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1 / 2)

🎁美女直播

第198章

杜牧

【《题乌江亭》我们也是讲过的,王安石就他的这首诗写了一首反驳的诗《乌江亭》,我记得当时我们就反对了他诗中的观点。】

【我们再来回忆一下他的这首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他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要能懂得包羞忍耻,其实确实历史上很多包羞忍耻的人 后面都还不错,比如说韩信遭受胯下之辱,造就了他坚毅的性格,且不论最后的结局,但他的军功离不开曾经遭受过的挫折,还是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也是如此。】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写的虽然是项羽的故事,但是杜牧写的其实是自己。

他想若是自己,自己定是要扛下这耻辱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

哪怕幕中女子说历史具有必然性,但不是还有偶然性吗?

他若选择再来一次,至少还有机会,可是自刎之后就是断绝了所有的计划。

这一点上杜牧想不通,自己有什么错呢?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他认为项羽如果没有自刎是可以卷土重来的,我们当时反对的就是这一点,用的是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关系来解说的,但是咱们将杜牧的经历结合起来,其实就能够理解他这里为什么这么说了。】

【在他的心中,这个时候的他可能就是那个遭受挫折的项羽,他要做的就是继续奋斗,虽然很有可能是自我安慰之语,但是宣扬的就是百折不挠的精神。】

众人想了想杜牧的经历。

其实也能理解了。

若是他们是杜牧,他们对此还能有更好的选择吗?

能够自我安慰就已经是一种勇气了。

人的一生,最可怕的不是经历那些大风大浪,而是在心中经历了大风大浪,而自己去固步自封,一事无成。

其实杜牧早该迈出那一步的了,许多人想。

可是若他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他的命运如何谁也说不好,也不一定就更好了。

或许如此选择于他而言就是最好的,至少还成就了诗名。

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随意而来的,人生中的每一刻都是人生的一部分。

杜牧已经很好了。

【说到这儿,我想大家对杜牧这个人的作品可能已经有了很好的归纳了,他的咏史诗特点比较明显,就是不按套路出牌,说的不一定跟事实相符,主要表达的是他自己的感情。】

【自从到了黄州,杜牧就好像真的就幡然悔悟一样,开始认真搞事业了,来到池州他也保持着那样的心态,工作做得也不错,闲暇时间也出去游玩,颇有一种“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感觉。】

多少人碌碌无为过了一生。

杜牧虽有年少放纵之时,可到底是他自己的事。

他没有做过伤害他人之事,可不就是浪子回头金不换嘛?

【在池州的郊外有一个杏花村,没错,杜牧的《清明》就是在这儿写的。】

【在古代,清明节不像我们现在就是个祭拜祖先的日子,那个时候他们有很多的活动,什么踏青郊游、蹴鞠、斗鸡等等,当然了其中也包括扫墓,但并不会让人觉得就是个悲伤的节日,所以这首诗,整体其实还是带着比较轻松的氛围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首两句看起来并不轻松,主要是“欲断魂”三个字,而清明时节雨纷纷那是从古至今都不变的,那是节气的问题,雨可能不大也不小,不是倾盆大雨,却还是能让行人狼狈的样子,或许此中行人就有他一个。】

看到这首诗,许多人想起了苏轼。

苏轼的《定风波》也是突然遇雨。

不过不同的是,苏轼自己是有种雨中天地不顾的感觉,可杜牧这……哪里轻松了?

或许在后两句?

【这时候他最想要的就是找个能躲雨的地方,饮上美酒一壶,“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整首诗看着简单,也确实是个简单的乡村躲雨的场景,但是这其中收放自如的诗境,令人回味无穷,咱们只有代入到那个场景中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诗人的心情。】

【不大不小的雨,打破了愉快郊游的众人的节奏,众人可能有焦急、有烦恼、有担心,各种复杂的情绪,总之差不多让先时的愉快一扫而光。】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这些年,走过了那么多的地方。

儋州的雨是说来就来的,而且雨水十分充沛。

有时他也会因此而烦忧。

但是很多时候这风雨难以预料,与其去烦忧,不如坦然地与之共处,有时还能有着不同的感受。

【想要找地方避雨却遍寻不得,就在这时,突然看到一个戴着斗笠的牧童,便问起哪里有酒家啊,这样的雨天就适合喝点酒去去寒气,其实古代清明节前几天就是寒食节,众人要吃冷食。】

【这时候,哪怕喝点冷酒,想来也是很畅快的,就像是冬天里的冰棍。】

【牧童果然是知道的,远远一指便为雨中迷茫的众人指明了方向,这里竟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又有希望了,先时的那种愉快又重新回来了。】

幕中女子在讲解诗句的时候有一个特点。

说到悲愤时,她的语句会随之沉重,说到愉快时,她的语气也能轻快起来。

就这首诗,她从一开始讲到最后那语气就变了好几个调子。

所以众人很快就明白了她所说的这首诗的收放自如,也难为她如此卖力的表演了。

【不知道我这样的解释大家能不能与我共情,反正我个人是挺喜欢这首诗的,而且我觉得杜牧后期的诗都比较有特点,比他前期的诗更成熟,这种成熟主要体现在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的丰富性上。】

【不管是他怀才不遇的诗,还是追悔往昔的诗,亦或是他欣赏风景的诗,我们都能从中看到一个成长后的心态成熟的杜牧,他已经能够平淡地看待眼前的世界,遇到挫折也能够想办法重拾希望,而不是像前期那样总是诉苦。】

【当然了,诉苦并没有错,只不过我更加欣赏后面的杜牧罢了。】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李清照扫了一眼跟在自己身边的几个姑娘。

她想,幕中女子说得对,都是会成熟的,不管是她或是赵明诚,亦或是这些姑娘们。

他们的成熟大多数是来自于生活的磋磨。

人的一生,本就不可能没有挫折,如今她帮着这几位姑娘,也不可能让她们完全避免挫折,可是只要能减少她们的一些苦痛,然后再让她们去帮助更多的人,那她也就知足了。

而她们终将遇到的挫折便会使得她们更加成熟。

【后来的十年时间,杜牧辗转各地做官,又回到京中,因为京官工资低,请求外放,后来公元851年,大中五年,杜牧升任考功郎中、知制诰,回到长安他修整樊川别墅,在别墅中以文会友,这时候他已经是快到五十而知天命的年纪了,他也不再去强求,该做什么做什么,知道无能为力的事也不会再去做,哪怕看着唐朝走向衰败。】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赵佶心情有些复杂。

明明他的情况与这杜牧相差甚远。

但是也不知为什么,这一刻他仿佛穿越时空明白了杜牧。

一个国家走向衰亡,痛苦的不是只有帝王大臣,还有这些或许他从来都没有关注到的人物。

他既然坐到这个位置上,确实该行这个位置该做的事情。

不能等到无法挽回再后悔,杜牧人到中年方能悔悟,他如何又不行?

至于能不能做到,那至少是要试了才知道。

【并不是他不想做,而是他清楚了自己无能为力,于是他选择做好自己,公元852年,大中六年,杜牧病逝,时年五十岁。】

什么?

李商隐和温庭筠同时惊呼。

杜牧竟在今年就要逝世了。

不仅是他们,所有此时空的人都惊了。

怎会如此突然?

许多与杜牧相识的人还想着上前攀交一番,这实在令人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