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让百姓们最困惑的一个点。
这些名家的人,大概是吃多了闲的吧?
还什么白马非马?
什么跟什么啊?
【但这个道理有点,也不多,毕竟咱们的汉字那是从象形文字来的,热下面的四个点那就是火的意思。】
【这个名家多少有点唯心主义,有点无聊,不过呢,很多时候不管是思想的进步还是行为的进步常常是由一些无聊的事情而产生的,比如牛顿与苹果的故事,思考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这不无聊吗?这么无聊的命题却衍生出了万有引力那么伟大的概念,所以咱们不能说这个名家一无是处。】
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
这是什么问题?
众人第一次听到这样的问题,觉得十分新奇。
苹果是什么东西,否管是什么东西,想来该是一种果子吧。
果子从树上掉下来,难道不是因为它成熟了吗?
【而且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期,正是这么多的思想的碰撞所以才会有那么辉煌的一个社会发展的时期,然而后来不管是秦始皇焚书还是汉武帝罢黜百家亦或是后来的朱熹“存天理灭人欲”,这些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与行为,他们既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体现,但其实也是思想发展的一个退化。】
被提到的几人沉默了。
对他们的思想深信不疑的人也沉默了。
而后有人悄悄地问出了声。
“这又是发展,又是退化的,那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啊?”
“谁知道呢?”
【司马谈也觉得其实就是要采百家之众长,只不过他是把这些都归结到了道家的头上,他认为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所以要以道家为纲领来做事。】
公元62年,永平五年。
看吧。
班固就说,这不是有问题的吗?
他不正是这意思?
【首先,咱们说了,司马谈在遵从道家的同时,是不否认各家之长的,其次,这是司马谈的观点,司马迁对他的观点是有继承的,但是也没有完全继承。】
【我们只要仔细地读一读《史记》就能看得出来,虽然司马谈可能是偏向于奉行道家,但他绝对不是摒弃儒家的,据说是他让司马迁做孔安国和董仲舒的弟子的,这两位明显的儒学大家啊。】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
司马迁觉得自己本来就觉得应该博采众长。
而且他觉得父亲也不是完全信道家的啊,难道是自己写错了吗?
【而司马迁是偏向于儒家的,不过要注意的是,这里有偏向却不绝对。我们这里的讲解并不深,也不精准,只是提供一个大体的方向而已,具体的大家还要自己下来细读。】
【讲了这个思想渊源,接下来终于轮到司马迁本人了。】
【司马迁先说自己的壮游经历,再提父亲对自己的嘱托,而后写到和好友壶遂的对话。前二者我们已经说过了,这个壶遂呢,是汉武帝时期的术士,他和司马迁一起改颛顼历为太初历,在历法上的成就不小,在这儿呢,是个配角,咱们看看就行。】
啧啧。
众人忍不住称奇,那可是著名汉臣啊,在女子此处竟就只是一个配角而已。
不过想来也是,他与司马迁共事,但是比之司马迁的成就还是差得太多了些。
【在这里,司马迁主要借与壶遂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于《春秋》的看法,从而衍生出除了完成父亲遗愿,他自己为什么要创作《史记》的原因。】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
汉武帝也很好奇,他为何要创作《史记》,连自己都没想到呢。
虽常说什么名垂青史,但却没刻意想着在史书中留下名字。
不过,这司马迁别是因为自己,那肯定就不是什么好话。
【《春秋》在这里指的应该是由孔子编订的春秋时期的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而在那个时候春秋二字就有编年体史书的意思,比如有周之春秋等等。】
【作为儒家经典,《春秋》一直以“微言大义”而著称,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短短的语句蕴含了大大的道理,而由《春秋》演变而来的还有“春秋笔法”的说法,便是寓褒贬于文笔,而这些其实都有被司马迁学习运用,《春秋》不算难读,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
其实有些人并不能理解这样的说法。
尤其是那些史官们。
史书,贵在客观,那是连陛下都不能更改的,怎么能在其中寓褒贬呢?
这实在是有些不合理,可是听幕中女子所言,这在后世好像还是件值得赞颂的事?
【在这里呢,司马迁认为《春秋》是用来论述道义的,拨乱反正,“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做人君,做人父,就必须要读《春秋》,可以看得出来司马迁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很高的,那后世认为的《史记》以道为尊的说法就也是站不住脚的了,《春秋》那可是孔子编订的啊,其中的体现的满满都是儒家思想。】
众人也不赞同《史记》以道为尊。
不过他们倒是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常常受人忽视,那就是不能片面地把局部看成是一个整体。
整个《史记》中不过是说了道优于六家,便认定整本书都是这个思想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即便可能性很大。
还有有些人觉得女子的说法也不是那般正确。
因为班固对于《史记》的批判其实是来自于《汉书·班彪传》,所以若说尊道的是司马谈,那批判尊道的就该是班彪,两个老子的事,小辈就还是别掺和了。
【然后壶遂就问他,孔子那是因为上面没有贤明的君主,下面自己又得不到重用,所以才做《春秋》以表达自己的不平,而现在你在大汉朝当官,又想说什么呢?】
刘彻挑眉。
好的不灵坏的灵,还真跟他有关?
