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2 / 2)

🎁美女直播

【“明德”就是司马迁所强调的一个点。】

果然,这不就验证了大家的猜测?

他不是无缘无故写明德,他就是在强调明德。

能出现在文中的有用的东西一共就起到两个作用,一个是等待强调,一个是等待反转。

这里便是强调了,而前面说到的舜时的世界也是强调。

【舜的帝位是怎么来的呢?是由尧禅让而来,舜后来又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里体现的那是那个时候有着一定民主色彩的禅让制,让贤不让亲,我们大多数的时候还是比较认同这段历史的。】

【但是历史上对此并非毫无争议,许多学者就认为,禅让是不存在真正的禅让的,更有可能的是“臣弑君”,这个说法也不是凭空的猜测,从尧舜时期一直到宋朝出现的禅让不管是禅让给自家人还是别家人,也就是所谓的内禅和外禅,就有好几十个。】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赵佶蹙眉,这话他是同意的。

所以他一直不明白自己怎么会禅让皇位。

心中不好的预感让他不想幕中女子再提到他。

【像著名的李隆基接受李旦的禅让,那是因为李旦自己当不好这个皇帝整日还担惊受怕,儿子在身边也是个很强的存在,所以他让了,你说他不想当那个皇帝吗?谁信呢?而后来安史之乱后,李隆基又把帝位禅让给了李亨,那李隆基是自愿的吗?那不是自己儿子自立为王的吗?】

【首先李隆基犯了大错,已经失了民心,也失去了一些大臣的支持,这个他反对所引起的可能就是内乱,但是大敌当前,他们要是还内讧,那高兴的只能安禄山,那个时候,李隆基就真要成为亡国之君了,于是他选择了妥协。】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大殿之上一阵尴尬。

虽然 众人都已经知道了这个真相。

但是三位大诗人都站在殿上听着女子将这样不堪的事实说出来,李隆基仍旧觉得脸面大失。

【而其他时候的禅让也是一样,没几个是自愿的,不说是已经拿到手的皇位,就是那些垂帘听政的太后,那些代掌权力的大臣,有多少是能在该退的时候心甘情愿地退下去的呢?首先,权力是诱人的,难以抵抗的,其次能得到权力的人大多有两把刷子,而这些人通常自负,他们很少会觉得别人能比自己做得好,李旦那种……除外,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害怕把权力交出去之后,对方把一把好牌打烂。】

这权力掌握在谁的手中还真是一件大事。

但是 所有人都明白,真正清明的时代,无论权力在谁手中,只要他们都是为着江山社稷,那么情况就还没那那么糟。

可事实是,大多数时候的争权夺利那都是为着一己私欲。

掌握了权力那些人才会去做实事,如此一来,苦的是百姓。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是尧舜禹不一定就是心甘情愿地禅让,但是既然让了,有了这个禅让制的存在,那就是比禹所创立的世袭制更加的民主,更值得追忆。】

皇帝们是不爱听这话。

他们是世袭制最大的受益者,说什么也不可能重回禅让制的时代。

【而世袭制的产生意味着公天下变为家天下,这是一种权力集中的象征,国家在这个时候也就应运而生了,或者说国家的诞生代表着世袭制的创立,并且这个制度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

【虽然这对于我们现在来说显然不是一个什么好的制度,但是在那个时候却是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个不错的制度,当不去想着权力斗争的时候,大家才能静下心来安安静静地搞发展。】

百姓们其实都已经习惯了有着一个帝王统治着整个国家。

可是女子这话说得好啊,那要发展啊,若是剥削他们这些人,那还不如不要皇帝的好。

至少他们回到远古去还能靠着自力更生活下去!

【《史记》中并没有对此发表太多的议论,更多是陈述事实,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提到“厥美帝功,万世载之。”

他认为五帝的丰功美德,应该万世流传,所以他把他们放到最开头,而关于禹之后的事情,司马迁就将其放到了夏朝。】

【关于夏朝其实咱们能说的不是很多,司马迁记载,大禹治水以建天下,夏桀荒淫放逐鸣条,其中的重点就是他们两个,大禹治水三国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成为了咱们现在许许多多小学生写作文的素材,这精神却是我们直到老都可以学习的。】

【而《商本纪》写到成汤建商,帝辛无道。】

就这?

众人惊呆了。

夏朝就不说了?

也不至于如此吧?

