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2 / 2)

🎁美女直播

【但是这个时候的司马谈却因为病重没能够亲眼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于是他把任务交给了司马迁,在让司马迁帮他见证历史的同时也交给了司马迁一个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编撰历史,而这时候的司马迁已经成为了太史令。】

司马迁不着痕迹地皱了皱眉。

如今瞧着父亲还很康健,为何会病重呢?

回去定是要请大夫看看。

【于是经过准备,从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开始,司马迁开始创作《史记》,历时十四年,直到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全书完成。】

【而对于司马迁创作《史记》产生影响的因素,除了他的父亲的教导、他的三次游历,还有他在长安结识的一些人,和他最重要的腐刑经历。】

又一次提到腐刑,朝中众人都有些尴尬。

这样的罪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却并不多见。

本来他们羡慕着司马迁能有这样的成就,可一想着他的成就是用腐刑换来的,众人就心情复杂。

【作为皇帝身边的官员,他自然认识许多人,其中对他影响最深的有两个,一个是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第二个是孔子后人孔安国,从这儿咱们就能猜测,《史记》中肯定是蕴含了丰富的儒家思想的。】

这可没什么问题。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既然陛下推崇儒术,那司马迁信奉儒家,谁也挑不出错来。

只是这幕中女子似乎对儒家学说有些意见,这司马迁怕是要被说了。

众人觉得或许陛下也会因此发怒。

在场中其实许多人都是遍读百家的,他们觉得许多学说中都有可以学习的点,若是幕中女子的话能让陛下重新考虑独尊儒术的事情,当也是好事。

【而他的腐刑经历我们也讲过,源自于李陵降匈奴,李陵本是诈降,但是消息传回长安,所有人都不为李陵说话,这是为什么呢?】

这事情提过很多次了。

陛下的形象其实在很多百姓的心中都不如从前了。

虽然陛下带着大汉走向了一条不错的道路,但是陛下也并不是完美的。

他穷兵黩武,他苛待大臣,他是一个好皇帝,但却也不是一个最好的皇帝。

然而朝堂上,众人眼观鼻,鼻观心,就连眼神都不敢乱瞥,这事情显然不是那么简单的。

先时女子提到时许多人就想说了,如果真是所有人都不为李陵说话,那肯定是李陵有问题。

毕竟总不能整个朝堂的人都看着陛下的反应说话,都不出言劝谏。

难不成整个大汉就他司马迁一个忠臣,这不是说笑吗?

【首先第一个原因在于汉武帝,人一旦成功了,他不可避免地就会自负,自负之后就有点不喜欢听劝告,这一点唐太宗李世民是做得比较好的,再者汉武帝这个人本来就不是一个多慈善的人,他有他的一套思想准则,他最大的理想大概就是让这世上再没有匈奴,甚至就是王者无外,天下统一,但是受到现实因素,以及汉武帝那时候的人们的眼界的影响,并没有能够实现,也很难实现。】

众人眼睁睁地看着陛下因为幕中女子的这话脸沉了下去。

也是,一向骄傲的陛下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否定呢?

这幕中女子,说话实在是太直了。

她倒是好,在幕中说了就说了,陛下不能把她怎么样,遭殃的可是他们这些人啊!

刘彻没有去管自己手底下这群心思精明的大臣。

他只是在想,没有实现的是什么。

是再没有匈奴,还是王者无外?

而现实因素又是什么?

他们的眼界又是如何的?

【但是汉武帝他是有信心的,他觉得自己就是天下第一,认为汉朝就是天下,但是早在他掌权的时候,罗马已经迅速发展,那个时候两边都无暇他顾,所以也没有谁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统一。】

罗马?

他们听到了什么?

是他们不知道的一个全新的地方吗?

快速发展的外邦?

如今除了大秦国,还有比较强大的国家吗?

还是说这个大秦国就是女子说的罗马呢?

【不过这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还是汉武帝的心态,他自负的性格以及他毫不心慈手软的手段让手底下的人懂得了看他的脸色行事,他愤怒了,手底下的人自然就开始抨击李陵。】

哎呀,可不敢这么说呀。

大臣们心中叫屈,他们何时如此了?

