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1 / 2)

🎁美女直播

第201章

司马迁

【司马迁就开始了从黄帝开始的五帝本纪的标题小序。】

【在正式讲解之前,我们还得记住两个点,之前说到过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在于“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其中具体的意思呢,就是探究天与人的关系,通晓古今变化的规律,综合百家之学成一家。】

【首先天人这个概念咱们可以追述到董仲舒时,他提出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这样的观点,司马迁是不是真的信这样的说法,我感觉其实他并不是很信,不过在他的《史记》中也会有这样的体现吧,这种感觉就好像我们现在作为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是我们在看到坏人得到惩罚的时候还是会下意识地说一句,“呸,都是报应。”

说到这个,其实许多人都是不信的。

大家平日里总是称呼帝王为天子。

不就是因为觉得他们是天命之人吗?

但是老天真的管这个吗?他们谁也不能确定。

因为有的时候再好的时代也会出现洪水旱灾啊,那个王安石不就是这样说过吗?

可是冥冥之中,他们又觉得这样的说法好像是正确的,要不然怎么就是那个人做天子呢?怎么就是他高高在上呢?怎么他就可以统领整个国家,管着那么多的人呢?

【而因果报应其实是佛教用语,佛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但我们明明是唯物主义啊,在这个时候站在理智的角度来说,我们不应该说这样的话,但是我们借用了佛教的用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也不算错吧,我认为《史记》中的此类观点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觉,司马迁只是在借用“天人感应”的观点在讲道理。】

读书人便想得更加清楚。

没错,就是借用。

帝王总是会借用许多的工具维护统治。

但其实有些时候,臣子们又何尝不会用这些工具去劝谏天子呢?

在获得便利的同时,天子也是为自己套上了一层枷锁。

【其次,通晓古今历史的变化规律,这个比较好理解了,比如说秦统一六国和六国灭亡的原因的分析,比如说《史记》中所表达出来的盛极而衰的观点,这个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慢慢地总结。】

“这些不是屈左徒曾经考虑过的问题吗?”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不知是谁提起了如今已经失踪的屈左徒。

众人都在想,是啊,他们的屈左徒多么厉害啊。

他早就在《天问》中写过这些了,甚至比这司马迁涉及的内容更多。

可是那样的一个屈左徒怎么就叛变了呢?

他是为了楚国可以自投汨罗江的人,他怎么可能就那么轻易地就叛变了呢?

许多人还是不敢相信。

他们开始猜测屈左徒是不是出了什么意外。

可是他们不敢再说,因为四周都是看着他们的秦兵,虽然这些秦兵什么都没做,但万一他们发怒了呢?

【另外就是成一家之言了,还是咱们先时的观点,此中有道家、儒家、法家、阴阳家等等的观点,它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个,但是却又可以海纳百川,我们可以称之为史家,毕竟“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①”嘛,啊呸!】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没听懂。

阿房宫,他的。

三百里是说阿房宫的大小?

金陵,东南之地。

史,历史。

这几者中间有何联系呢?

她又为何那副表情,实在难懂。

清,乾隆年间。

曹雪芹翻过自己发过的章回,怔了。

这不是他书中的话吗?

幕中女子对他的这本书是真的很熟悉啊。

他这书可与那些诗词不同,他这书那么长呢。

还是说他这书在后世真的那般有名?

清朝许多的人也在猜测。

女子讲了那么多的文人,提到的大清的人似乎就只有曹雪芹一人吧。

如今不仅皇上重视他,就是他们平日里不喜欢看这些的,看了他的书那也是能夸一句的。

只是想起这《史记》和《汉书》,会不会因为皇上关注,他就写得不那么好了呢?

这也是曹雪芹纠结的事情,他如此写书,看的人多,他势必就要考虑得更多,可他承受得起吗?

思及此,他很快打定了主意。

先把自己满意的内容写下来,而后誊抄一份藏起来,再进行增删,总之,这书得流传下去。

还必须是自己想写的书。

【除了他的创作宗旨呢,还有他的创作动机,“述往事,思来者。”

其实这个是可以归属到他的宗旨里面的,但是我们把它单拎出来是想强调一下它的重要性。】

【我们在读的时候牢牢记住这两点和前面提到过的不要因“势窘而溢价”。】

天人、历史、百家、思来者、不势窘溢价。

众人细细品读着。

其实《史记》是许多人看过很多次的书,这些他们也不是没有思考过,但却没有这么清晰地概括。

导致幕中女子一说,众人便觉得恍然大悟,好有道理。

但一想自己早就明白了。

为何女子总能有这般神力?

是后世之人都有的吗?

【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史记》的第一个部分是本纪,本纪是按照王朝更替来讲的,先秦时期从五帝到夏商周秦,然后秦汉以人物为中心,写秦始皇、项羽、刘邦、吕后、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一共是十二卷。】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许多人惊讶了。

吕后?

说的是吕后吗?

众人看向刘邦。

这么多的帝王,竟要说一个女子。

为什么说她呢?

许多人开始回想幕中女子的话,似乎只在说韩信的时候说过,难道就是因为她帮陛下杀了韩信吗?

发出这样的疑问,众人自己都不相信,不是这个那一定有其他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呢?

她后来变得很强?

