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王维
【一般情况下,如果碰到朋友生活不顺,许多人通常会劝对方振作起来,但是王维却没有劝孟浩然不用执着于仕途,而是让对方放开胸怀享受隐居生活。】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喝得有些多了,反应慢了半拍,听到这话,他不由地去想自己和孟浩然在一起的时候是怎么和对方交谈的。
他们是一起叱骂,一起欢笑,或许还有一起埋怨,他们都满怀壮志却也十分迷茫,并不知未来会如何,能如何。
【这首《送孟六归襄阳》语言虽然很平淡,但是感情却十分真挚。】
【“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
闭门不出门,久了就不懂世俗之情了,“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
或许你回到故居去才是良策。“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
喝醉了酒在田间唱歌,笑着读古人著作。“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这是一生的好事,不用再去献赋求官了。】
东晋。
陶渊明终于还是收了笑容。
他明白王维这般劝着孟浩然心中定然不会好受。
王维是站在自己的无奈的经验下劝说孟浩然的。
或许他知道孟浩然放弃仕途隐居并不会有多畅快。
但是他也不想孟浩然陷入自己这样的纠结之中。
【献赋求官的事很早以前就有,汉代司马相如献上《子虚赋》给汉武帝,汉武帝非常赏识司马相如的才能,我们之前讲杜甫的时候,杜甫也写过《三大礼赋》进献给玄宗,玄宗也挺满意,但是因为李林甫的原因并没有能成功。】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林甫。
李隆基半眯着眼,想起那个曾经在自己面前点头哈腰的人。
他当然也已经清楚了,如今的局面不是一个李林甫能导致的,甚至他也没办法撇开自己的错误,不过这不影响他把怒气宣泄到李林甫的身上。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李林甫真以为自己能逃走吗?
【王维之所以这样劝说孟浩然,说明他确实认为隐居是一件值得向往的事,但是他自己没有彻底放弃仕途,为什么要劝孟浩然放弃呢?】
大多数的百姓们并不如有着类似经历的陶渊明懂王维。
大家也想不通,他们只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自己都不想放弃,怎么劝别人放弃呢?
孟浩然肯定也不会想放弃的啊。
这些怀疑确实是有道理的。
王维叹息一声,说不上后悔,他劝不劝显然改变不了什么,他相信孟浩然也不会怪他。
【这大概跟孟浩然的性格有关,孟浩然和李白也是好友,他们两个的性格也很相似,都是挺潇洒随意的,但是这样随意的性子或许真的不太适合做官,据说孟浩然因为文才好,许多人都看好他,热心提拔人才的韩朝宗就是其中之一,但是韩朝宗想向朝廷推荐孟浩然,两人约好了时间,可到点时孟浩然却和朋友喝醉了。】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植听着这样的事情,也有些无言。
如今的他不会再做这样的事情了,却想这后人做事前怎么不想想他这个古人的那些糟心事儿呢?
但这样的想法终究是太过于天真了,古往今来,多少荒唐事,谁不知道要明君贤臣方能兴国,慈父孝子方能兴家,可昏君佞臣 、荒唐父子还少吗?
他人经验固然有用,可很多时候不亲身经历可能真的不懂,不过这不代表人就不需要学习前人的经验,相反应该尽量吸取教训,能避免犯错那就再好不过了。
【而李白也曾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他供奉翰林时,有次玄宗想听他作诗,但是他却和朋友在城里喝醉了,玄宗把他召进宫,据说还帮他擦嘴,还给他调羹汤,而李白写诗写着写着竟让杨玉环帮着捧砚,然后还指使高力士帮忙脱靴子,这就是著名的“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顿了一下,他听到有关自己的而自己不熟悉的事情便下意识地以为是还未发生过的事。
但供奉翰林,不就是说的前两年的事吗?
幕中女子说得头头是道,若不是他亲自经历,他都得相信那是真的了。
其实他在圣人面前,真没有过得那般恣意。
那可是圣人,圣人就是再爱惜人才也不可能放任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胆大妄为地破坏规矩。
女子提到的这事情他但凡敢做一样,那圣人必会在心中厌恶他。
幕中女子之言不可尽信。
但很快女子便自己否定了这说法。
【但是,这些传闻都是正史野史掺杂着的,即便是正史中提及的,也不能全信,整体来看,可信度都是不高的,我觉得……个人觉得,李白虽然是有些不羁,可还是那句话,潇洒不是真傻,在那种帝王至尊的时代,李白又无比想要获得前途,他在玄宗面前不太可能那么放纵,就算是喝多了,从宫外到宫内再到见到玄宗也该醒了大半了,而且即便对杨玉环和高力士不满,他也不太可能那么嚣张地对二人。不过没有什么事情是空穴来风的,这其中几分真假我们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