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他们人人自危,还有什么自由?
他们早就已经养成能不写就不写的习惯了,写了也不想给旁的人看。
【在这个时候,杜牧的仕途是不太顺利的。牛李党争已经开始,按理来说杜牧应该是李党,首先杜家和李家相当于世交,但是这是爷爷辈的事情,而杜牧的从兄,杜悰,他可是坚定的牛党,《资治通鉴》明确记载,“李宗闵党也。”
这个李宗闵虽然是姓李,但是他是牛党,别搞混了。】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李商隐叹息,他与杜牧还真是同病相怜。
为何要有党争,他们就不能保持中立保持自我吗?
如今巨幕一出,不知这事情还能不能有转机。
【这个事情也很有可能是影响到了杜牧的,虽然杜牧和杜悰的关系有些难以考证,但是就算是吵架,那怎么也是同宗,在外人看来二人始终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
【但是在此之前呢,李党和杜家除了祖辈的交情之外也是有渊源的,像杜悰他娶公主,那还是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推荐的,而在公元834年,大和八年,李德裕罢相出任镇海节度使时,杜牧的弟弟杜顗还作为巡官跟随,为此杜牧还写了诗《送杜顗赴润州幕》。】
杜牧和李商隐的想法是一样的。
本无意于堕入深渊,为何非得拉他们下水?
也不知是何世道,连交往做事也不得自在。
【从这里来看,杜家应该是李党才对,但是在杜牧入朝为官后,李德裕并没有提携他,于是他到扬州之后,牛僧儒让他做推官,后又转为掌书记,算是秘书一类的职务,虽然他并没有能在这个职位上大展拳脚,但是牛僧儒对他也算是有了知遇之恩,在这里抱负难以施展的杜牧开始沉迷宴游。】
想起那时候的日子,杜牧心中多少有些悔意。
本该向上攀登的年纪,却太过放纵。
不过那时却也见识了不少。
【著名的《泊秦淮》就是这时候写下的作品,清代沈德潜两个字评价了这首诗:“绝唱。”
】
【咱们先简单地描述一下这首诗的场景再细细品读,这首诗写的就是杜牧夜游秦淮河,在靠近河边酒家时听到里面传来歌女歌声的事情,“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在古代诗歌中,这种一句之中用两个相同字的时候其实并不多,古人很讲究这种变化的,就像是在书法中,一般两个相同的字挨在一起,第二个字就会简写,如果没有挨在一起,你仔细一看,两个字的大小、写法这些也都是会有变化的,而这里两个笼字却用得很妙。】
刘勰曾言:“重出者,同字相犯者也。”
但是很多人却也并没有遵守这规矩,只要诗写得好,重不重字的又有什么干系呢?
先时那白居易诗中不还有“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的句子吗?
这句子也是甚好的。
【烟,咱们不用解释,但凡去过江南,或者是看过江南风景的,应该都能体会那样的场景,看这个图片就知道了,朦胧的月光就着薄雾笼罩在寒冷的江水和河沙之上,这样的翻译其实一点也不形象,但是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夜泊秦淮,缓慢地到了酒家附近。这里其实应该先夜泊秦淮再看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场景的,但是那样顺序一下就失了味道,不得不再一次地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幕中女子经常放出来的图片都很美。
而且众人不明白,女子到底是从哪里找来的那么贴合诗句的场景的?
那实在不像是画,太神奇了!
【就在这时,酒家里面传来了歌女的歌声,正是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我们之前在讲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的时候也讲过他的“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我想正是脱胎于此处。】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好一个‘商女不知亡国恨’!”
李隆基都忍不住地赞叹杜牧此句。
他恍然想到了自己。
自己虽不是商女,但却也曾陷入这番局面。
大难临头,他却无所察觉,当真只配与个商女相提并论了。
【而跟王安石的想法应该也类似,其实很多时候在逆境中的人们往往能更加清醒,能看到一些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杜牧仕途受挫引发了他的思考,他看出来了唐王朝的问题,可是他觉得许多人都没有看出来,那些商女还在把亡国之音当成享乐之曲呢。】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自己是幸运的,王安石想。
不管是现在的自己,还是幕中女子口中的自己。
至少自己还有机会去做去努力, 可是杜牧呢?
杜牧明明已经察觉到了问题,却没有改变唐朝命运的机会。
王安石深吸一口气,机会有了,那就是该他努力的时候了。
【当然了,这里并不是为了批评商女,他讽刺的是那些沉溺期间的达官贵族,讽刺的是大厦将倾却无人知的社会现实。】
先时嫌弃杜牧的人如今都有些感动。
杜牧虽然喜欢寻花问柳,但好歹关心着大唐的命运。
至少比那些完全不知事的纨绔子弟好了。
【不过他虽然有这样的意识,但这并不代表他自己就清心寡欲,不喜游乐了,他一方面为朝廷的现状担忧,一方面为自己的前途无奈,另一方面作为一个风流文人,自然还是要风流的,所以他在江南的这些日子,认识了不少的歌姬。】
好感又开始慢慢跌落。
好好的一个人才,怎的力气不往好处使呢?
【公元835年,大和九年,杜牧被征为监察御史,在离开江南前,他还写下《赠别》二首与他交好的歌姬们道别。】
①哈贝马斯的观点引用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