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共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
我们干脆暂且游山玩水去吧,先不管那些春风动杨柳的事了,“春风动杨柳”是一个典故,出自郭震的《子夜四时歌·春歌》“妾心正断绝,君怀那得知。”
指的是思念之类的,就不去说什么思念思人了,先把那些都忘了游山玩水去吧。】
听到这个有些姑娘们都皱起了眉头。
所以这个王维和那些男子也是一样的吗,他们都不在乎自己家中的妻子。
若是以往,她们根本不会觉得有什么,甚至只是羡慕王维能够如此潇洒。
可是如今她们却明白了,她们自己根本就不是附属物。
为何男子可以出去,而她们就要守在家中,守在这方寸之间?
而有些男子们也都觉得王维年纪太小,贪玩。
说不定就算他一开始就是在长安,他也难有建树。
不过更多的人还是没有发表看法,依据经验,说不定这事情一会儿就又变了。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说君应知。”
自古以来人们大多自私自利,你也应该知道我对此不喜。“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
我就想济世致用之后,功臣身退,找个地方隐居去,如果唯唯诺诺,那不是枉为一个男子汉了?】
原来他跟自己是同样的想法。
其实李白也猜到了,与自己也有着类似想法的人实在太多了。
谁不想立下功劳衣锦还乡呢?
但是立下功劳的机会只有那么多,真正衣锦还乡的又有几个?
他们要有能力,还得有运气。
那能力还不能只是像他这般的文才,文才好便只能做文才事。
他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
但巨幕的出现算是他的运气。
【看这一首和前一首完全不同,如果不知道,还会觉得这个是王维前期的作品,而《淇上即事田园》是功成身退后的作品,但是这两首却是王维同一时期的作品,大家就能想象他心中有多纠结了。】
【后来他回了长安,在长安结识了科举落第的孟浩然,两人成了忘年交。当时孟浩然落第之后还是在长安想着可以求谒做官,一时间名动长安,但是有传言有一次孟浩然和王维在一起,然后玄宗来了,孟浩然害怕就钻到了床底下,王维不敢隐瞒,玄宗便召见了孟浩然。】
钻到床底下,这未免太荒谬了吧?
如今孟浩然已去,但是却处处都是他的传说。
孟浩然是真的很有名有才的。
只是可惜了一生仕途多舛,为此许多跟孟浩然熟悉的人都忍不住伤感起来。
【本来这儿看着似乎可以有一场“明君贤臣”的佳话,而且唐玄宗其实是个很爱才的人,尤其是文才很好的人,但是没想到的是,唐玄宗让孟浩然作诗,孟浩然却写了一首《岁暮归南山》。】
东晋。
在帝王面前表达想隐居,怕是不太好吧?
谢灵运想,哪个帝王不会想要奋勇向前的臣子呢?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再在宫殿北面等着上书陈事了,回到我那破烂的炉子去。】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没有才能所以明主才会嫌弃,又因为多病所以和故人们都疏远了,“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白发催着人年老,新春也紧逼着岁暮,“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满怀愁绪使人难以入睡,月光下,松影印在窗上显得一片寂静。】
这……
许多人听到这里都不知该如何反应了。
反正若他们是帝王,恐怕不会要这样一个人吧。
字字句句都在说无人赏识自己。
这种话不是不能说说的,人也很多,但是怎么能在帝王面前说呢?那不是说对方识人不清吗?
【孟浩然的文才是不用怀疑的,像王维、李白等诗人都无比赞赏,但是这首诗发泄的是他满满的怨悱之情,而且整首诗都有点自怨自艾,这样的诗上位者肯定不会喜欢啊,所以孟浩然肯定得不到赏识嘛。没有人喜欢一直丧着脸的人。】
听闻此言,那些平日里不茍言笑的人都惊了。
还有这方面的考虑。
一个个的心中也不敢多想了,下意识的抿唇,想要微笑一下。
想来也是,若是自己身边,总有人不停的唉声叹气,自己也会烦的。
更何况是见过那么多人才的帝王呢?没有一个人才,还会有另一个。
其实许多人都知道帝王是不缺人才的。
但是更难得的是帝王要去用这些人才,否则,千里马再多,没有伯乐又有什么用呢?
【不过这事情总归是传言,我个人觉得这事情是不可能的,首先孟浩然能名动长安,不至于藏在床底下吧,就很离谱,而且孟浩然或许是个很随性的人,但又不是傻,难道不知道这样的诗会让玄宗不喜吗?】
【但是这首诗孟浩然既然写了,以他的名声自然就会传出去,传到宫里也不是不可能,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孟浩然离开长安,王维写下了《送孟六归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