是刘彻最不能接受的。
如今大汉多繁盛啊!最后竟会让胡人在这片土地上作乱,他不甘心。
可现在他却不能随意出战了。
嘴上说着不在意,其实他很在意幕中女子说他好大喜功。
他得在不被说好大喜宫的情况下把胡人给解决掉。
【“听终辞绝共凄然,自说经今六百年。”
众人听了都怅然若失,然后述说他们的经历,原来他们到这儿已经六百年,“当时万事皆眼见,不知几许犹流传。”
以前知道的那些事情,不知道还有多少在流传,“争持酒食来相馈,礼数不同樽俎异。”
大家争相款待渔人,但就连礼数也不相同。】
东晋。
陶渊明又开始端着酒壶喝酒了。
他自己真是想不到自己的诗文影响力这么大。
不过看着这些后世之人根据自己的文章作文还挺有意思。
这一段跟他文章中的内容差不多。
【“月明伴宿玉堂空,骨冷魂清无梦寐。”
这地方环境清幽,“夜半金鸡啁哳鸣,火轮飞出客心惊。”
听到鸡叫看到太阳出来直觉心惊,为什么心惊呢?因为不想离开这个地方,太阳出来就说明天亮了,该离开了,可是“人间有累不可住,依然离别难为情。”
家中有人,渔人不得不离开。】
那样的人间仙境,谁愿意离开呢?
没有战争,没有剥削的地方一直是他们不可遇更不可求的。
许多人都在想,若是他们生在大唐盛世会不会不一样呢?
即便是像李杜二人那样,哪怕后来命运坎坷,至少他们曾在盛唐的土地中生长。
【“船开棹进一回顾,万里苍苍烟水暮。”
船前行时再回头只见茫茫烟水,“世俗宁知伪与真,至今传者武陵人。”
然而这其中事情的真真假假还有谁能说得清楚呢?现在还在传说的也只有武陵的人罢了。】
如今怕是不止了。
这天下,谁人不止武陵桃花源了呢?
【这真应了那句“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看到的桃源都是不一样的,但在古代,桃源大多被仙化,像韩愈这样直接否认仙境的实在少有。】
唐,元和年间。
这世间万物都能被他们仙化。
一切事物在他们心中都可以是仙物。
但独独这人无法成仙一事没人能骗得了自己。
【而王安石的《桃源行》就又是另外的一种风格了,如果非要形容,那就是带着政治家的气质。】
众人讶异,又是政治家。
果然还得是王安石啊!
许多帝王都很欣赏王安石,这样一个有政治头脑又一心为国为民的大臣正是他们所需要的。
【“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指鹿为马的典故我们之前应该是提到过的,就是赵高想要乱政,但是害怕群臣不听,所以把鹿牵到众人面前说是马,然后凡是说是鹿的人通通被杀,这听起来挺不可思议的,可是历史啊,远比我们想象得精彩。】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赵高已死,听到这样的话仍旧让嬴政生气,他巴不得去乱葬岗把赵高的尸首找回来再杀一遍。
自己这般成就也不敢颠倒黑白,这赵高竟敢指鹿为马,谁给他的胆子?
嬴政知道,还是自己那个儿子不成器,不然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来人,去,赏胡亥二十板子。”
殿内立马落针可闻,众人仿佛呼吸都不敢了。
这段时日陛下分明看着比先时的脾气好了不少,但是只要一提到公子胡亥,他马上又会变得喜怒无常。
那胡亥都被关起来了却还是时不时地收到陛下的这番“赏赐”。
不过,也没有人可怜他,他那么坏,甚至让秦国灭亡,他们都是大秦的子民,谁能原谅他呢?
