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王维
【这一次入仕半官半隐着,直到公元750年,天宝九载,王维从一个八品小官一直慢慢爬到正五品的库部郎中,要说他的官途坦荡吧,其实也算不上, 虽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你想他的领路人张九龄都已经被陷害得贬了官,他在朝中能顺利吗?】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这不仅是王维的情况,也是许多同时期大臣的情况。
自从李林甫上位,他们只有遭排挤的份儿。
如今李林甫落马,众人可算是大快人心了。
然而,先时受到的那些压制却已经发生,还是影响了许多人的生活的。
对此众人能怎么办呢?
只有朝前看。
【公元750年,天宝九载,王维的母亲离世,他离朝住在辋川,丁忧三年,一直到公元752年,天宝十一载,在这期间除了我们之前说的他和裴迪之间的应和诗,他还有许多其他的写景的诗,比如我们熟悉一点的《积雨辋川庄作》、《辋川别业》、《山中送别》、《山居秋暝》等等,因为还是比较多的,所以可能没办法一一讲解,就简单地说两首吧。】
写景的诗到底能有多好呢?
众人听幕中女子之意,王维的优秀作品应该大多在此处。
他原来的那些作品就已经够好了。
难道他也像陶渊明那样,写许多的组诗吗?
【蛮难选的,因为都挺好,还是看一下《积雨辋川庄作》吧,“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积雨,就是久雨,在我的理解中可能是春秋雨季吧,但雨一定不大,是那种山间烟雨朦胧的感觉,这样的山间几率炊烟袅袅升起,做好的饭菜已经送到了东边刚开垦出来的田地中。】
看到王维的这些诗句,众人想到女子先时说的王维和陶渊明的风格的问题。
她说王维是慢慢地从无我变成有我,可许多人直到这时也还是没能看得出来王维诗与陶渊明的诗有什么大的差别。
说相同倒也没有,但这其中的不同却怎么也说不上来。
【很多时候我看着王维的诗句,我都会想王维的诗跟陶渊明的诗到底不同在哪里,两个人的作品,你要说谁好谁不好是很难论的,但是在定为都很好的情况下两人的作品是相同的吗?显然还是有差别的,而这差别在哪儿呢?在王维具有禅意上吗?这个说起来很玄,就是说不清楚,只能靠体会,可万一有人就想要一个比较确切比较具体的答案呢?】
“对啊!太玄了!”
许多人忍不住赞同,尤其是他们这些完全不解佛道的,什么禅不禅的,根本看不出来。
但是他们确实都想要一个具体的答案,于是众人都不由得竖起了耳朵。
【我个人觉得那就是陶渊明的诗作中都是人,而王维的作品中“没有人”,这个没有人也不是真的没有人,当然了,这是我个人的感受哈,就好像这两句,你要说没人吗?肯定有啊,做饭的人,送饭的人,吃饭的人,但是王维却没有写做饭、送饭、吃饭,他是从炊烟和地点,也就是从侧面让我们去想象那些场景。】
有人无人的,还真是把人给绕晕了。
但是李白二人却很容易就懂了。
他们两人颇觉惊奇,倒是少有人从这样的方向去解释诗作的。
王维的这人有人胜无人?
有没有人又有何关系呢?
【但是陶渊明的诗句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菊,人采的,南山,人见的,所以他的诗句中,人是参与其中的。】
众人有些懂了,又好像没有完全懂。
但他们明白,有人就更热闹一些,所以他们看到陶渊明的诗作能感觉的温情的生活气息,而读王维的诗更多时候像是在读佛经,心是更能静下来的。
短短几十字,竟如此神奇。
所以他们寂寞时读陶渊明,心乱时读王维,这样就妥了?
【咱们细细看两人的作品,很多都是这样,王维更在意自然中的植物、动物,而人更多的可能只是作为旁观者,而陶渊明诗中的人更多的是参与者,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咱们往下看,“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这两句讲的就是动植物,在广阔无际的水田上飞翔的白鹭,在茂密幽深的森林中啼叫的黄鹂。】
【关于这两句,唐人李嘉佑有“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
的诗句,甚至有人说王维的这两句是抄袭的李嘉佑,但是具体谁先谁后,我们无从得知,不管谁前谁后我们都要唾弃抄袭行为,但是抛开抄袭这事情来说,两人的这两句诗还是可以一比的。】
【我个人当然还是认为王维的好一些,首先是他给予水田和夏木的描述使得场景更加生动形象,其次是“漠漠”和“阴阴”简洁明了,用词很精准,其三是两句跟其余的句子契合度很高,这首千古名篇,少了其中一句都不行。】
这么一说,好像也是。
“王维作诗这般厉害,如何会抄旁人的呢?”
有人发出疑问,“肯定不是他抄的。”
“那可不一定,不知全貌,可不能胡说。”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有淡定讨论的,也有那直接吵起来的,四处热闹得紧。
倒是文人们都以此为戒,否管是谁抄了,但凡沾了都不是什么好事。
其实他们很多都是不屑去抄的,不是自己的说出去还不是让人笑话。
【下两句,人出现了,所以王维的诗中的“没有人”我是带引号的,“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久居山中,习惯静坐看那木槿花开花落,在松林下采那素斋所需的带了露珠的葵菜。这两句是带了人的,但是即便是带着人咱们的注意力更多的也应该是在木槿、露葵上,旁边的人就像是陪衬,或者更为形象的说应该是二者融为一体了,你要说此中的诗人是老树成精,我觉得那种感觉更为契合,诗人也成了这自然的一部分,但是在我看来陶渊明的诗是更注重人的行为的,景当然也好但是是作为人的行为的陪衬而出现的。】
东晋。
陶渊明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
毕竟他写诗也不是为了考虑诗中有没有人,想到什么便写了。
他自己写的,出现自己没什么问题吧。
思及此,陶渊明没忍住笑了笑。
这么一对比,还挺有意思的,原来王维的自我风格在此处。
他也看得出来,王维不是刻意这样“无人”的。
或许对方也不知道,但是因为他信佛,他久居山林,还有他的沉稳的富家公子的性子等许多原因才造就了他这样的诗作。
每个人,还真就是神奇而不同的。
明明过去了那么些年,大家写的东西还是那些山山水水,可是写出来的感觉却能千差万别,竟像是无穷尽似的。
【或许用两人的诗句能够很好地形容这种感觉,陶渊明的诗和生活,就是“种豆南山下”,是“采菊东篱下”,而王维是“人闲桂花落”,是“空山不见人”。】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听到女子的解释,范成大也恍然大悟。
他忍不住把自己的诗句放到其中去,看看自己到底是有人还是无人。
像他这样做的人数不胜数,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人。
【最后两句,“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最后两句中也有人,但这是不具体的,是两个典故,表明的是王维的隐居态度,前句的典故出自《庄子》,说的是杨朱学道,客人给他让座,学成归来,客人们反而与他争席,说明他已经学到了老子的那些自然之道,能与农人、普通人和睦相处。】
【而后一句,出自《列子》,讲的是海上的一个人和海鸥关系很好,经常一起玩,但是这个人的父亲想捕捉海鸥,后来海鸥便连这人也不亲了。】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王维已经从那纷乱的朝堂中退出来了,能与自然和睦相处,表明了他决意远离喧嚣,脱离尘世的态度。】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