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王维
【公元738年,开元二十六年,崔希逸改任河南尹,但不久就离世了,王维有诗《送岐州源长史归》,王维回到长安。】
【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是年,张九龄离世,孟浩然离世,这一连串的打击,肯定让王维心中不好受。】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崔希逸是个不错的人,王维想。
至少在那样的时候那样的地方,能做到像崔希逸那般讲信用的不多。
而在王维的心中,显然后面提到的两人于他更为重要。
那段时光是黑暗的,可如今回想起来,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人不都会走的吗?
【冬日,王维知南选,大概就是去南方管理南方偏远地区有关科举的一些事情,他从长安经过襄阳、郢州、夏口一直到岭南。】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这也是曹植近期来考虑的。
虽说已经有了科举,也有许多的人才涌进邺城。
但是在这世间的许多角落,或许很多人还不能理解科举的重要性不能理解教育的重要性,这些都需要他们去努力。
只可惜大战未平,现在能吸引人才来邺城已然很不错了。
他也不可好高骛远,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才是最紧要的。
【王维,他跟李杜那些诗人是有些不一样的,他在年轻的时候像李杜那种漫游的时间稍微少一点,而此时他的外出已经是经过岁月蹉跎后的外出了。】
据幕中女子之言,这漫游对文人是很有好处的。
因为她不止一次提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难道就是因为这个,所以王维才不敌李杜二人的吗?
【他在路途上写下了《哭孟浩然》、《汉江临眺》、《送封太守》、《送康太守》、《送宇文太守赴宣城》等诗作,给这么多人写诗,可见王维的人缘还是很不错的。】
【孟浩然的死因我们在讲李白的时候好像说过,他与王昌龄在襄阳相遇,两人可能太快乐了,吃了一些海鲜什么的,据推测孟浩然的死可能是过敏之类导致的,这种死法是很让人惋惜的,所以王维作为他的忘年交,来到襄阳这个地方自然会想到自己的好友,于是写下《哭孟浩然》哀悼。】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王昌龄心中忍不住赞同。
这样的死法真的很让人惋惜。
虽说孟浩然一声未能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就算是游历到老,隐居到死也比这般可惜地离去更好。
说什么洒脱自如?
若是能改变这一切,他宁可没有孟浩然这个好友,宁可从未去和孟浩然一起相聚。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故人已经见不到了,但是汉水依旧日日东流不停歇,人们在这些自然面前永远都是这么地如同蝼蚁一般的渺小,自然缓慢变化的时候人们不知已经更迭多少代了,这两句是体现物是人非之感。】
王维喜欢用自然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心境,许多人都看出来了。
他将自己抽离出来,看着自然变幻,这样他的心或许就更静了。
虽然大家好像都明白,可真想去做,只能叹一句真的好难!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请问您现在何处啊?江山依旧,还有谁能去游蔡州呢?孟浩然曾在《与诸子登岘山》有诗句“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几句之间算是有了一个梦幻联动。襄阳老,指的就是在襄阳离世的孟浩然,而蔡州是孟浩然的故乡。江山依旧,游蔡州的人也会络绎不绝,但是再也找不到熟悉的好友的身影。】
【短短四句,语浅情深,这是王维对孟浩然的直白的思念, 其实说古人含蓄,但古人在面对这些事情上少有隐藏的,像是如今有多少能这么直白地用文字和语言表达对一个逝去的人的思念啊?】
众人不理解这幕中女子的意思。
这样的缅怀之语为何要含蓄呢?
