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王维确实很喜欢终南山。
其实一开始住在终南山时,他并没有打算隐居,只是想着老了来隐居。
但是住着住着就更发现了它的好,距离长安这么近,风景又是那么的好,这样的条件,除此之外还有何处?
【这首诗好像并没有说到王维为什么要突然辞官归隐,我们来看看他的另一首诗,看看能不能在里面找到原因,另一首是写的赠答诗《答张五弟》,张五,是张諲,唐代的书画家、官员,也是王维的好友,两人少年时候便已经相识,后来又一起隐居在终南山,住得很近,张諲来拜访王维,王维就写下了这首诗赠答。】
本来众人还不是很在意王维为什么会突然辞官归隐,他们觉得无非就是那么些原因,最有可能的就是又在朝堂遭受排挤了呗,这多常见啊!
可听幕中女子这么一问,他们还真有些感兴趣了。
难道是别有隐情?
【“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
这是一首杂言古诗,王维还蛮少这样的诗作的,终南山地下有我的茅草屋,前门就正对着终南山,“终年无客长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
我的这个茅草屋常年没有人到访我自己在此处闭关,平日里也基本没什么可忧愁的,什么都不用想也十分的悠闲。】
【“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
不过呢,其实也可以饮酒钓鱼,只要你常常跟我来往。】
众人顿了顿,这就完了?
似乎还是什么都没有说吧?
【其实按我个人的解释啊,这首诗的意思就是我隐居在这终南山,虽然很悠闲很心安吧,但到底还是有点无聊,你常来找我玩吧,我们可以一起喝酒钓鱼。】
对啊!
众人也是这般理解的啊!
所以呢?
他辞官的理由呢?难道是幕中女子在卖关子,还有下一首诗?
然而,并没有。
【完蛋,这首诗,好像还是没有说出王维为什么会突然地辞官,又为什么突然地隐居,只能看出王维的隐居生活似乎很不错,并且在朝着更加不错的方向发展。】
【然而,如果不是第二年王维又回到了朝廷做官,我就信了他是真的毫无挂碍地享受着他的这隐居生活了,公元742年,天宝元年,王维回到长安,转左补阙之职,升官了,比左拾遗大一级。】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这话听着怪怪的,怎么感觉不升官就不会回去似的?
许多人已经开始有些不喜王维这扭扭捏捏的样子,怎么比陶渊明还纠结呢?
陶渊明虽也心中纠结,可到底是坚定地醉心山水的,只不过是放不下自己的理想,可是人家没有真的就变来变去的啊。
至少跟王维比,陶渊明的几次出仕都算不得什么了。
许多大大咧咧的人完全不懂他们这种心思。
想就想,不想就不想,干嘛呀这是?
【有的时候嘴上越是否认着什么,身体上却又做出不一样的行为,也就是人在很纠结的时候做出的事情,往往是他心中最想做的事情,至于嘴里说的,男人的嘴,骗人的鬼,开个玩笑,否管男女都是一样的,当言行不一致的时候,行为可能更能代表一个人的真实想法,或者说行为占了上风吧,所以这时候做官仍旧是王维心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想做官就该坚定一点啊!”
有人批道。
他们是真看不上王维这般纠结。
但是也有些心思细腻的人就很理解王维陶渊明的想法。
人这一生,本来就是一步错步步错,走任何的一步都应该小心翼翼。
于是就有许多地方的两波人吵了起来。
孰不知人有不同的性格,其做出来的行为自然就不同了。
然而这些人终究没能吵得太久,幕中女子还在往下说呢。
【王维在唐朝可能真的是一个交际花一般的人物,认识的好友不知多少,虽然这里面或许也是跟李白的好友一样都是些酒肉朋友,就是并不能共患难的,但是王维因为比较会说话,至少从表面上来说,我觉得他的状况可能会好一点。】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觉得自己越来越不仙了。
他听到这话都忍不住地笑了,怎么哪哪都是问题?
偏偏这幕中女子说的他还完全不能反驳。
杜甫见他笑先是一顿,随即也跟着笑起来,倒是把老柳给看懵了。
“这是笑什么呢?”
李白又是一笑,举杯敬老柳,“无事,笑这二人痴罢了。”
“诶,哪有的事,人这一生啊,多数时候还是和这些酒肉朋友打交道的,哪有那么多能共患难的?我家孙子说了,这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啊!”
老柳这么一说倒是让两人愣了愣,连连称是饮酒不提。
【这一年,他写了《送邱为落第归江东》、《和仆射晋公扈从温汤》、《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等诗,第二年,公元743年,天宝二年,他又与王昌龄、王缙、裴迪等人一同游玩赋诗。】
【这其中,王昌龄就不用说了,咱们都很熟悉,王缙,是王维的弟弟,官至宰相,而裴迪,和王维的关系很好,在王维住在辋川期间,和裴迪有许多的赠答诗。】
【辋川别业曾经是宋之问在蓝田的别墅,公元744年,天宝三载,王维得到了这个地方就开始修缮,而后一直到安史之乱前夕,他都时常住在这里。】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杜审言一顿,宋之问?