【说到商朝,其实我们能够了解的似乎就要多一些了,我不知道有多少跟我一样,对于商朝的了解最初是来自于《封神榜》,其实也就是商纣王的故事,关于他的影视作品有很多个版本,大多都是讲的商纣王和妲己,它是来自于明朝小说《封神演义》。】

【明朝的时候小说兴起,演义小说其实类似咱们现在的同人文吧,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像《三国演义》、《东汉演义》、《西汉演义》、《东周列国志》……】

因为先时听过《三国演义》与真正三国的不同,大多数人不是太愿意自己被这样写。

但是若是写了他们,能让他们有所收获,那他们还是乐意听的。

许多人搓搓手掌,等着幕中女子的讲解。

然而她却一本都没细说。

【那个时候同人小说其实是很恐怖的,因为娱乐活动少,这小说在一方面他们极大程度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也影响了人们对于真实历史的判断,直到我们现在,很多人对于历史的了解都还受到演义小说的影响,所以要想真正地了解历史,那还是得读正史,但是呢,正史有缺不可避免,而且那时候的普通人的读书机会不多,可娱乐性的东西传播力度却是不容小觑,在正史缺失的情况下,人们又不得不去野史中找补,此题难解。】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如今只能躲起来的屈原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现在已经没办法自证清白,如果他出去解释,或许也只是越描越黑。

但是试想一下,若是他也能写一本《七国演义》,把这些天的经历都在书中写出来,那样的话,百姓们自然能懂。

秦国的阴谋也就不攻自破了。

然而,他能想到,嬴驷、嬴稷等人也不是不长脑子的。

如今的百姓最想要的是什么,是安定的生活,那他们就告诉百姓,秦朝统一之后战争就会消失,他们就能过上安逸的生活。

【那说回到商朝,纣王和妲己的故事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司马迁说商纣王天资聪颖有口才,然后力气还大,说他“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

这个……老阴阳家了,看着像是在夸其实是在贬,意思是说他巧言善变,足以拒绝劝谏和掩饰过错,那他可能生错了时代,适合去春秋战国当个纵横家。】

这跟阴阳家有什么关系?

说起来,这帝辛其实也不是个无能之人。

但是就是没把力用在正道上。

似乎许多帝王都是如此。

【这里也确实提到了妲己,“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

对于妲己的传说有很多,争议也很多,我们这儿没有办法为她翻案,此处的观点也是司马迁的观点,我就不对妲己做太多评价了,但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肯定的,以帝辛的这个性子,如果没有妲己,他就能成为一个明君吗?显然不行,所以大家可以信这很多的传说,但是有个观点我一个喜欢和稀泥的人我是不能信的,那就是商朝的灭亡是因为妲己祸国,听听,这说的是人话吗?】

众人都已经懂了幕中女子的意思。

意思就是一个巴掌拍不响。

就算妲己祸国,那也是帝辛给了她机会,绝不能完全把错归结于妲己身上。

那个时候,女子在男人们的世界里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很多时候男人们愿意要聪慧的女子在身边,却不愿意她们干涉自己的公务甚至是生活。

他们只是想要能讨人欢心能唱得好听的金丝雀罢了。

所以妲己能言什么让纣王听呢?

谁也不能确定。

【而在《殷本纪》中,司马迁还为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的典故,比如说“酒池肉林”,说玩得大,那还是得看这些王室啊,“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啧啧啧,好涩涩的场景啊,我在花市也没见过这样的啊。】

许多帝王木着脸看不出是喜是乐,但是他们却纷纷腹诽。

这女子,怎么说话的?

什么叫王室玩得大?

若到自己面前,那死一万次都是不够的,太嚣张了。

【还有什么靡靡之乐,比干剖心,网开一面,这些典故都是出自《殷本纪》。】

【有着这样的皇帝,商朝注定不会长远,于是武王伐纣,建立了商朝,司马迁作《周本纪》。】

幕中女子讲得太简单,许多人都看不明白她到底想讲什么了。

可是又不得不字字不漏地听,说不好那句话就提到他们了。

但是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人们却都是竖起了耳朵。

马上就到他们了呀!