【而后一句就是说秦国的徭役,虽然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南侵,长城现在也是我们国家的很重要的财富,但是它在修建时不知染了多少秦人的血和泪,本来长城的修建就是一个很浩大的工程,用劳民伤财来形容毫不为过,不过我相信如果当时的官府能够给修筑的那些工人好一点的待遇,能保证他们的生活,也不至于引起那么多人的反抗。】
说起这事情,嬴政就更气了。
他虽是比较严苛,但也不是一个毫无人性的人,当然也知道吃饱了饭才有力气干活的道理。
然而,不曾想国库银钱吃紧,他们省吃俭用发下去的银子竟被人从半到就贪了大半。
本就是差不多的份额,被他们贪了,那些人自然是不够吃了。
【这其实就是当时的整个社会问题在这一件事情上的反应,秦始皇没有去改,那就只能看着农民反抗,自古帝王大多自负,秦始皇亦是如此,他认为以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强大的军队,这些流民不足为惧,然而,事实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那么多反抗的百姓,其中总有能覆灭秦国的,果不其然,秦国的统治并没有长久下去。】
这话引起了许多人的警醒。
隋炀帝不也是如此吗?
应该说历史上大多数的亡国之君都是如此,一开始有农民起事时他们都不会放在心上,这般不重视的结果就是叛贼壮大剐掉朝廷一层皮,这些人通常不能覆灭整个国家,但却能起乱子。
乱子一起,别有用心的人就有了机会。
所以要想维护统治,那就得从最基本的抓起,做一个好皇帝,得到百姓的支持,即便有人想谋反也得掂量掂量帝王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一旦有叛贼,尤其是落草为寇的农民多了,那就说明朝廷真出问题了。
这事之所以不让人重视那是因为没有多少人愿意相信自己的统治出了问题,经过这一番话,许多人立马在脑子里反思自己的统治有没有出什么问题。
【我们时常会做一些假设,假设秦始皇没有早死,而是长命百岁,那秦国的命运是不是会不一样?但就我个人的看法,如果秦始皇一直保持着后期的好大喜功、 暴虐残忍,那秦国还是会走向灭亡的,不过,最有可能的情况是秦始皇不会一直不清醒,他或许会在栽一次跟头之后开始反思改正,毕竟他不像胡亥一样那么废物。】
虽然这话整体上似乎是在夸他,但是嬴政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有时候有些事情说得轻松,然而却是十分复杂的。
就拿好大喜功一事来说,仗不可能永远不打,但如何谓之上进,如何又谓之好大喜功,这其中的度实在有些难以判断。
这些都是他和皇子大臣们需要思考的。
【因为有了秦国的这样令人无法忍受的统治,所以这些人“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
逃避乱世的不仅有商山四皓,而且还有桃源中种桃的那些人。】
嬴政沉吟半晌,考虑是派人找这其中的有才之士还是不去打扰。
这些隐居的人往往高风亮节,或是可用之才。
但是嬴政也很清楚,这些人自然也是不愿惹麻烦没有上进心的,只愿有一方安宁。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这些避乱的人在这桃源度过了许多个春秋,他们采桃花,食桃果,砍桃木为柴,过了一代又一代,代代都在此处与世隔绝,虽然有父子却无君臣,“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这里王安石还是很在意儒家的“礼”的,但是在他看来,若是保持像秦朝后期那样的君臣关系,不如没有君臣。】
君臣关系在儒家多么重要啊!
可王安石却觉得不如没有君臣,可想而知秦末的君臣关系有多让人痛恨啊!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
这儿依旧是渔夫进到桃源的场景,跟我们之前说到过的几人差不多,包括后面两句,“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
【不一样的是这后面的内容,“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长安指的是中原,听说后来到处都还是硝烟不断,在桃源春风中,众人回首往事,不由得泪湿了汗巾。这里就是着眼于现实的残酷,王安石的关注重点完全不一样。】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不由得感叹,“真不愧是宰辅之资。”
其实王安石这诗中的道理几乎所有人都明白,桃源的出现那就是因为秦末的战乱。
但是看到陶渊明这样的句子,有多少人能将重点放到战乱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