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从小没有碰过书本,获得的唯一的书本上的东西或许就是孩子回家后念的那几句《三字经》。
可是这话他们却看得分明,却是怎么也不敢相信。
钉子比粮食还多,那是多大的宫殿啊!
好在幕中女子说了那是假的。
要是真的,那秦朝的百姓也实在太可怜了吧。
【此后才有了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这里写项羽火烧阿房宫在历史上也是没有的事,《史记》记载项羽烧的是咸阳宫,并非阿房宫,但是我个人觉得杜牧也不是不知道。】
众人也很疑惑呢。
先前不就说了杜牧是个饱读诗书的人,他爷爷还是个写史书的,怎么连《史记》都没看过吗?
还是说他有什么别的想法。
听幕中女子的意思,这应该是后者了。
【我个人认为他之所以这么写的目的就是为了突出秦朝覆灭的惨烈,“六王毕,四海一。”
一开始是多么的辉煌啊,如今全都被一把火烧没了,还不够惨烈吗?而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有些人不懂为何不是真的却还要写。
但是文人们却是明白的,他们创作不都是如此的吗?
写气吞山河,可气如何能吞山河呢?不是为了表现那种气势吗?
换到杜牧此处也就很好理解了。
只要转换一下心思,便能很清晰地感受到杜牧诗中的含义了。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六国那般强取豪夺,而且他们各国之间各有各的小心思,所以最后为秦所灭,而秦国呢?“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秦国统一后,没有休养生息,没有安抚百姓,所以天下人群起而攻之,但若是秦国关注民生,便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起义,所以灭了秦的也不是天下人,而是秦自己。】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这个道理好像大家都明白。
不论古今还是未来,每个朝代似乎都有那犯上作乱者,但是真正能成功的少之又少。
而真正需要改朝换代时,那都是当时的朝代已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所以不只是六国,不只是大秦,所有朝代都是一样的。
【这几句话是很有哲理的,事物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就是内因,就好像成绩不好,可以怪老师、怪教室、怪同学,但是为什么同样的环境下,同样的老师,仍旧有成绩好的同学呢?所以虽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只能怪自己的能力,但更多时候还是要往自己身上找原因。】
往自己身上找原因吗?
所有人都开始想自己身上有什么原因呢?
内因?
身体不好?
但想着显然不是这么简单的内因,该是还有其他的吧。
【他认为“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若是六国爱百姓,就不至于被秦国所灭。这个说法虽然比较片面,但是却达到了杜牧的劝说目的,后来他又说,若是秦国能爱惜统一后的这些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传万世都不成问题,没人可以灭秦。】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百姓们听到这样的话都哭了。
终于有人为他们说话了。
起初他们身逢乱世,日子过得不好,他们也就认了。
原以为统一了,再也没有战争了,他们的日子也就能好起来了。
可后来呢?
后来他们的日子并没有半点好转。
秦还是快灭亡吧,快点让那什么汉朝来临吧!
希望那刘邦听到巨幕的话,能对他们这些百姓好一点啊!
有人悄悄地这样说,结果却被人堵了回来。
“可是我看现在陛下变好了,咱们的这好日子也快来了,没听说陛下是千古一帝吗?”
这样的话一出,众人都沉默了。
真的是这样吗?
最近虽然他们的伙食变好了,干的活也没那么多了,也不会轻易挨打了。
“可是之前那么凶残的一个人,真的就能这么容易变好?”
“我方才听人说了,现在做主的是扶苏公子,公子是个仁善的,他提的那些仁善的建议,陛下也都听了,好了好了……”
众人正讨论着,可就在这时,一个男人的声音传来。
“交头接耳什么,还不快干活!”
那男人手里鞭子一样,却在众人吓得一缩时又收回了手,他讪讪道:“不想吃饭了吗?”
这样的事情每日都在秦地上演着。
【杜牧的整篇文章都带着夸张,虽说不是很切合实际,但是他却保留了真实的道理,我记得我们曾经说过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这里就是艺术真实。】
众人懂了。
看起来杜牧写的许多东西都是不对的,但那只是女子常说的铺垫。
最后的道理才是重点。
【最后他发出感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秦二世而亡,得到这样的结果,秦国人已经无暇悲伤了,只有后人才会对此时常惋惜,而他们这样是为什么呢?先看后一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若是后人为 秦而哀,却不以此为鉴,那也只能是后人的后人来为他们哀罢了。】
【所以他的意思是说,秦国明明可以吸取六国的教训,但是秦国却没有,若是唐朝再不吸取秦国的教训,那日后只能让后世来哀叹唐朝了。】
这道理实在是太简单了。
谁不知道以史为鉴,学习前人的经验呢?
只是……
很多时候,真真轮到自己的时候总会记不得这些道理。
若真是懂了道理,就能治理好整个国家那就好了。
这也让很多人意识到,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一个人说了算。
是人,就总有犯错的时候。
【不得不说杜牧的这篇文章真的不仅文才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道理讲得也很好。】
【除了这篇文章,针对当时的那个情况,杜牧在路过骊山华清宫时,还写了《过华清宫三首》进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