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1 / 2)

🎁美女直播

第200章

司马迁(小修)

【据说,《史记》这本书并没有在汉武帝时期献给汉武帝,而是到了汉宣帝刘病已的时候才有人把它拿出来,这里面或许就有刘彻所不能接受的真相,或者是司马迁不想让刘彻看到的不那么真相的真相,当然了,这话咱们只是瞎说说,我个人还是倾向于相信这两位的为人的。】

刘彻的眉头皱得更紧了,这是瞒着他?

写了这样的书,竟是不给他看。

他都要气笑了,本来正襟危坐,这时却放松了下来。

而他一放松,其下众人更紧张了。

暴风雨前的宁静吧?

【接下来呢,咱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这部巨作,因为时间的原因,《史记》咱们肯定是没有办法逐字逐句地去进行讲解,这也很遗憾啊,而我自己的水平可能也没有到能够完全参透《史记》的地步,所以咱们这也算是个交流沟通吧。】

生气归生气,看笑话归看笑话。

幕中女子一说到这本书,众人立马打起精神开始关注。

【《史记》一共有五个部分,一百三十卷,其中咱们最熟悉的也是这本书的主体是本纪和列传,讲的是司马迁以前的重要的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本纪呢主要是某个国、某个人,而列传,比如咱们熟悉的《屈原贾生列传》、《游侠列传》讲的就不止是一个人,是几个有种共同特点的人,也有某个人的,比如《李斯列传》、《淮阴侯列传》,这里的人世俗地位不及本纪里的人。】

重要人物。

朝中众人心中都激动起来。

这里面肯定有自己一份吧。

但是更多的人却是开始紧张了,谁家没个见不得人的事,自己那些经历真的能被如此轻易地说出来吗?

一时间,放在司马迁身上的目光更多了。

没得罪过他吧?

【而在本书的最后一卷,也是咱们接下来先讲的一个部分《太史公自序》,一般序言都是放在开头的吧,这里放到最后,说明它起到了一个总结的作用,咱们从这儿开始看的话,或许能够更好地理解前面的内容。】

【《太史公自序》这一卷,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七个小节,前面一部分讲的是他自己,他的背景、想法、经历、创作条件、创作过程等等,而第二部 分就是对整个史记目录的一句话简介。咱们搞懂了这一篇也就能对《史记》了解个七七八八了。】

【首先第一段讲述他的家庭,其实这一段咱们可以用一句咱们很熟悉的诗句来概括,那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他追述远祖一直说到了上古颛顼时候的重和黎,而重、黎一个是少昊之后,一个是颛顼之后,颛顼又是高阳氏,所以有此一说,这里咱们已经很难考证了。】

关于这个众人是一点兴趣也没有。

因为在座的大多数人的祖先都是颛顼时候的人。

也不是说这身份不好,但大家都是这般身份,也就不甚稀奇了。

更别提女子说是无从考证的。

【但是咱们去考证司马迁是不是高阳氏子孙其实也没有什么意思,谁还不是炎黄子孙呢?咱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古人很喜欢为自己找一个很厉害的先祖,你看屈原、司马迁、还有后面的李唐,不仅现在要能打,祖先也得能打才有面子。】

【到了后来咱们这种家族谱系弱化,都不重要了。】

弱化?

众人一惊。

如此重要的东西,怎么能弱化呢?

这不是忘本吗?

【讲了远古,他就开始说近古,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怎么来的,这里追述到了司马错,到这儿的话可信度就要高一些了。】

【然后说到了他爸司马谈也是他自己的思想来源,他们学《易经》、学道家黄老之说,而后论述六家。所以在《史记》中虽然受到的儒家思想影响很大,但是也并不是只有儒家思想,那个时候汉武帝正和董仲舒搞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按理来说司马谈父亲该是直接以儒家为纲的,但是他们并没有。】

众人也并不觉得奇怪。

虽然现如今是有那样的说法,但他们这些人那都是学百家过来的,那些思想早已根深蒂固,谁能真正抛弃呢?

