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1 / 2)

🎁美女直播

第194章

杜牧

【杜牧到了扬州,著名的《江南春》正是这时候写下来的作品。】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这么一看,杜牧写这种绝句什么的,其实是写得很好的,这就说明他的创作水平并没有问题,只是他的一些创作习惯并非主流,所以不太被人接受罢了。第一句便写出了春日生机勃勃的景色,莺啼、绿树、红花,三个普通的春日意象结合在一起,虽然简单却不俗。】

女子说的正是许多人想说的。

杜牧写的这些诗句一看就很有味道。

其实他们这些读书人,从小识文断字,诗文他们也看过不少,看得多了也能写了。

像杜牧这样的诗句很多人都能来上一两句。

可是若要写上一首极富意境的诗,句句都如此水平,那真就是太难了。

这点,众人对于杜牧,对于先时被讲解过的那些文人都佩服不已。

【下一句从自然风光转到人文风光,依山傍水的村庄、城市,迎风招展的酒旗, 也显示出了江南的活力。】

【我们看到这里,很有可能以为这里就是一个春日晴好时的风景,谁知道诗人话锋一转,“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好像从晴天一下转到了阴雨天,看起来不和谐,却又很好地囊括了江南风景的特征,春日的江南可不常是烟雾朦胧的吗?】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这首诗倒是让王维有些眼前一亮的感觉。

虽然他二人的风格不同,就这首诗也不同。

但这首诗让王维感受到了自己想要的那种静,即便有风有雨有莺啼。

【这首诗,我们把它简单地看成是一首描述江南风光的诗没有问题,表现诗人的闲适心情,但是也可以挖掘出更多的东西,就是我们提到过的这后面的两句。】

【后两句到底有没有讽刺意义,一直以来是存在争议的,我觉得说它没有也说得通,说它有也没有毛病,首先那个时候,确实,唐朝的佛教盛行,佛寺修了很多很多,这样滥修佛寺对于民生来说是影响很大的,更别提那时候的佛道误国的说法了。】

此话一出,唐朝的皇帝们皆是心中震动。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没想到唐朝能有这么多的问题,他开始意识到很多问题都是从开始慢慢放纵而形成的。

不管是秦朝、汉朝,还是此后的宋朝,都是如此。

所以他们要做的就是要及时地发现并解决问题。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武则天皱眉在心里细数了一下自己下令修建的那些寺庙。

她总觉得幕中女子说这个的目的不简单,这是要抨击她?

这确实也是大臣们可以说的一个点。

他们以道为尊,不过是因为与老子同姓,自己想要稳固地位,自然是要打破此计。

却没想到影响有那么大。

唐,元和年间。

韩愈仿佛找到了自己的知己。

他早觉得大型佛寺是不可取的,可 圣人不听。

自古以来,大兴土木者哪有好下场的?

佛道误国,说得确实不算过。

【而南朝和唐朝同为古代对佛教最为推崇的两个朝代,这里写南朝,更容易借古讽今。】

【根据哈贝马斯的观点,文学是以作品为中心的,然后在此前提下,作者、读者和世界建立起来的一种话语伙伴关系。①按我的理解就是,对于作品的解读,应该是作者和读者以作品为中心,根据自己脑子里的对真实世界的理解去理解作品中的世界的一种行为。】

什么作品、世界、读者,新奇的观点一下子让许多人都晕了。

说错了?

何解?

【也就是说,作品一旦创作出来,一旦被读者解读,那它就不单单是作者创作的作品,它还是读者解读的作品,读者对它的理解也成了这个作品的一部分,我认为这个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比较合理的,因为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两个思想完全相通的人,既然是不同的人,那理解肯定就不同。】

哦,众人明白了。

但是他们又不太明白。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作品那自然该是作者的,怎么还成了读者的呢?

那不就是本末倒置了吗?

【理想上来说是这样,可是现实是在这其中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过度解读,甚至是曲解,曲解也常会变成攻击人的工具,文字狱不就是这么来的吗?】

【所以我们在解读作品时一定要言之有理,就像对于这首诗,我们不是杜牧,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讽刺,我们现在说他讽刺了可能他也不会在意,但是你想想,如果他是在当时讽刺,那说不定是会招来一些祸端的,所以他或许讽刺了,但是他写得隐晦,至少是可以否认的,但他可能也真就是在认真描述自己看到的江南风光。】

唐,元和年间。

惯常爱写些讽喻诗的刘禹锡也看不懂了。

如果真是讽刺的话,写得如此隐喻又有什么意思呢?

难道讽喻诗不是写给被讽刺的人看的吗?

【在我们现在来看,我们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但如果是在那个年代,杜牧否认了自己的讽刺,就也没有必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他的身上,因为避免一些过度解读和曲解是可以促进文学自由发展的,但是一些自由的解读也是能够促进文学自由发展的,只能说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吧。】

清,雍正年间。

许多人再赞同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