这个壶遂还真是一针见血。
【一听这话,不得了,司马迁连忙“唯唯,否否,不然。”
他想,害怕,怎么会有这么危险的说法?他呢就开始狡辩,啊,不是,是开始解释,“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
贤士得不到任用,那是君主的耻辱,“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皇帝贤明而功德不扬,那是臣子的过错,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写这《史记》主要就是为了颂扬帝王贤明的,我不能犯那错误啊,说得挺好听。】
话虽如此,可人家说得也很有道理嘛。
史书在很多时候不正是起到这个作用吗?
不过那些崇尚《汉书》而否认《史记》的人就不这么想了。
在他们看来《汉书》除却记录历史,确实有颂扬帝王功德的作用,但是《史记》中那般随意,而且司马迁作为汉臣却推秦而抑汉,明显是带着私心的。
时间越长,这样的争议就越大,那是怎么逃都逃不开的。
却没有人能真的说服对方。
【而且他认为他自己写《史记》只是整理历史,并非创作,所以跟《春秋》还是不能比的,反正就不是因为对皇帝不满,不是对自己的遭遇不平。】
【然而,刚说完这个,他接下来话锋一转,说自己这就开始整理资料了,准备按照父亲的意思修史,但是呢,没过几年,就遭受了李陵之祸,在牢里的时候他就思考人生啊,诶,还真叫他思考出点东西。】
司马迁想象了一下自己陷入那样的场景,他还真不好说自己又是什么样的想法。
身入困境,即便他发愤著书,心里真的不会有所怨言吗?
许多朝代的帝王心中都开始打鼓,心中想自己有没有得罪史官。
虽然有些人觉得司马迁的言行并不算过分,但是也有些人是觉得《史记》中有贬汉倾向的。
那种倾向,与《汉书》的倾向就完全不同。
这让许多人为难了。
因为他们既想要一本像《汉书》这样夸赞自己的史书,又想要《史记》这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书。
一时间,两相竟是难以选择。
【他举了许多的例子,“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着离骚……”还有左丘明、孙子、韩非子,诗三百也是大多“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他们都是遭遇了一定的磨难才写出了这些作品的。】
发愤著书,是幕中女子一开始就说过的。
如今瞧着这些个悲情文人,众人只觉司马迁总结得极好。
【“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这些人都是自己的理想得不到实现了,所以追述往事,展望未来。现在他也是个废人了,他要向这些人学习,学习什么呢?发愤著书,这时他才下定决心好好地写《史记》。】
刘彻抿了抿唇。
其实这才是他的目的吧。
他觉得不能从司马迁的自序中来窥探他著书的目的啊,尤其是那些会得罪自己的目的。
司马迁就是再胆大,就是在厌了自己,也不该在书中这样直接表现出来。
但是像这样的目的却是很明显的。
可在那样的情况下,他还能想着思考未来,这可真是刘彻都不得不赞赏的。
司马迁算个人才。
【或许没有这件事情的影响,《史记》就只是一本普普通通的史书,但是经历了这些事情之后,其中带了更多的属于司马迁的情感,这对于一部史书来说不一定是件多好的事情,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史记》那就是我们绝大多数人心中的史书top,无可替代。】
刘彻已经做好准备了。
司马迁同样如此。
他们都想看看这本如今还未出现,却让幕中女子提及最多的史书到底是何种样子。
【要说起来,若是单论史书,或许许多人会觉得《汉书》比《史记》更好,但是《汉书》的地位始终是不如《史记》的,这其中原因有很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史记》是司马迁自己想写的,而《汉书》那是奉命而写的。】
这是什么意思?这疑问是人们下意识的反应。
但是但凡平日里擅创作的人很快就明白了。
自己想写的,倾注更多感情的,那势必就是更适合自己的,创作自然是更容易成功。
再一想这两本史书,那可不就是如此?
【大家想想宫体诗和初唐四杰的诗作的对比大家就明白了,或许宫体诗它有很高的艺术技巧,写得也很恢弘大气,甚至是招上位者喜爱,但是他缺少了最重要的东西,咱们可以称之为自由的灵魂,哈哈,大家能理解吧。】
【在班固那个时候,私修国史那是大罪,班固还因为这个事情入了狱,但是正是因为此次入狱,让他获得了正经地修国史的机会,然而汉明帝让他修史,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让他宣扬“汉德”,在这样的背景下,班固的创作必然会受到很多的限制,比如《汉书》对于刘邦的记载,那就比《史记》要好得多。】
没错,正是限制。
在很多时候,即便是皇帝什么也没说,知道要给皇帝过目的,大家自然都会小心着点,总不好因为笔杆子丢了命。
可是若自己自己写写,如此的考虑就小得多了。
而且像《汉书》这种,或许少不了帝王刻意的“嘱咐”吧。
不过依旧有些人不认同这个说法。
是《汉书》中对于刘邦的记载太好,还是《史记》过于贬低刘邦了呢?
这恐怕只有刘邦站出来才能说得清楚吧。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刘邦觉得这还挺有意思的。
他从来不惧怕别人对自己的眼光。
而且他想既然是史书,能有多离谱,想来也是差不了多少的。
或许这两个人都是有夸张的,一个夸一个贬,中和中和可能也就是真的自己了。
【而且整体来说,《史记》中很多言辞是很犀利的,整体也会比较随意一点,但是《汉书》的语言就更温和,而且排篇布局各个方面都比较严谨。怎么说呢,只能说各有千秋吧,就看你喜欢哪一挂的。】
【咱们今天既然是讲解《史记》,那还是暂时站在《史记》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