人都已经没了,再将这份情隐藏起来就什么都没有了。
能有李白、王维等人念着孟浩然,想来他死去也是无憾的。
公元712年,景云二年的孟浩然也是这样想的。
这些好友,他要提前去见。
【公元741年,开元二十九年春,王维从岭南北归,路过了润州、京口等地,在京口他有诗《送邢桂州》。】
【邢桂州指的是王维的好友邢济,这个邢济是要去桂林上任,王维写此诗送对方,但这里面又不仅仅只有送别,还表达了王维的政治追求。】
近来的这些文人的经历更让读书人有了出去漫游的心思。
尤其是那些刚懂些人事的年轻人。
而那些已经入朝为官的也有些不再抗拒去到地方。
这不是他们想做一个什么大文豪。
那是因为他们已经渐渐地意识到了解更多百姓生活的重要性。
而且许多人很有远见。
他们知道经过巨幕,皇帝也会更加重视地方,这也会给他们这些人机会。
【“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
饶,指的是饶歌,也就是军中乐歌,钟鼓齐鸣,饶歌在京口唱响,战船乘风破浪往洞庭而去,这里并不是说当时的送别场面就是这样的,而是想象的一种气势吧,寓意诗人让好友往前冲!“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
在赭圻、将赤的岸边稍作暂停,又重新扬起风帆、拍击船桨继续向前。】
【这里这样翻译不一定特别准确,我有点像个机翻,我觉得这些场景完全要靠个人去想象,人家写出来的那就已经是最精炼的表达了,非要解释也可以,就是仅供参考,我可终于明白那些翻译官们的不容易了,又要表情又要达意,还得词句优美,很不容易。】
机翻是什么意思?
众人觉得这女子解释得还算正常的吧。
虽然有些不太清楚,但是众人明白了一点,其实在之前他们就已经明白了。
女子解释的这些诗句决不能作为权威,因为她也是人,甚至是比他们更之后的人,不可能完全了解如今的人,对于如今甚至是此前的诗句就更不可能完全理解。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这两句大家应该都听过吧,算是名句了,写景,王维就没有输过,夸张了,但是王维写景确实是有一套的,而且他的诗句很多时候往往就像这两句一样,非常工整,在工整之中他又不是为了工整而工整,而是在完全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之后的一种工整,读起来很舒服。】
【但是在王维的诗句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陌生化的,也就是说让我们读起来有些许障碍的诗句,比如之前的“大漠孤烟直”,在学到这首诗之前,真的很难去想象这么一个场景,因为风长存就注定烟难直,读到我们就会去想那样的场景,就会忍不住去思考。】
确实是如此。
书院的许多学子早就对这陌生化的理论产生了一种盲目的崇拜。
虽然幕中女子先前就说过过度的陌生化是不行的,为此她还举了例子。
但是这些孩子一开始还好好地克制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许多人竟就以一些奇崛的诗句为优了,只有少部分的孩子还坚持做自己,这可真是让书院的先生们急得团团转。
如今幕中女子这样说,那不是更会助长这些孩子的这种习惯吗?
众先生却毫无办法,只能纷纷叹气。
【这两句也是一样的,说起日落,咱们首先想到的或许就是黄澄澄的一片天,那才是最壮丽的夕阳的景观,但是为什么王维要说日落江湖白呢?或许它是这样的一幅场景。】
幕中女子说着巨幕中便出现一幅图画,众人一眼望去,那不就是夕阳吗?
夕阳挂在天空,四周晚霞已经开始消散,但依旧是那艳丽的色彩。
“看啊!那湖面真是白的。”
众人齐齐望去,果然就见夕阳底下,越是靠近人们的地方,湖水越是呈现一片牛乳般的白色,这是他们往常都没有注意过的。
原来真有这样的啊!
