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2 / 2)

🎁美女直播

白居易也是这么想的。

自己那么多诗,自认为好的也不过那些许,而这杜牧出名的这些诗或许有比自己不足的地方,但是也不见得就差了多少。

他不能心高气傲,还是得多学习。

文人相轻要不得。

【来看看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青山隐隐绰绰,江水悠长遥远,秋日已尽,但是江南的草还未完全凋零。杜牧对于景物的观察描绘还是比较到位的,我们看到他的诗句眼前就能出现江南风景的画面,而且还是比较有特点的画面。】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应该是个地名,沈括的《梦溪笔谈》有记载这么一座桥,听起来就是十分有意境的一座桥,但我泼一盆凉水,很多时候这种取名字取得还不错的地名,其实风景可能都一般般,但是就因为这样的文学作品而火起来。】

对于许多唐人来说,这整首诗中规中矩。

诗句并没有太大的特色,但胜在整体的意境还不错。

这样的诗在后世有名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众人不太理解。

【此时二十四桥的明月映照水面,而你又在何处教人吹箫呢?这……我怀疑这两句火起来是因为一些不可明说的原因,但杜牧应该不是那个意思吧?】

【在古代来说,男子为女子描眉,男子教女子读书弹琴,或者红袖添香都是一些比较浪漫的场景,杜牧所描写的应该也是此类场景的意思,但是我们把这首诗想成是男人间的荤段子好像也不是不行,因为毕竟杜牧写这个,他本身就是带了一些调侃的,不过那样就有点不忍直视这么好的一首诗了。】

此言一出,众人满头雾水。

不可言明的原因,还有幕中女子不敢说的?

那个意思,哪个意思啊?

荤段子又是什么?

还是男人间的。

好疑惑啊!

【这首诗整体来说是比较轻松的,杜牧写了很多的诗,但是据说他自己的手稿都在他临终前一把火烧了,从他这个行为来看,他这一生,至少在去世前的那几年他是过得不算舒坦的,而抛开这一点,他的诗歌中其实很多时候也有些颓废,比较负能量。】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在李世民看来,这个杜牧这般,定然是对大唐王朝的失望。

自从先时看了那“商女不知亡国恨”之句后,李世民心中就一直惦记着。

不管是那安史之乱前的李隆基,还是这大唐将亡前的商女都一样,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前路是多么的凶险。

可是对危险的预知是人尤其是上位者该具备的。

并非做到万事俱备,可这么大的事情总不能一无所知。

他们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还有杜牧。

杜牧如此,那是因为后期大唐的不作为。

他不是一个人,他的颓废并非他个人的经历引起的,而是整个唐朝环境引起的。

若是某些百姓官员如此,那是他们的问题,但大多数人都如此的时候就不仅仅是他们的问题了。

【杜牧很多咏史诗,很多都是讽刺唐朝的,除了这个类型就是他的这些风流之作。】

【而在风流之作当中,也有一定数量的诗是像《赠别》一样比较忧伤的诗作,而跟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这样比较轻松愉快的诗还算是比较少的。】

【这肯定是跟他的性格有关,而他性格的形成我觉得跟他的成长经历有关系,他算是从十来岁开始家道中落,十五岁彻底落魄,这个时期正是少年青春期,正是建立自信心的时候,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七到十二岁是勤奋对自卑的一个阶段,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年轻人的自信心很容易受挫,假如我们比较死板地去划分杜牧的这个年龄阶段,得出的结论可能就是建立了点自信,但不多,后面可能又被打击了点。】

许多人突然意识到幕中女子说这些于他们而言也是很有用的。

谁家没个孩子呢?

虽然他们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的理论。

什么埃里克森,什么青春期都是很新鲜的说法,显然就是后世的说法。

重点是,这样的理论对应到杜牧的身上那是很有道理的。

此时他们还没有时间去验证更多的人,只能跟着幕中女子的想法去思考。

【而十二岁到十八岁,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这个时期的青少年若是角色没有对,很容易没有安全感,很容易感到迷茫,这不就是杜牧吗?本来他在这个年纪应该是一个意气风发的长安少年,有亲朋好友的关心,自己学业有成,然后顺顺利利地科举,走上仕途实现人生理想,但是他这时候在干嘛,在破产,在卖房,如此他对未来就会产生迷茫,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走上那条他心中的康庄大道。大概可以这么去理解吧。】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最为震惊的莫过于杜牧本人了。

他曾经真的有如此难过吗?

回想那时的日子,似乎确实挺难的吧。

可是……可是他以为一切都过去了,他也凭着自己的努力活到了如今,原来他以为的毫不重要的那几年对他而言竟却是如此地重要。

【事实证明,杜牧克服了这一阶段的困难,但是却没能完全克服,他依旧走向了自己想走的道路,但这不影响他迷茫没有安全感。】

所以怎么样才能完全克服呢?

这也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

若是不迷茫,他大抵不会任自己蹉跎那些青年时光。

他大概能够更早地醒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