顶多就是在教孩子的时候多教些儒家的东西罢了。

可能再过个几代,就如幕中女子所言,儒家就会称霸天下了。

【为此,后来的班固对他们二人是持一个批判态度的,进而对《史记》也存在着一定的意见,而他抨击的一个点就是司马谈父子的离经叛道。】

公元62年,永平五年。

难道不是吗?

班固想,明明武帝都已经言明独尊儒了,可他们却还注重黄老,这不是离经叛道是什么?

但是班固倒也没有那么批判《史记》,他承认《史记》是很优秀的,他只是觉得,能够更好而已。

【那个时候的正道就是独尊儒术,而班固认为他们尊的是道家,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们可以来判断一下。】

【首先在这儿,司马谈是以《易经》开头的,而说到《易经》可能很多人的脑子里已经开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但是你说到黄老之说,跳不开的就是《道德经》吧,“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两个观点,他们的中心思想一样吗?】

【一个是自强不息,一个是顺其自然,这差别很明显啊。】

班固可不这么认为。

幕中女子的话看似有道理,可怎能凭借她记忆中的一句话就概括了一个派别呢?

黄老之学怎么可能就那么简单?

【而我们常把《易经》认为是道家的东西,那是因为八卦之说,但是《易经》那可是儒家经典之一,而且其中的什么天道的思想都是儒家的思想,其实我个人认为儒家和道家应该都有继承《易经》中的东西,天地万物本源一体,这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从某些思想文化方面来说是正确的。】

【所以说咱们不能简单地说《史记》是独尊道家,班固的这个观点历来也是许多学者不太认同的观点。】

他也没有说过自己是这样的想法吧?

班固只是觉得他们有些贬低百家而尊道家罢了。

后世是误会他的意思了呀!

【但是在这里,司马谈确实也是赞颂道家理论的,我们看他是怎么说的,“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意思就是说道家能够让人精神专一,能够让万物富足,而这“动合无形”可能不是那么好理解,但是我们举个例子大家就懂了,把道换成王阳明的观点那就是“知行合一”。】

【可他即便这样夸赞道家,也没有摒弃百家,他认为,阴阳家预测什么吉凶祸福,有着太多的忌讳了,他们所推崇的教令有种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感觉,但是呢,他们对于“四时之大顺”的看法是很对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样的规律没有人能打破。】

当史记中的这些句子再摆出来,班固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

这还不是贬低百家吗?

难道道家就是完美的?

过于偏颇了。

【而后说起儒家,儒家很重要,儒家的学说很广博,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们通常会因为繁琐而事倍功半,咱们纵观历史就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但凡是改革,法家成功率甩儒家几百条街,儒家的学说常常还没开始实施就被各种反对。】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秦始皇再认同不过了。

他为何选择法家,那不是正因为如此吗?

既然知道法家能够更成功,他为何还要去选择其他不被看好的学说。

说是这么说,他现在也明白了打江山与守江山是不同的,但是他也不认为仅靠着儒家这世界就能变好了。

思及此,他看了看一旁的扶苏,开口,“可听明白了。”

扶苏本也不是个痴的,连忙点头,“儿臣明白。”

法家很重要,法家的思想不能完全摈弃。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萧何无语,这还没完了是吧?

现在已经有很多人拿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调侃他了。

虽然他的做法是为了大汉,可是众人都不愿意与他亲近了,仿佛他就是个反贼似的。

【儒家的粉丝是很多的,孔子的地位也是没办法撼动的,但是想要真正地贯彻落实那是很难的,就拿汉武帝时期来说,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事情搞得轰轰烈烈,确实获得了很大的效果,但是汉武帝他自己为什么还会有穷兵黩武呢?如果他真的独尊儒术,那穷兵黩武的事情绝不可能发生,不止是他,后面的许多的帝王都是一样的。】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

刘彻竟无法反驳这话。

确实如此,他自己并没有真正地完全贯彻儒家思想,他也从未想过真正地去贯彻它。

可是如今这样被女子大张旗鼓地说出来,那他们的计划,怕是要重新制定了。

【他们将儒家学说奉为圭臬,但是骨子里也很少真正地独尊儒术,因为他们都很清楚,要想真正地达到儒家所追求的境界,那是很难的,所以他们大多数把儒家作为统治工具,而依旧行百家之事。】

幕中女子简直就是她们的代表啊!