他何时在终南山有住所了?
说起来自己倒是可以去终南山找个地方住。
如今女皇看似重用他,实则对他防备得紧,偏偏他想退却也找不到合适的理由。
可这后世这么多晚辈都选择隐居,若自己退居终南山,或许能得同意。
杜审言知道自己在朝堂上不会有太大的建树了,要想保全自己,这或许还是个不错的法子。
【也就是说从公元744年一直到公元756年,王维就是长安城和辋川别业两头跑,中间有一段时间长住,在他母亲离世的那段时间是在这里守孝三年。】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母亲离世?
王维蹙眉,他最怕的就是听到这些。
虽说他早知道人就是向死而生,他对已经逝去的人心中也已经想开了。
可是生自己养自己的如今还能时不时地同自己说话的母亲,这还是很难叫他接受。
【他写给裴迪的诗并不太好考究时间,但大概都是在这个时间段,咱们一起来看看,和好友相处的王维是什么样的,但是首先简单了解一下裴迪吧,裴迪也是官员,也是山水田园派诗人,也受陶渊明和谢灵运的影响很大,也是来自山西,和王维算老乡,由此两人关系好那就很正常了。】
东晋。
陶渊明都有些佩服自己了。
自己到底影响了多少人啊?
他自己的惊讶还算不得什么,外面的人才是都快疯了。
不止是东晋的那些人,包括叛军,甚至北方也派了许多人来南方寻找陶渊明的下落。
他们都不知道找陶渊明要做什么,但他们却都拿出了一种得到陶渊明就能得到天下的感觉。
而谢灵运所在的军队也是所向披靡,他自己更是莫名其妙地被封为了将军。
这让谢灵运在无言地征战的同时,也开始羡慕起早已藏起来的陶渊明来了。
如今的他为了躲避他人的各种接近只好一直在军营不出。
没过多久众人都知道了陶渊明回到了桃源, 想要见谢灵运只能参军,而颜延之却是闭门谢客,谁也不见,据说是在研究学问。
颜延之还真算是在研究学问,虽然研究的是陶渊明的东西。
他也看出来如今这天下已经很难定下来了,偏偏他想安心做事这些人却不给他机会。
危难当头,缠着他写墓志铭,简直不可理喻。
于是他一气之下干脆放弃了自己的仕途,闭门开始研究陶渊明的诗文。
如今陶渊明的诗文已经被他装订成册,也散播了出去,如此他的诗想来很难丢失了。
解决了他的事,就剩他自己的事了。
自己的诗比陶渊明的诗差在哪些地方,要不要改,怎么改?
日日想着这些,倒是很快把外面的喧嚣给忘了,左右他在将军安排的地方,只要他不去投靠旁人,将军利用他的名声如今也是越来越好。
【首先看看《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前两句写秋景,景物描写是王维最擅长的,也基本是他中后期的诗中未曾缺失的部分,景物起兴也是很正常的描写,但是看王维的景物描写可以往禅意的方向去思考一下,这个说不难有点难,说难也不是很难,在寒秋,山色也仿佛变得更深了,秋水更是一日一日缓缓流着。】
众人都是一幅皱眉深思的表情。
这有什么禅意呢?
其实很多人都还不懂禅意这个词的真正的意思。
【我个人其实也不是很能解释,根据我的理解,他虽然描写的是景,但是可以理解为他说的是时光,时光一天天地流逝,它是山色,是秋水,是世间万物,人不管做什么,时光还是会继续流转。】
众人似懂非懂,但觉得女子这话是没什么问题的。
再一看王维的诗,好像也可以这样理解吧。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我倚着手杖站在柴门外,迎着风听着秋日的蝉鸣,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大家可以闭眼想想,我想大概是一种外界喧嚣,而自己的内心却无比宁静的一种感觉吧。“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渡口处已经没有了渔船,只剩下那一轮落日,而村里炊烟也袅袅升起,日落黄昏,众人都回家了。】
这样的诗句就是有禅意的诗句吗?
众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不懂,只在心中这样想着。
在他们看来这不就是很平常的乡村景象吗?
若说有什么不同,那大概就是他们许多人都没有倚靠在柴门外听蝉鸣的经历吧。
不知王维听出了什么禅意,他们也想试试。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这里的“接舆”就是指的楚狂,很多古人按庄子的意思,认为接舆就是陆通的字,在读诗的时候碰到“接舆”一词,咱们先理解为行为看一看,再理解为名字看一看,哪个合适用哪个。恰好碰到接舆你醉酒而归,在我门前的五棵柳树前放声歌唱。】
“咦?王维门前也种了五棵柳树吗?”
