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1 / 2)

🎁美女直播

第191章

杜牧

【对于古人来说,人生有四大喜事,这个说法出自宋代汪洙的《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科举考试本就是自隋唐以来古代文人最为重视的事情。所以及第之后杜牧自然也是十分的高兴,对未来充满着无限的向往。】

【他的《及第后寄长安故人》中清晰明白地表达了他这样的感情。】

每每看到这样的文人,其实许多人心中都不好受。

因为能考中进士的,只是少数,有些人考一辈子也考不中,但大多数都没有这样的条件读书,考个几年考不上的话便也就弃了。

像杜牧这样能够一次便中的,可不就让人羡慕不已吗?

【“东都发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杜牧参加考试那一年,科举是在洛阳举行的,所以说是东都,考试在正月,发榜应该是在二月,二月应该也有花开,但是也不是繁花盛开的季节,而且人们一般说的洛阳花是指牡丹,牡丹是一种富贵的象征,这其中可以猜测的点有很多,但是咱们避免过度解读,就自己下来猜测一下这个花的含义吧。】

过度解读。

其实很多时候后世对前人的诗文都是过度解读的。

以前许多人还不曾发觉,尤其是只看着身边的人如此,便也是笑笑就过去了。

但是看了这幕中女子的解释才发现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

虽然有时候听到自己的诗文被过度解读时会有些奇怪,可总体来说还是无伤大雅的,甚至能从这些解读中对自己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只要别有之前女子对陶渊明《桃花源记》那般离谱的解读就好了。

【“未花开”三个字倒是能给人一种花马上就要开的含苞待放的感觉,这或许不是杜牧写诗的本意,却能让人看到杜牧写诗时对未来的憧憬,正所谓前程似锦,恐怕他的心中就是这样想的。】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进士及第那真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杜牧都已经有些不记得了。

但即便不记得写这首诗时心中所想,但幕中女子有句话说得是对的,那时的他真就觉得自己前程似锦的。

毕竟进士怎么也算是百里挑一的,不管是换成另外的什么人,估计都有会类似的感受吧。

说起来他这一生也算幸运了,出生在那样的好人家,小时候吃穿不愁,就是中进士这一点就是许多人羡慕不来的了。

只是人的需求似乎是永远都得不到满足的,他总还想奢求得多一点,再多一点。

【而后一句的意思是说及第之后,那些中了的人要巡街,这是一种荣誉的象征,说到这儿倒是让人想到孟郊有一首诗,叫《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也是差不多的意思了。你看孟郊一个追求奇崛的苦吟派诗人,写出这么恣意浪漫的句子,可见登科于他而言是多么高兴的一件事了。】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即便知道自己会名满天下,甚至是连后世之人都仰慕自己。

但杜甫心中还是有些酸了。

他就没有骑着骏马巡街的命。

那是荣耀,也不仅仅是荣耀,是他们读书人心中的执念。

思及此,他看了一眼李白,对方只是盯着巨幕,却不知是在想些什么。

【“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

秦地,这里指的长安,长安的朋友们多准备点酒吧,我已经带着春色入关来了,入关指的到关中地区,关中地区就是陕西中部,长安自然就在其内。】

【等杜牧到了长安之后正好碰上了制科考试,也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杜甫参加的那种遭遇野无遗贤的选拔特殊人才的考试,同年,也就是公元828年,大和二年,杜牧登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和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很多人其实在考进士时比较顺利,后面的考试也就会比较顺利了。

众人也都知道,如杜牧这般的,即便家道中落了,当也会有人帮忙引荐,而且他和王维一样,他们在那时的名声都已经很大了,故而仕途就会顺利一点。

所以这是摆脱不掉的,那个时代,需要家世与声名。

【第二年,杜牧便前往洪州,也就是今江西任职,杜家跟江西观察使的沈家有点沾亲带故的意思,所以杜牧就京城去沈家,然后在沈家认识了一个女子张好好。】

【张好好是一个歌女,那个时候才十三岁,杜牧便看上了人家,但是杜牧并没有做什么,过了三年,她就被好友沈观察使的弟弟纳为妾室,或许是当时的杜牧大概不便跟主人家抢人,他也算是有自己的边界感。】

唐,元和年间。

果然是要说杜牧的风流韵事了吗?

文人风流,这样的说法又在许多人的脑子里面晃过。

其实也不只是文人吧,他们这时候的有钱人不都是如此的吗?

走到何处不留下一两笔的风流债?

不过是文人靠着笔杆子能将之记下来,而其他人的风流韵事过了便也就无人知晓了。

“杜牧这……是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元稹表情颇为玩味。

他也想通了,他不管与谁来往,那都是你情我愿的,既没强迫人,那他有何错?又何需改?

【谁知道又过了两年,杜牧竟又在洛阳见到了张好好,彼时的张好好过得并不好,杜牧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的《张好好诗》,这首诗也是杜牧留下来的唯一的真迹,如今藏于故宫博物院。】

又是一幅书法作品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许多爱书法的人忍不住上前观看,又是啧啧称赞,这唐代的书法凡是能被女子称赞的总是不错的。

只是只留下这么一幅真迹,那委实是有些可惜了。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作品的流传一直是个问题。

赵明诚是听说过杜牧烧毁自己诗文的说法的,不觉有些心中难受。

本来这些东西代代相传就已经很难了,再有刻意地毁坏那就更难了。

不知这杜牧真迹如今是在何处。

【唐代的书法基本是学习二王的,杜牧也不例外,他的这篇《张好好诗》,笔势放纵,大有魏晋之风,正所谓字如其人,这句话也有那么一点道理的,从字中多少也能看出点杜牧的性格。】

这是大多数人都认同的观点。

西汉扬雄曾言:“书、心画也。”

虽说这样的说法不能太过于绝对,毕竟不是所有写字好的就是好人。

但是那些性格豪放的人写一首娟秀小楷总归是要被人多看上两眼的。

【这首诗除却它的书法,其中的含义和杜牧想要表达的感情也是值得探究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序言就是简单地描述了一下他认识张好好、张好好嫁人,而后两人又重逢的事情。】

【首句不加吝啬地夸了对方,“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

意思就是,你是洪州的俏丽佳人,才十三岁,说的就是两人相识的时候,“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跗。”

你的样子,就像带着亮丽尾巴的凤鸟,也像含苞待放的红莲。】

自从巨幕出现,受益最大的莫过于书院的学子和先生们了。

他们自己读书,也是就着文人的诗集了解文人的生平。

这对于许多沉得下心的人来说是不难的,甚至有些人自信比幕中女子了解得更加透彻。

但是对于一些学子来说就不行了。

静不下心,便不愿了解,可必须读书最后便选择死记硬背。

但听幕中女子说了一些文人生平之后,了解的东西就多得多了,更主要的是大多数的学子已经摸清了其中的门道,学会了如何去总结一位文人大体的风格。

比如这位杜牧,总喜欢在诗的开头进行描写,不管是长诗还是短诗。

他如此的描写会让人以为他想表达的便是描写的内容,但其实重点一般都在后面。

而前面的描写通常都是为了反衬而写。

如此一看,杜牧的作品其实其情感倾向就是往下的,即便在开头有那些繁复精彩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