【其实啊,自然中或许少,但并非不会出现“大漠孤烟直”,也并非不会出现“日落江湖白”,只是更多的时候大家被这无限美好的夕阳吸引罢了,而王维正是把大家没有注意到的一面放到了大家的面前,因此他的诗句虽然有陌生化,但却不是胡编乱造,所以大家可以运用陌生化的语句写作,却不能没有道理。】
原来如此,许多学子觉得自己好像懂了什么,但又好像什么也没懂,有些迷迷糊糊的。
但是幕中女子说的这句话他们却是牢牢地记下来了,至少在短时间内,他们作诗都会考虑着。
【而后面的“潮来天地青”,这个更好理解一点吧,太阳已经快要彻底下山了,浪花翻滚间,就会感觉泛着青色,在潮水来临前天空也会变得稍微有点泛青的,在天空的映衬下,海水自然会变了颜色,不过我觉得它或许也是一种夕阳的对比色,就好像你看久了红色之后闭眼会看见绿色一样,光的作用对这个也有一定的影响吧,大家去观察肯定能看到这种场景的,太专业的地理知识我就不是很懂了。】
她不懂,许多百姓自然也不懂。
但是他们不懂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见过,都纷纷地开始讲述他们曾经看到过的此类景观,而后又慢慢地演变为了开始探讨彩色的晚霞和各种颜色的海面,一时间热闹不已。
然而幕中女子没办法听到他们的话,也无法评论他们谁说的场景更为常见,只是接着往下说。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最后这两句才是王维的重点,这两句是典故,前面一句出自《后汉书·孟尝传》,指的是东汉时期有个地方叫合浦郡,他们这个地方盛产珍珠,于是农民们就靠着采珍珠为生,但是因为这个利润很高就被贪官污吏给瞧上了,不停地压榨百姓,让百姓不得不加大产量,慢慢地,珍珠就是蚌大概就移居了吧,这儿的珍珠越来越少,百姓不说赚钱,连饭都吃不上。】
百姓们瞬时转移了注意力。
这个世道可真是令人气愤,不管身处何处,总会有那贪官污吏。
若是这世间没有贪官污吏,不知道战争能少多少呢!
然而同百姓的愤愤不平不同,许多皇宫贵族很快把关注点放到了合浦这个地方。
盛产珍珠?
这种地方岂能让贪官污吏随意把持了,自然是要掌握在他们的手中更好了。
【直到有个叫孟尝的人来到这地方做官,孟尝,不是孟尝君,他很快搞清楚原因,就带领着百姓们合理开采,大约是因为这个地方本就适合那种生物的生长,所以没多久珍珠的产量就上来了,孟尝也为此受到了许多百姓的爱戴,但同时他也动了别人的蛋糕。】
动了别人的蛋糕?
许多人听得云里雾里,听这巨幕实在是耗脑子。
总是大致能听明白,却完全不能细究,细究之下就容易跟不上对方了。
许多人整理了巨幕语录,在巨幕中专门记录幕中女子所说的话,简称幕录,都是幕中女子说的比较有道理的话,而最后就附上了幕中女子所说的大家听不懂的话。
【就像当初那些主持变法的变法家们,于是孟尝只能悄悄离开,谁知百姓们感谢他,竟有许多人跟随他到乡下去居住。】
果然,动了别人的蛋糕就是动了别人的利益。
而利益为何要被称为蛋糕呢?
真是叫人奇怪。
众人都好奇着,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倒是没有多少人去关注这个叫孟尝的官员了。
主要是幕中女子提到过的好官太多了,而且还都是鼎鼎有名的。
【而后一句的“使臣星”也是出自《后汉书》,是说当初和帝即位,派遣使臣,相当于微服私访吧,后来到了一个叫李合的人的身边,这个李合就问他们二人知不知道皇帝派遣了使臣出来,两人很惊讶,问他怎么知道,他原来是长于《河》、《洛》风星,于是夜观天象而得,后来就被升官后使臣提拔了。】
这个河洛幕中女子也讲过,就是不讲,许多人也知道,就是河洛图书,传闻得之可得天下的上古神物。
看来这个李合是个人才,而这使臣也是慧眼如炬的。
【这里的意思是说,明珠重新回到了合浦,应该是追随使臣星而来,说得通俗一点,那就是说你要做一个像孟尝和提拔李合的使臣这样的人,也就是能为民做主,造福百姓之人,王维自然也希望自己同样是这样的人。】
【这首诗,既有夸张而又充满气势的想象,又有优美的景物描写,还有十分契合邢济身份的典故的化用,可以说是一首很不错的诗了。】
【但是王维有美好的政治理想是一回事,他所争取到的又是一回事,我们并不知道他这段时间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反正他回到长安之后就辞了官,隐居终南山。】
这话引起不少人的感慨。
谁不是呢?
