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1 / 2)

🎁美女直播

第199章

司马迁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百姓们都不知发生了什么,只听闻屈原投奔了秦国,反了。

大王与公子们全部被秦国人控制,郢都也一夕之间被秦国占领。

那些在秦国交流的其他诸侯国的人和百姓瑟瑟发抖,生怕残暴的秦国会做出什么歹事来。

然而他们并没有那么做,只是就如此控制着。

人们预感不好,却也没办法,几日过去大家慢慢地也敢出门了。

他们不明白那样的屈原为何会谋反,可是他那般神通,若不是他谋反,秦国又岂能轻易地到这郢都城中来。

不过,虽然大部分的百姓们都想得简单,却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

那些其他诸侯国多多少少有些谋臣,他们早已经察觉到了不对。

之前屈原的风头太盛了,百姓们几乎神化了他。

而他们这些人,甚至一度有些嫉妒,可渐渐地,众人也都发现了不对的地方。

竟有人说屈原是天命所归,怎么能如此说一个臣子呢?

果不其然,楚王开始猜疑屈原,这正是众人想看到的。

但是却少有人想到这竟是秦国人的阴谋,如今秦国不费一兵一卒就控制了郢都,这时候他们再向天下人解释,有多少人能信呢?

也只能道句秦国阴险,就乖乖地缩回了自己的国家。

既然秦国开始动手了,那他们就不会止步于此。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刘备一行人个个面如土色。

巨幕带来的消息已经无法振奋他们了,他们已经要败了。

在武力上,他们本就不是曹操的对手。

如今人才聚集邺城,而曹丕又善待君民,他们的优势也没有了。

再加上巨幕的预言,注定了他们没办法走曹植的科举路,而在战场上面对士气大涨的曹军,他们的士兵萎靡不振,更是有许多人倒戈。

众人怎么也没想到一个科举能改变那么多。

但是他们也早该想到,早在巨幕预言是曹家得了天下之后,他们就已经输了。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登基是众望所归的事情。

一开始还有许多人因为玄武门之事对李世民不满,可是如今,谁还能说什么?

那可是千古一帝啊。

他们大唐,能遇上这么一位皇帝,他们还有什么不乐意的?

他们只想着贞观之治快点到来,让他们早日见见这大唐的盛世。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武则天看着自己的后辈们,有些头疼。

最后她叹息一声,还是准备叫人去将李隆基请回来。

与其指望这些看着就没希望的后辈,不如早早地培养李隆基。

李隆基的荒唐在于他成功之后的自满,如今得了巨幕预言,武则天不相信他还会如此做。

但是武则天也不会让他轻易地就得到自己的位置。

她得让对方按她说的来。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终于再一次见到了李白,终于见到了杜甫,终于见到了李白、杜甫和王维三个人同时站在自己的面前。

对于三人的安排是他早就想好的。

他们其实都不是最适合官场的,既然不适合,那为何要强求?

国子监同样也十分重要。

但是如今面对他三人,李隆基却又有些说不出口。

国子监虽算不得什么不好的去处,但历来也不是个最好的去处。

他担心如今这三人听了巨幕便更不愿意配合自己,如此不仅自己的颜面受损,还会损失三个人才。

所以即便再怕被拒绝,李隆基又没随意下旨,而是单独召见了三人。

如此,诚心足了,胜算可会大一些。

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三人竟是一口应了下来,就连自己想让李白在鸿胪寺挂职对方也没有拒绝。

李隆基一下不知作何反应了。

当真是他的诚心感动了上天吗?

他的诚心有没有感动上天,三人并不知道,但是他的罪己诏以及他此时的态度确实感动了三人。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三人同样知道国子监的重要性。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和元稹拒绝了圣人要给他们升官的提议。

并非他们拿乔,或想获得什么名利。

而是他们商量之后,决定去地方上走一圈,更加了解百姓如今的生活,以创作更好的诗作。

创作更好的诗作也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希望可以影响更多的人,以他们如今的名声,也委实不需要更大的名声了,也好让圣人知道人才的不易。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杜牧病重,闭门谢客。

连宫里来的人也没有见,最后只有太医得以见上一面。

然而看了他的身子,也只是叹息着开了些调养的药并没多说什么就离开了。

府中的人皆是死气沉沉的,倒是杜牧自己不疾不徐,撑着病体将自己所作的诗文全部翻了出来。

众人不敢提,他若想烧了,他们虽觉可惜,但还是要尊重他的意思。

然而他却没有那么做,只叫人好好收起来,便闭目养神去了。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自从上次处置了一批伪造告首状的人之后,情况就慢慢地好了起来。

王安石其实并不怎么安心,他怕事情总会沿着原有的轨迹去发展。

然而当他突发奇想回了一趟金陵,在路上看到许多百姓商人却是吃了一惊。

虽说他以往并没有太过于关注这些,但是也知道许多商人压价,或者是以好充次,但是这次再没有见到过那种事情,几乎都是明码标价。

“老板,为何要把这些价格标出来?”