其实很多和吕雉接触过的人都知道,她这个人并非表面看起来那般简单。

这其中最清楚的莫过于刘邦了。

他的心情霎时就复杂起来。

【首先《五帝本纪》,对于黄帝和颛顼、帝喾、尧、舜几位帝王,司马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其实也是后世许多人对于那个时候的帝王的一个印象,被提到最多的就是尧舜时期,在众人的眼中,尧舜时期那就是政治清明的典范,像屈原的作品,还有杜甫,这些文人的诗句中都有提到。】

许多深陷政治旋涡的人最想要回到的时代便是尧舜时代。

那个时代哪有如今这尔虞我诈的风云。

大家一起为着同样的发展部落的目标而努力,那是多好的一件事情啊!

思及此,幕中女子突然一早在说屈原时,她所强调的大家一起搞发展,那不就是尧舜时期吗?

难道几千年后,后世又回到了尧舜时,还是说更加厉害呢?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在羡慕尧舜时期的时候,尧舜时期的人也正在羡慕着他们。

想要真正地改变困境,只有立足当下,否则只能是一事无成。

【但事实上,关于五帝的事情那都是带着神话色彩的,尤其是黄帝和颛顼是否真正存在那都是存疑的,而尧舜也是在《尚书》中有出现,其史料也是比较少的。】

【不过一般说到五帝,其实我们常会把他们和三皇联系在一起,这也成为许多人批评《史记》的一个点,通俗点来说,那就是你都说五帝了为什么不说三皇呢,要说不真吧,真真假假本来就没人能说得清楚。】

说到这些有争议的东西,最热闹的依旧是学子们。

尤其是唐宋时期的学子们,他们对于史书本就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这时还体会不到太多朝堂上的风云,家中也只会教他们不要随意评判其他人,于是很多时候他们便把一腔的热血都投向了历史。

即便不能那种当世的人代入进去,也同样吵得欢乐。

【至于司马迁为什么不写,我们还得站在他的角度上来进行分析,在西汉时期其实三皇的传说比咱们这个时候看到的还要少,司马迁也不是神,他的许多创作那也是收集资料而得,没有资料怎么写呢?】

【其次关于三皇五帝的人物是有争议的,三皇中有燧人氏、有巢氏、伏羲、女娲、神农、祝融、黄帝,这几个人拼凑出了许多个版本,没有一个人是所有版本都在的,而黄帝却是五帝中公认的一个人,当然了这其中也有后世的《大戴礼记》、《资治通鉴》的记载,很难说不是受了《史记》的影响。】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欧阳修这些专修历史的人,自然对《史记》也是十分推崇的。

对于过去的那些历史,他们还不是只有看史书,或者是从其他的书籍中寻找蛛丝马迹。

史书若不可信,那其他书中可信的内容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尤其是那些甚至找不到创作者名讳的书。

万一是那玩笑之作呢?

不确定的情况下,他们会信看起来更可信的官修史书。

但是《史记》例外,因为它哪怕只是私史,可还是写得很好。

人无完人,何况是书?

若要从中挑毛病,那就是鸡蛋里挑骨头了。

【但是从侧面来说,黄帝的地位至少是被人认可了的,而既然不确定,司马迁又为什么要写呢?我个人认为,他想创作的是一本通史,通史就是从古至今的历史,那势必要有一个源头,而黄帝就是他所选择的华夏之祖。】

结合她前面说的,众人就明白了。

司马迁写一个东西或许不一定是真的觉得这个东西很重要。

其实不只是司马迁,他们所有的文人都一样,比这个东西本身更重要的或许是它的象征意义,或许是它的领起作用。

就好像诗歌中的起兴。

又或者说,他们所追求的有始有终。

突然,能够进行解释的说法就好多好多,这让想到的人忍不住地咋舌。

怎么……怎么就能想到这么多了呢?

【直到现在我们仍旧不能完全肯定黄帝就一定是我们生物学上的祖先,但是这不影响我们认为我们是炎黄子孙,为什么呢,因为所需要的是那一份归属感,而我们崇尚的是那个时候的一些精神,我们承认的是那个时候的人们在摸索中发展从而为人类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生物学是何意思?

众人虽然不懂,但却觉得似乎是一个很重要的词语。

对于他们而言,有什么比血脉传承更重要的呢?

【我们带着一开始咱们说的三个要点来看《五帝本纪》,这里司马迁要讲的是什么呢,他在其中提到舜布教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父亲要有道义,兄友弟恭,母慈子孝,家庭和睦,邻里和谐。这是舜时期的社会现状,或者说这是司马迁笔下的舜时期的社会现状,或者说是咱们所希望看到的社会现状。】

三句接连着的话,像是在绕弯子似的,让众人都恍了下神。

但若是了解幕中女子的想法之后就不难理解了。

或许司马迁笔下的那样的社会是不存在的,但是他既然写了就有一定的作用。

这个作用就是那样的社会真正存在而产生的作用。

若是把它当成真实存在的,就会更容易理解司马迁所想表达的东西了。

简单来说,就是站在司马迁的立场上去理解他写的东西。

【后来他又说道禹“兴九招之乐……凤皇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说禹用《九招》之乐招来了祥瑞之物,凤皇来翔,而天下的明德就是从虞舜时期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