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1 / 2)

🎁美女直播

第185章

王维

【公元756年,天宝十五载,王维五十六岁,在长安任给事中,正五品上,在此之前,王维已经写了许多传世之作,奠定了自己在盛唐文坛的地位。】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天宝十五载,听到这个时间,所有唐朝的人心都揪起来了。

这是安史之乱的时间,只怕王维那半官半隐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如此一对比,王维的那些忧愁根本算不得什么,既能做官获得俸禄,又能享受归隐山林的乐趣,他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然而,该来的始终是要来的。

【然而,六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王维没能跟得上,被俘,为了避祸,王维只有装病,但是就因为他此时诗名太盛所以被安禄山等人给瞧上了,随即押往洛阳,被关在菩提寺中,后又被任命为伪朝给事中。】

【看当时杜甫同样被捕,但因为没那么有名,所以逃过一劫,还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

这话说得杜甫也有些心惊。

他是不是该感谢自己没有那么有名?

王维最后似乎逃过了一劫,但是在那样的情况下,自己未必有那等运气,说不定连左拾遗的命都没有,更别提写出幕中女子所说的什么三吏三别了。

【王维在菩提寺的时候,好友裴迪还曾经来看望他,王维十分悲伤,那是一种国破家亡、近乎绝望的悲伤。】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杜牧是很能体会那样的难受的,即便安史之乱只有一次。

可是国破家亡这样的事情却在各个时间段时有发生。

喝了温热的药,杜牧感觉身子舒服了些,可是每每巨幕讲到惆怅之时,他总心中压抑,巨幕结束便更加难受。

他都不知道是什么让他坚持到了现在。

【好在第二年,公元757年,至德二年,叛军内讧,唐军收复两京,然而仿佛一切都回来了,可是一切都已经变了,太子登基、皇帝变成太上皇、贵妃赐死、许多百姓流离失所。】

【这时候,情况很惨烈,朝廷通过打胜仗,找回一点点的脸面,但是朝廷的威信早已随着长安的陷落一落千丈,为了维护稳定,有一件事是当朝统治者必须要做的,那就是清算。】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即便讲了很多遍,每听一遍,李隆基的心上就又被扎了一刀。

他表面不动声色,尽量让自己把重点放在女子接下来的话中。

清算自然是要清算的,就像他在发布罪己诏后,已经明里暗里地解决了一大批人,该抄家的抄家、该流放的流放,而那些罪不至此的,他也得言语敲打。

而这些被敲打的人中也有那并不好处置的,身为天子并非可以为所欲为,其实这道理在他还未登基之前他就明白,只是时间久了便忘了。

有些人牵扯的势力太广,也不是不能动,只是需要从长计议,徐徐图之。

【清算那些在叛军来时临时倒戈的那些官员,王维赫然就在其中,虽然王维什么也没有做,因为他的才能,安禄山等人还比较尊重他,他可能也没有因为被羞辱而做出什么不该做的事,但是就算给事中的职位是强行加诸在他身上的,这事情一说出去他就还是曾任伪朝官员,那就是让统治者甚至是许多唐朝官员都不能忍受的。】

若是以往,李隆基可能会选择宁可错杀不能放过。

但显然幕中女子所讲解的文人都是轻易杀不得的。

而且他也很清楚王维心中并无异心,所以他并不打算对王维做什么,甚至要重用对方,让对方感念自己的恩德,也让众人看到他悔过的诚意。

要说多悔,其实也没有,李隆基觉得自己就是时运不济,碰上李林甫个口蜜腹剑的又碰上个自己喜欢的美人,但凡少一个,他也不至于如此。

但即便觉得更多的错在于他们,李隆基也决意不会再犯,他不想再跟如今一样被架在火上烤了。

【好在是王维命不该绝,还记得我说过裴迪去看望过他,当时王维写了好几首诗痛批叛军,也表达了自己的痛苦,这些诗都比较冷门,但是却表明了王维对唐朝的忠心,而他的才能也成为别人为他求情的一个筹码,而且他和苏轼一样,还有一个好弟弟,他的弟弟王缙愿意自己削官帮哥哥赎罪。】

【这么一来,肃宗处理王维就不能这么随意了,因为他得权衡,他虽然要维持唐朝朝廷的威严,但是他也不能寒了那些大臣的心,而且他新帝登基,正是需要拉拢这些大臣的时机,一不注意帝位就可能坐得不稳。】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与弟弟苏辙对视一眼,苏轼面上露出感激情绪。

虽说苏辙救他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两人对此也从不见外地多说感谢,但苏轼心中再清楚不过。

子由待他是极好的。

【所以王维就算是好运地被免了罪,公元758年,干元元年,王维复官,做太子中允,加集贤殿学士,后又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看得出来,肃宗还是很看好王维的吧。】

【在这一段时间内,王维写了很多的酬唱诗,因为他的为人是文人当中少有的圆滑,当然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市侩、溜须拍马的典型,只是相对来说,他至少在表面来看不像那些文人那般自命清高,所以他得罪的人不多,朋友多,危难时帮他的人也多。】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和杜甫二人皆是抿了抿唇没说话。

幕中女子虽没提他们,但他们很有自知之明,感觉就是在说他们。

他们在遭难时,确实似乎没有李白那么多的助力。

难道……

他们要想在这世间生存,真就没办法做自己吗?

“哎呀,这世上啊,有圆滑的人,有清高的人,做什么样的人都没有错,若是大家都去做那圆滑的人,或许又要比较谁更加圆滑了。”

老柳摆了摆手,一脸表情十分不屑。

李白二人对视一眼,笑笑又三人碰了杯。

酒过三巡,他们也有些醉了。

【或许王维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更注重与朋友间的关系的维护,而且遭逢大劫过后,这时候的王维可能也静不下心来隐居赏景,我是这么感觉的,但是呢,也不是完全没有他那种风格的诗,一个人深埋心底的兴趣爱好那是很难改变的。】

果然,所有人在遭遇大的变故之后都是会变的,王维想。

可自己怎的不似他们一般变了诗风呢?

想来想去,想不通。

好似旁人都是最后看淡红尘,渴望隐居,而他一早就有了那样的想法了,便也就难变了。

除了山林,没有什么能让他的日子更加畅快舒适了。

【王维的《酬张少府》中就以他自己的风格提到了一些他的想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这点我是信的,但是说什么也不关心,这个话不能细究,就是大概没有年轻时候在意得那么多了,大家还记得他刚为官时因为遭了牵连被贬,那时候他写了一些壮志未酬想要隐居的诗作,但是我相信如今大难不死的他再回想起那个时候的自己,可能也就只能叹一句太年轻了。】

这样一说,许多人更能理解幕中女子先时所说的年少时总是将一切看得很重的话了。

和这个比起来,贬官确实算不得什么。

而“万事不关心”正是王维历尽挫折之后跟那时的什么都在意的一个对比。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他自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好的想法能够报效祖国,所以只求重返山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迎着松风山月、弹琴纳凉,只要有这样平淡的日子,那也就够了,“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你要问我如此穷困还如此通达的理由,只需听听水道深处渔歌的声音就好了。】

【其实最后这一句这样的解释不太好,表面上是这个意思,但这句话还得意译才好,首先,它是一个典故,出自《楚辞·渔父》,其中渔夫唱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我觉得若要解释的话,应该说是让张少府接近自然,远离尘世喧嚣,试试隐居便能懂得穷达之理也。】

许多人都想尝试这样的生活了。

唐,元和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