其实早在陶渊明越来越受欢迎以来,已经有许许多多的人都在自己的门前种起了柳树,而且大家都觉得五棵特别好,但是也有种六棵的,他们称呼自己为六柳先生,听起来有点怪,但是在村里嚎一嗓子就能听到几处回应,有趣极了。
当然了除了柳树也有种桃树的、梨树的,继而五桃先生、五梨先生,各种先生横空出世。
只是他们没想到自己还是动作晚了,早有人这么做过了。
【王维的门前真有五棵柳树吗?这不见得,这里显然是以陶渊明自比,而把裴迪比作了楚狂人,不得不说这里找的对象是很妙的啊,不愿意入仕途的楚狂,内心纠结的陶渊明,那不正是能表达王维此时心境的两个人吗?】
【从这首诗可以看得出来两人的志趣相投,性子也很合,难怪能成为这样的好友。】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王维确实和裴迪关系很好。
他也觉得自己和裴迪很谈得来。
想到这里,王维就忍不住想给对方写一封信。
【类似这样的悠闲的诗还有好多,比如《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和《登裴秀才迪小台》,虽然具体的内容不大相同,但是都是讲在终南山隐居的悠闲的生活的,辋川也是在终南山。】
【讲都讲了,我们再看一首后期的《酌酒与裴迪》,这首诗也是比较有名的,它是一首拗体诗,其实我不太懂,所以本来不是很想说,但是大家还是可以了解一下,因为律诗和绝句是属于新体诗,新体诗的很大一个特征就是要押韵、讲平仄,其中是有固定规则的,但是拗体诗就是打破了这个规则,又不完全打破,把本来平声的地方用仄声,本来仄声的地方用平声,听起来还蛮有意思的啊,其中写这种拗体诗最好的就是杜甫,这更加能说明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了。大家有兴趣自己下去了解哈,我们来看看这首诗。】
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许多唐朝文人都不太放在心上,这对他们来说实在太简单了。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给你斟杯酒,请你自己宽慰一下自己吧,这人间的人情往来本来就是这么反复无常的。】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相知到老了可能还得按剑提防,而那些率先富贵起来的人却笑话弹冠者,“弹冠”典故出自《汉书·王吉传》,“王阳在位,贡公弹冠。”
在汉代,有两个人是好朋友,王吉与贡禹。这个王吉有一天被封官了,贡禹就把自己的官帽拿出来掸去灰尘,因为他知道“茍富贵不相忘”,自己的好友做官肯定会拉自己一把,果不其然,没过多久他就真的做了官。】
【但是现在那些先发达起来的人不仅不帮忙还嘲笑朋友弹冠的行为,这事情不一定是完全复刻,不过类似的事肯定是会有的。】
说起这个,许多人都只是无奈地摇了摇头。
朋友变仇人的,这世间还少吗?
人确实是不能全信的,哪怕是再好的好友。
关键时候能拉一把固然是好,而更多的是不落井下石就已经让人庆幸了。
但众人都觉得若是自己先发达定然不会吝啬拉好友一把的。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草色青青都被细雨打湿了,花枝缓慢生长春风却依旧有些寒冷。万事万物都像他们一样在朝前发展着,人们并不能轻易地去改变什么,“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世事如浮云,有什么可在意的呢?不如高卧山林多加碗饭。】
【其实这首诗知道了是劝说裴迪的,那理解起来就简单多了,不知道裴迪具体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诗中可以看出可能是有关人情往来的,王维先是为之斟酒,然后让裴迪别那么沮丧,又告诉裴迪现实就是很残酷的,然而残酷的现实就像风雨中的花草,都是世间的某种存在,我们非要去究其缘由那根本没有必要,有那功夫不如吃好喝好,养好身体,说不定以后还有机会。】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以后的事谁又能说得好呢?】
确实。
这话说到了许多人的心坎上。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有些惆怅起来。
若是往常,没讲他之前,他肯定会将这话牢牢记在心里,并且坚信。
可是他怎么就那般悲惨,一蹶不振呢?
他自己的人生自己的诗看似有起,但那是他自己在宽慰自己。
而他却没有享受那三十年的河西。
思及此,他又撇了撇嘴。
谁又能说没有呢?
幕中女子所说的他那就是河东的三十年,自从巨幕出现,未来就已经是河西的了。
【这首诗,不管是在布局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是很精巧的,而且王维的很多诗其实质量都很高,像这般带着禅意但是又比较含蓄的也很多,王维可能他本来就是一个比较委婉的人,所以他的诗中的感情不是那么直露,需要我们去挖掘去体会他的言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