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1 / 2)

🎁美女直播

第179章

王维

【虽然做出了选择,但是王维跟陶渊明依旧是一样的,他们都没能完全消除心中的纠结,我们从王维隐居时期的两首诗可以看得出来。】

【他写《淇上即事田园》表达自己脱离官场后的一种欣喜之情,但是同样也写了《不遇咏》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一种苦痛,心中就像是有两个小人在打架,所以这时候的他过得并不算称心。】

东晋。

以往陶渊明的心中还是有那么两个小人的。

但是现在早已经没了。

看多了太多人的人生,那些时候刻意压下的想法如今也消散的差不多了。

如今他看看巨幕,跟着众乡亲们每日忙碌着,可也没那么多心思去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了。

【这首《淇上即事田园》一看就是那种有着隐居之乐的诗,“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

隐居在这个淇水,东边的原野空旷无山,“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

阳光慢慢隐藏于桑树柘树之间,河中阳光的倒影让村庄也仿佛在发光。“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

外出的牧童猎人也都纷纷往村里走去,“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

静者意思是享受恬静的人,比如隐士、僧侣等人,这里可能是说他自己,像他这样的静者会如何做呢?趁着天还没黑,把门关上准备送走这平凡的一天吧。】

似乎每个人心目中的田园都是不一样的,陶渊明想。

就或许跟他们平常所看到的景物不同有关。

但是他们大多数人想要表达的想法确实差不多的,不只是他和王维。

即便是那些不似他们二人这般心中摇摆不定的人。

陶渊明曾经是真的摇摆过,但是他也不怪自己,人总要经历过才会成长,他相信王维也是一样。

【这首诗跟许多田园诗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差不了太多的,一开始交代地点,简单地说明了这地方没什么山,可能是一个平原地区,因为这地方在河南那一块,河南本来就是以平原为主的,大家应该能够想象那个场景。】

【而中间的四句先是写美景,其实是普通的乡村景象,但是对于我们许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那样的场景是很吸引人的, 日落黄昏,河水波光粼粼,随即远处牧童牵着牛,猎人也和猎犬一起由远及近。什么是浪漫啊?有些人觉得可能是轰轰烈烈是生离死别,但是我觉得或许这样平静的日子就是浪漫,所以王维绘出的是一幅浪漫的乡景图。】

人们沉浸在幕中女子所描述的美景之中,有些无法自拔。

但是转念又被她后面的说法给弄懵了。

她在这里提到浪漫,难道是说的李白的那种浪漫呢?可是李白的诗作和王维的诗作明明差别挺大的呀。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为此也很纳闷呢。

但是他心中隐隐也觉得幕中女子所说的他的浪漫和王维的浪漫可能不是同一个意思。

因为女子也说了,有些人觉得平静的日子是浪漫,有些人觉得轰轰烈烈的是浪漫,或许他也是一种不一样的浪漫。

【直到最后,我们可能也不知道王维想说个什么,但是好像又全部都知道了,这诗中没有什么大道理,也没有什么太跌宕起伏的事迹,但是却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对这种闲逸萧散生活的享受,如果他不再想着回到官场,那他的日子无疑是舒坦的。】

可是他还是要回去的,这就是女子的未尽之言,所有人都听出来了。

事实也如女子所说。

王维记得自己并没有在那一处待多久,不日便回了长安。

他也在想,若是自己当初一直都住在那儿,不曾回来,日子会是怎么样的?

或许还是会有所遗憾的吧。

毕竟想做的事没去做,怎么也会惦记着。

所以人生没有完美的,不管他怎么做,总会有一些缺憾。

【可偏偏王维根本放不下,我们来看他的《不遇咏》,这首诗是用第一人称描写的,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挣扎与痛苦,他并不能安安心心地待在这美好的乡村。】

【“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

北阙,指的是古代时候宫殿北边的门楼,臣子们会在这个地方等待皇帝的召见,然而诗人上书却没有得到皇帝的认可,后来隐居南山种田,收成却也不怎么样,这里隐居南山应该是一个代指,不是真的隐居南山,而指的就是隐居这个事。】

东晋。

说到这里,陶渊明忍不住地笑了。

是草盛豆苗稀了吗?他想。

自己不是什么高门大户,种地也有那么长一段时间了。

但是王维却不同,听女子的意思,他可是大家族的,哪里会做这些?

他就知道,不是所有人都能将地种好的。

任重而道远啊。

【“百人会中身不预,五侯门前心不能。”

百人会指的是很多大臣参加的盛会,出自《世说新语》说的是晋武帝举办的一场宴会,但是像那样的宴会,诗人是没有资格参加的。】

【五侯,原指汉成帝时的五侯,这里代指豪门权贵,在豪门权贵门前心不能的意思就是不愿意去对着权贵们阿谀奉承。】

他这样的情况才是许多文人们同有的。

若不是别无他法,他们又怎么会愿意去阿谀奉承呢?

像王维这般地位的状元都无法获得皇帝的赏识,何况是他们这些普通人?

【“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来到河朔这个地方和你一起饮酒,想问问你,我家中人在茂陵还平安吗?茂陵,在陕西,当时王维的家人应该住在长安附近,所以有此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