他们有多少人不是心怀希望进入朝堂最后又草草收场呢?
别说是他们了,就是幕中女子也讲了不少这样的人啊。
不过像王维这样辞官显然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吧。
一般来说他们都是在地方上心中沮丧而辞官,很少是东山再起时辞官的啊。
而且这里他去岭南谁知没说就是被害着去的,万一就是皇帝委以重任呢?
【我们看看能不能从他隐居终南山的这些诗句中找到一些他思想变化的蛛丝马迹吧。】
【首先是《终南山》,这个时候他就是一种很矛盾的心态,我们带着这种矛盾的心态去看他的这几首诗,可能会更加清晰一些。】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太乙是指的终南山,它既是终南山主峰的名称,又是终南山的别称,这里的意思是说终南山挨着都城长安,这也是王维可以半官半隐的一个原因,因为上班的地方和隐居的地方挨得很近啊!而后一句是说终南山的山峰延绵不断直达海域,这就有点不合现实了,终南山在陕西,陕西作为一个正儿八经的内陆省,还真就碰不到海,所以这里应该是夸张,意思终南山很大,好像越过终南山就能够看到海了一般。】
听到这里孩子们解开了心中的又一疑惑。
先时他们为什么会陷入陌生化中无法自拔,就是因为他们在压制自己使用陌生化语言的时候陷入了一个困境。
通常夸张就是一个陌生化的用语,若是他们要克制陌生化,那必然是要克制夸张的。
然而夸张不是他们常用的吗?
后来众人用着用着就放飞自我了。
但是这儿王维用的夸张应该是先有的结论,他是先认为终南山很大,进而给了一个合理的夸张来形容这个大。
若是随意地进行陌生化,没人能看得懂,其意义就大减了。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走出终南山,回头望去,山间白云笼罩,青色的烟雾似有若无,怎么看都是一幅神仙之景。“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中间的两座山峰将星宿分开,其各处的风景都有所不同,这里的分野是一个天文学名词,就是古人认为天和地是一体的,地可以划分天上的星宿,这里体现的依旧是终南山的大。】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在这么大的地方,想要找个有人的地方投宿,只能隔着清溪问樵夫了。这句话出现在这里好像有点突兀,但是大家想想我们曾经讲过的宋徽宗赵佶出过的一个绘画题目“深山藏古寺”应该就能明白了。】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赵佶近来在朝堂上的威信大大降低,他自己都已经许久没有练字画画了。
虽然偶尔还是想提笔,可是总就有些力不从心。
赵佶当然清楚问题出在哪里。
但是让他去改变这也实在是有些难为他。
他又不知朝堂上谁的话能信,便只好每个人的话都听听,听从大多数人的意见。
可是赵佶也不是傻,他知道这样或许撑不了多久。
朝堂上,那都是些老狐狸,他们很快就会发现自己的小心思,然后开始拉帮结派,那大宋还是得完。
但他还能怎么办呢?
这么大块石头在心中压着,赵佶是无论如何也没办法静下心来研究书画了。
他本来想就像幕中女子说的那样把皇位直接让出去,虽说这般如同掩耳盗铃,虽说这般还是会有许多人觉得亡国是他的错。
可那样他终究不是最后一个帝王,他不会承认自己就是亡国之君。
这事情自然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而赵佶也知道是自我欺骗,便也就不了了之了。
事情没进行下去,赵佶心中的焦虑倒是涨了不少,已经开始夜不能寐了,只日日求着幕中女子指条明路。
【在这么大的终南山,根本不知道有没有可以投宿的地方,还好看到了一个樵夫。】
【这首诗讲的应该不是诗人自己的经历,而是他的一个想象的场景吧,他的目的正如他的标题就是为了渲染终南山的神韵,终南山的雄伟壮阔、终南山的幽深寂静、终南山的无人打扰。】
【他认为终南山很好,这也很好理解,如若不然,王维也不会那么多时间都隐居在此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