【在《太史公自序》中,他是这么说的,“幽厉昏乱,既丧酆镐;陵迟至赧;洛邑不祀。”

说明周朝的大问题出在幽王和厉王的身上,而真正灭亡是到了周赧王时,当时周赧王离世,周朝掌握在了东周国和西周国的手中,这两处一处在洛阳,一处在巩邑,直到秦庄襄王也就是嬴政的父亲子楚灭了东周国,周朝彻底灭亡。】

【从司马迁对夏商周的简述来看,咱们就能看出他的一些思想了,也就是他的“通古今之变”,一个王朝是怎么样开始的,怎么样繁盛的,又是怎么衰弱的,怎么灭亡的,这就是他的重点,而他的重点着眼于人,也就是帝王,那些对历史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帝王,而目的是为了“思来者”,是为了让看到此书的人可以以史为鉴,思考未来该怎么做。】

众人也看出来了。

但这也是大多数人的习惯吧。

总是关注开始与结局,而中间能被关注的,只有那最出挑的。

【关于周朝呢,我们就更熟悉一点了,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说到周朝,那不得不提的就是分封制,分封制的起源难说,但是全面推行分封制的就是周朝,分封制的理想状态就是在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的共同管理下达到社会稳定。】

许多周朝的人都暗自点头。

这制度那是极好的制度。

若不是礼乐崩坏,还能更加稳定。

【但是后来分封制碰上土地私有制,产生了极大的“化学”反应,土地兼并,诸侯国逐渐强大,为什么孔子一直谈及礼乐崩坏?其实最大的表现就是周天子管不住这些诸侯国了,之前建立的那些礼乐制度已经没有人遵守了,多的是僭越之事。】

春秋时期。

谈及此事,孔子是最心痛的。

若是人人都能遵守礼乐,那这一切的烦忧就都是不存在的。

【而礼乐制度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他看似就是一些关于礼节、文化的制度,但是放到秦朝,那就是焚书,放到西汉那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种维护统治的思想控制,但是它比秦汉时期的统治手段温和许多,可能比朱熹时候的“存天理灭人欲”还要温和一点。】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

思想控制吗?

许多百姓都不懂。

其实之前幕中女子也说过了。

可是他们并不觉得自己被控制了什么。

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但是如果连孔子都推崇的,那肯定就是好的吧。

【关于礼乐制度在周朝是怎么维护统治的,其实我们所能了解到的并不多,但是“存天理、灭人欲”,乃至整个宋明理学在宋明,尤其是明朝所产生的影响那是巨大的,所以有时候啊不能小瞧了文化人,也不能小瞧了文化的作用。】

只有文人和官场上的人最懂得这一点。

他们是学着这些过来的。

等到了用的时候,才发现,其实自己也是从被控制过来的。

【秦始皇就是在这上面吃了大亏嘛,但是其实秦始皇并不是不懂思想文化的重要性,反而他的脑子很清醒,他太懂了,他自己也看了很多书,很有文化,所以他知道像自己那样的人太聪明了,想法就多,就前卫就容易有自己那样的想法,他知道自己的厉害,自然不愿意再出现一个自己那样的人,所以他选择了一个笨办法,把敌人掐死在摇篮里,直接釜底抽薪。】

【但他这个选择,其实我还是不能理解,那你怎么不直接把厉害的人全杀了呢?这个想法……或许这也是人们常认为秦始皇坑杀的是儒士的原因吧,真的太鬼了!】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此时的嬴政碰巧和李斯在一处。

他抬眼看了看李斯,没有说话。

李斯便也就更不敢说话了。

这幕中女子话糙理却不糙,实在让人无法反驳。

她明明就是在说陛下的不是,可是却又有夸赞。

他们都开始好奇这焚书坑儒的始末了。

反正嬴政是不相信自己真会做这样的事情的,若是做了,定事出有因。

【在《周本纪》中,司马迁依旧秉持着寻求王朝兴衰的目的重点讲了周朝厉害的帝王和几个昏庸的帝王。】

【周朝前期还是比较不错的,文王武王的功绩经常会出现在《诗经》之中。在本篇当中,他也并没有怎么写春秋战国的那些纷纷扰扰,只是大概地简述了一下这个时期的事情,重点放在了周朝的几个帝王上,而春秋战国时的这些厉害的人和事都在后面的世家和列传中。】

哦,众人懂了。

那就是后面的世家列传才会说得详细些了。

每每她说得详细了,就能带出后世的许多人来,这正是大家所期待的。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短短八个字概括了整个东周风云,然而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新的时代来临了,按理来说,这时候司马迁就该讲秦始皇了,但是他没有,他翻过去又将秦国的历史讲述了一遍,从秦的祖先一直说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也就是东周末战国末,曰《秦本纪》。】

①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