陛下又何时如此昏庸了?

在有些小事上,他们确实会顺着陛下的心思来,可是涉及一些大事时他们也是绝不会让陛下犯错的。

而且陛下也不会那般不讲道理。

【可是就有些人他就是轴,想说什么说什么,即便知道皇帝听了会不高兴,这个人就是司马迁,司马迁认为李陵就是诈降,认为李陵有机会还会回来的。】

司马迁老老实实站着,不敢有任何动作。

他确实有这毛病。

老师们都曾经说过他不懂变通。

但是若真是陛下的错,难道他不该说出来吗?

【其实司马迁跟李陵有什么关系吗,他在《报任安书》中提到,他和李陵“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两个人没啥关系,也没一起喝过酒什么的,甚至共同语言都没有,就是普通的同事,但是呢他觉得李陵这个人为人不错,所以这里为李陵说了话。】

众人:“……”

司马迁还真是。

刚刚众人就在想是什么样的关系让他不惜豁出自己的半条命为李陵说话。

结果呢?

还真是一身正气啊!

不过这倒是让朝堂上众人在心里高看了司马迁几分,虽然众人也都觉得他傻。

【司马迁这样敢于直言的性格是很适合写史书的,至少他会写他认为客观的东西,但是这并不代表他认为客观的东西就是正确的东西。】

【刚才我们强调了一句话,需要记在脑子里的,那就是不能“势窘而溢价”,咱们带着这个想法,再来看这件事情。】

什么意思?

众人都是一惊。

幕中女子先时提过那么多次李陵,这后世的文人也一再地在自己的诗文中为李陵说话,但那些都是假的?

难怪啊!

难怪幕中女子要强调什么势窘而溢价,原来是如此啊!

人们对于李陵的态度,就像是对于那陈思王的态度一般,因为他遭受了挫折,所以引起了文人们的怜悯,而后如此便湮灭了真相,是这样吗?

【咱们倒推吧,为什么没有人帮李陵说话呢?难道朝野上下就只有司马迁一个人不怕死吗?如果真是这样,那大汉朝恐怕早就灭亡了吧。汉武帝真的那么昏庸吗?如果真是那样,他的那些功绩只怕很难做到吧。】

【那这么看来,李陵是不是也有点问题呢?】

看吧看吧,许多早就已经想到的大臣有些懊悔自己的想法没有早点说出来。

也是啊。

虽然说他们可以承认司马迁是个正直的人,但不能因为对方写了一本了不起的史书就认为他不会犯错啊。

有时候站错队那可是要命的。

原来竟是陛下被冤枉了啊。

【事实上,从一开始,李陵出发之前,汉武帝本来是想让他带兵跟着李广利做事的,但是李陵他自己不甘屈居人下,所以自请五千步兵以寡敌众。汉武帝是谁啊,有着雄才伟略的千古一帝,一听这话,小子可以啊,勇气可嘉,准了。】

这么说来,这李陵是才能配不上他的勇气?

这小子平时看起来其实还不错啊。

因着他的身份,其实许多人都是认识他的,也知道李广这个孙子骑射自小有其祖父之风。

谁能想到竟是这样的呢?

【从这里来看,李陵太过自信,他这样的性格到了战场上那也是有问题的,但是刘彻也有问题,他说他行,你就让他去,五千人的命不是命吗?不过我想这里的汉武帝除了他自己身上的那种王霸之气所引发的对大汉军队的信任之外,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见证过曾经的霍去病的辉煌,他希望自己手下再出一个霍去病。】

【然而,事实证明,不是谁都是战神,不是谁都可以封狼居胥。】

朝堂众人更沉默了。

谁不想再有一个霍去病呢?

然而正如幕中女子所言,不是谁都能做到漠南无王庭的。

众人惋惜霍去病,倒是少有人把女子前面说五千人性命的事放在心上了。

放在心上的,大多是那些士兵们。

士兵们对幕中女子的印象很好。

因为她从不是只为着王公贵族说话。

他们这些士兵从来都是冲在最前头的,可又有多少人真正地在乎过他们的命啊?