明码标价自然是很好的,那样再有什么压价、抬价的就不那么容易被人接受了。

可是这样一来势必会触及到有些人的利益,对于这些商人而言那是极其不容易的,他有些担心,这应该由他们来规定才是。

然而他们并没有做出这样的规定。

“人人都说我们商人是最奸诈的,所以大家就商量着把价格标出来,大家自然就更好对比了。”

“是啊,都看不起我们商人,我们可不想背上亡国罪人的名声。”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倒是少有对现状不满的。

听得王安石一阵心酸。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这些日子辛弃疾明白了,不是他上了战场就一定能收回失地的。

金人不是纸老虎,他也不是神。

但是他不后悔,男儿就是应该如此奋斗,而且如今他们也不是毫无胜算,因为大家 的抗战热情空前高涨,朝廷又大力支持,胜利指日可待。

清朝。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借诗文扳倒对手失败之后,许多人也明白了皇上说的不在乎可能是真的不再用文字来束缚他们了。

但是许多人还是不敢相信,甚至觉得皇上可能在放长线钓大鱼。

直到有一日,一文中写到“再次窥见光明”这样的话被放到皇上面前,皇上却依旧没搭理,众人才明白了。

可能他们的光明是真的到了。

新城。

新一期的视频差点让何三月原地去世。

要查的数据太多,她有点吃不消了,再加上准备接下来的直播,实在有些艰难。

好在熬了几天终于把这期的视频赶了出来。

一上传她就直接睡了过去,并没有看到计算机屏幕上出现的那个再次出现的奇怪画面。

“恭喜你完成任务,获得扭转乾坤技能,时光的齿轮正在慢慢转动,敬请期待。”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

司马迁父子担心了好几日,然而却并没有等来陛下的问责。

即便是在朝会之时,对于巨幕一事,也是闭口不提。

不仅是陛下,就连朝臣也是如此。

大家都不知道接下来的事态是如何发展的,所以即便是平日里与司马谈父子关系并不怎么好的大臣也什么都没说,仿佛巨幕之事从未存在。

刘彻每日朝会也都快快结束,他不想下次巨幕出现是众人一起看。

因为他不保证他能完美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然而,天不遂人愿。

这日,朝会才开始不久,他甚至还没想好什么时候退朝好,熟悉的乐声已经响了起来。

【hello,大家好,这里是热爱古代文化的三月,好久不见,今天的视频给大家带来的是发愤著书的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多被称为“太史公”,大约出生在汉景帝和汉武帝的某个时期,咱们且认为是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吧。】

幕中女子对于历史不确定的地方也蛮多的,众人已经习以为常。

但是令众人奇怪的是,每当她说起什么详细的事情,众人还是会忍不住地相信,并且是深信不疑。

【司马迁的父亲名司马谈是武帝时期的太史令,他博闻强识,终生夙愿就是写一本通史,为此做了很多的努力,所以说咱们要说《史记》就绝对不能忽视了这位伟大的父亲,若是没有司马谈,也不会有《史记》。】

【因为父亲的缘故,司马迁从小就读了很多的书,后来司马谈去长安做太史令,司马迁就在家里放牧种田,从这里来看,司马迁的家庭条件并不是特别好的。】

能得到幕中女子这样的夸赞,整个大汉朝也没有几个。

朝堂之上,许多人看向司马谈的眼神都带上了羡慕之色。

即便前些天他们都以为司马谈父子可能会被问罪的。

【后来,年纪稍微大了一点之后,司马迁就去了长安和父亲在一起,这个时候他读书已经读得很多了,但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读得够多,路却走得不够,他父亲就让他出去游历,于是他便开始了他的第一次游历。】

幕中女子讲了这如此多的文人,似乎除却那个亡国之君,许多人都有游历或者是宦游的经历。

而那个什么南唐的亡国之君,却是从一个养尊处优的国君去到另一个国家当了阶下囚,这经历不可谓不传奇。

游历已经成了许多人的毕生计划之一,故而谈到司马迁的游历路线,众人也都认真看着。

幕中女子次次展示地图,也让许多人知道了自己如今大概身处何地。

也有许多人向往着幕中女子展示之外的世界。

世界之大,实在是令他们惊叹。

【这一次游历,司马迁的路线是从西南出发的,从陕西到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山东、河南再回到陕西,而这些地方都有什么样的历史呢?】

【湖北,楚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地界,他所去的江陵也就是如今的荆州更是当时楚国都城郢都,而湖南有屈原放逐之地汨罗,江西,春秋时吴、越、楚三国争的地方,江苏,吴国之地,山东,孔子故乡,齐鲁文化,河南,春秋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都在这个地方。】

唯一可惜的就是,幕中女子每次说到这些的时候都说得太快了。

他们都没有办法很快地反应,只能等着下来之后看旁人记下来的信息。

这记录就难免有误差,有些时候众人拿着差距颇大的记录都不知该如何是好,只能是少数服从多数了。

【后来回到长安,司马迁就开始做官,起初任郎中,这个官很小,但是相当于汉武帝近身随从,应该是比较有前途的,没过多久,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司马迁就被派去出使西南,这算是他的第二次游历,这次走的就是巴蜀、云南等地。】

巴蜀之地成了许多文人最为向往的地方之一。

不管在什么年代,巴蜀其实都不是多吸引人的地方,但是似乎却成为了许多著名文人的必去之地,他们这些人自然是不可能错过的。

他们倒是想看看,那地方到底有何魅力。

【第二年,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汉武帝泰山封禅,这个时候的汉武帝经过完全掌权,巩固朝中地位,再到四方征战,又巩固了大汉地位,他封禅泰山没有任何人反对,大家反而都引以为荣,司马谈也是如此。】

泰山封禅。

听到这样的夸赞,饶是平日里听惯了奉承的汉武帝也有些飘了。

连带着看司马谈父子也顺眼了不少。

心中想着,只要他二人别太过分,那自己自然也不会怪罪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