许多心中早有疑惑的百姓们不禁感叹。

他们虽不服,但却也没人敢随便说出来。

这些话是不能随意说的。

稍有不慎就会被问罪,可是这些不是事实吗?

【然后司马谈说到墨家,谈到墨家的话,咱们脑子里可能出现的就是“兼爱非攻”、节俭、重视科学技术,这么一看的话,其实墨家学说的优点是很多的,司马谈这里觉得不好的一点是墨家的节俭,他认为这个是很难达到的,因为他们主张的节俭是所有的人都同样的节俭,你看像咱们现在所说的都还是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吧?】

说到这儿,许多百姓不太懂了。

节俭他们是懂的,这要节俭还不容易吗?

大家都不要铺张浪费不就好了?这很难吗?

【那根据我们现在的想法,我们用比较表面的想法去剖析一下,就是本来大家吃萝卜青菜,但是有些人比较厉害,所以就允许这些人可以先富起来吃鸡鸭鱼肉,然后他们用他们的鸡鸭鱼肉所产生的肥料带动只会种萝卜青菜的那群人,逐步让大家都吃上鸡鸭鱼肉。】

这么一说大家就懂了。

这不是很好吗?

大家都能吃上鸡鸭鱼肉,这多好啊!

百姓们巴不得能够马上施行这样的政策。

但是贵族们对此却嗤之以鼻。

这不过空口白话罢了。

自己富裕了那本来就是身份的一个象征,谁要去带动大家一起富起来啊?

众人都不理解这后世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他们不相信能有这样的政策,但是在心中却也都暗自地期待着。

毕竟,大家都能吃上鸡鸭鱼肉,这是何等的盛世才能达到的啊!

【我们这个想法是很美好的,最后大家都很满足,但是依据墨家的观点就是,大家要节约,所有人都一起吃萝卜青菜,不能浪费。】

这有什么问题吗?

许多人又不懂了,这跟刚才所说的,有什么区别吗?

但有些人却明白了。

终于明白了墨家为什么会失败。

试想若是自己本来就吃得起鸡鸭鱼肉,却每天要跟人一起吃青菜萝卜,又不是出家为僧了,为何要如此?

【啊这……我这个比喻可能不是特别准确,但是其实它就有点这么个意思,在那个时候阶级是很明显的,贵族阶级能接受这样的规矩吗?那肯定不行,但是呢他们的重视科学技术的观点却也是很值得保留的,司马谈就是这样的想法。】

【说完墨家,他又提及法家,“严而少恩”,这个从秦国的历史中就能看得出来,是决不能只信法家的。】

公元前127年,始皇帝三十年。

“咳!”

嬴政轻咳一声,掩饰自己的尴尬。

知道了,他都知道了,不必再多说了。

【而法家之后是名家,这个名家主要是搞逻辑辩论学的,他们并不是很出名,我们也不需要了解太多,他们主张将事实与语言分开,这是什么意思呢?】

【说几个他们的辩论命题大家就知道了“白马非马”,“白狗黑”,还有“火不热”。说到这个我觉得还是有点意思,有点像诡辩,但是呢又好像有点道理,比如说这个“火不热”,他们认为火本身是不热的,等人以为它热了,它才热的。那我可不可以这么认为呢?只要我觉得冰是热的,那冰也可以是热的。其实如果一开始热的这个字它就是冷的意思,好像也有点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