【除却这一点,李陵在行军打仗时也是有问题的,根据《汉书》记载,李陵为了不让随军女子消耗士兵们的精力,让人把她们全都杀了,这些不一定是士兵们的家眷,有可能是俘虏军妓,但这样残暴的手段是咱们今天怎么都无法理解的。】

何止是后世之人无法理解。

许多当世之人也无法理解啊!

若那些女子真是影响了行军打仗,送走,或者是直接扔掉也好啊,为何要全都杀了呢?

行军途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会逼得将士们做一些不得已的决定,但不管从哪方面来看,李陵这行为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就算如司马迁所言人固有一死,也不该是此种死法。

死若鸿毛、若泰山,不应该由他人而决定。

【这就说明了李陵在管理士兵上也有问题,导致他的军中还出现了叛徒,本来匈奴人没想和李陵硬刚,因为他们觉得李陵好像很厉害,但是有个叛徒把李陵的情况全部告诉了对方,导致了李陵的失败。】

【或许正如司马迁所言,李陵是一个忠心正直的人,他满心满眼都为着汉朝,为着国家,他也很勇敢坚毅,但是有时候有些缺点那是致命的。】

司马迁有些惊讶。

他有点不敢相信。

若是他知道这些事情,那他肯定不会为李陵说话的啊。

可是他,至少是那时的他不知道这些事情,那朝臣们也不该知道啊,为何他们和自己做了不同的选择呢?

显然,他自己也并不觉得整个朝堂上就自己一个好官。

【或许正是因为汉武帝明白这些,所以他才那么生气,要责备李陵,而在这个气头上,司马迁跳出来,自然就被汉武帝迁怒了。】

司马迁想到的,刘彻自然也想到了。

他大概明白是为什么了。

并不是他们得知了李陵真正失败的原因,也不是知道了李陵做的那些事。

他或许是因为李广迁怒李陵,再加上知道李陵平日里的所作所为,知道他的脾性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再加上全军覆没本就应该被治罪,而真正让他做出那种错误决定的是最后得知李陵可能真的反叛的消息。

这其中哪怕有一点不同,最后的结果都不会相同。

所以他自己是有错的,至少他轻信了旁人的话,没有收敛怒气就是错。

而司马迁也不全然无辜。

是个不大聪慧的,受的罪也确实重了点。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司马迁所认为的汉武帝的专断横暴也没有太大问题,首先他没有查明真相就定了李陵的罪,迁怒了司马迁,因为后来他反悔了,还派人去接李陵了,只是派去的公孙敖并没有接回李陵,这时候他又生气了,杀了李陵全家,说白了就是气性有点大,有点残忍。】

刘彻这次没有生气。

因为他早已做好了被幕中女子声讨的心理准备,但其实幕中女子所言比他想象中的好多了。

而她所说的缺点,也确实是自己的缺点。

【但是咱们不能因为司马迁遭受了腐刑,李陵被杀了全家就觉得他们没有错误,同情弱者很多时候会蒙蔽真相,说句严重点的话,那就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就连曹植也觉得此话是对的。

即便自己曾是这个弱者。

他无数次站在自己二哥的角度来想从前的自己,自己也是可恨的。

但他觉得弱者可以同情,只是不能被蒙蔽。

【司马迁其实也不是非要遭受腐刑的,但是他想要脱罪,除了遭受腐刑,那就得交巨额的银子,不知道他是没有,还是憋着一口气,最后反正是接受了腐刑。】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

司马迁家境确实算不得殷实,而想要脱罪,所需银两也确实不少。

但是若是他们就是借钱、卖物,那也不会让自己接受什么腐刑。

这司马迁,怎么混成了那个样子?

【这个事情对于司马迁的影响极大,不管他有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正在他的思想中,自己的命运无疑是悲惨的,而汉武帝刘彻这个人无疑是残暴的,这些想法或许就会体现到他的作品之中。】

【他可能已经极力去追求客观,但人啊,都有自己的思想,想要完全的客观又怎么可能呢?】

刘彻看了缩在一旁的年轻人一眼。

他还真是有些期待了,自己在他的书中到底是怎样一个残暴的形象。

最好是别太过分,否则他可能真会残暴给对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