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司马迁
【吕不韦下马后,李斯进入人们的视野,李斯这个人的故事也是很传奇的,咱们这儿讲了,后面说到他的列传就少讲一点,首先他的身份,他的老师是荀子,他和韩非子是师兄弟,就这个身份咱们就能高看他几眼。】
李斯额头冒着冷汗。
他并非一个大善人,这些年明里暗里虽是在为着秦国做事,但也做了些不光彩的事,他不确定这些不光彩的事情被说出来自己是不是能够承受得住。
【我们之前说过法家和儒家有很多观点是相冲的,所以荀子这个人就也很神奇就是了,他自己明明是儒家的继承人,但是后来却又成为了法家的鼻祖,教出了影响古代的两大法家人物。】
【许多人对荀子这人可能不如孔孟熟悉,他是紧跟着孔孟的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教育家,我们对他最熟悉的可能就是他的《劝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还有“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就这一篇当中就有很多我们现在依旧受用的大道理。】
话是这么说,但在许多人心里荀子是怎么也比不上孔孟的。
以前没细想,现在众人也开始思考这到底是为什么,难道他的观点不好吗?
【除此之外,他的思想理论中极其重要的观点就是他的“性恶论”,这应该是他的很多思想的基础,这个观点呢就和孟子的“性善论”矛盾了。】
【根据孟子的观点,人一生下来就是善良的,“人之初,性本善。”
就是这么来的,所以他的观点都是很仁善的,对待人就像撸猫,都是顺毛的,但是荀子的观点就不同了,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心存恶念的,所以要“化性起伪”,就是要改变天生的那种恶的本性,要通过后天的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所以他的观点下形成的那些做法就是要约束要严刑厉法。】
这是谁也无法说服谁的观点。
虽然在各个时代大部分的人还是信孟子的性善论,但是也总有那信性恶论的。
他们大多数也无法证明性善论就一定是对的。
现在幕中女子提及这个,难道后世给出此中答案了吗?
【相信了解的朋友应该都明白了,这其实是人的身心发展动因的相关观点,还有一种综合于二者之间的观点,那就是洛克的“白板说”,这个观点认为,人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白板,不管善恶都是后来添上去的。】
什么?
竟还有这种说法吗?
妙啊!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孟子被惊到了,原来还能有这样的说法。
他瞬间觉得自己的观点还能有更多不一样的思考。
【这三种观点似乎都有道理,但是他们所强调的都是外部影响,所以他们都是很重视教育的,进而都忽视了先天遗传的重要性,假如,咱们说假如,一个人生下来先天不足,是个傻子,那不管他是善是恶是白板,都无法改变,所以内外都是要产生作用的。】
是啊,说得好有道理啊。
“可是,万一真生下来是个傻子,那不怎么都救不了了吗?”
众人纷纷点头。
这有没有什么办法呢?
【但是我们说的这个只是基础理论,也就是后面法家的那些观点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荀子的性恶论而确立的。】
【继续说回李斯,说到李斯还得从两个老鼠说起,他是一个典型的环境决定论者,你看这个结论就是来自于他老师的“化性起伪”。意思就是说他认为人的发展是由所处环境决定的,原因就在于他年轻时候做小吏看到的两只老鼠,他看到一只厕所里的老鼠碰到人就疯狂逃窜,而那粮仓中的老鼠看到人都不怎么怕惊扰。】
【不得不说李斯还是很有点东西的,你说咱们看到老鼠会想这么多吗?那多半是不会的吧,或许直到现在,很多人也都不明白,为什么厕所里的老鼠和粮仓里的老鼠的习性不一样。】
虽然确实有很多人有这样的想法,但这对于春秋战国乃至于秦朝的许多人来说都没什么好稀奇的。
他们似乎从懂事起就在进行着许多的思考。
他们会提上束修去见老师,会学到很多的东西,会尽一切的努力去了解自己不熟悉的这世间的一切。
【首先我个人是否定环境决定论的,但是我却不否认环境对于人的影响,从这个老鼠来说,不管是哪里的老鼠它都是怕人的,这就是他的天性决定的,但是他受到了环境的影响,有的怕人,有的更怕人。】
现在大家也这么想了。
因为大家都被那生出来就是傻子的问题给怔住了。
但是女子所说的老鼠的天性是怕人,那人的天性呢?是善呢,还是恶呢?
一下子就又回到原来的问题了。
而一些生活奔波的百姓们却根本没想那么多。
他们只知道自己家中没有可以让老鼠安逸栖息的粮仓,有粮仓的则想的是绝不能让里面进老鼠。
而其它地方的老鼠,当然也还是看了就打,不打等着它偷粮食吗?
【会出现在厕所,说明老鼠并没有什么吃的,也就是他没有粮仓这样的环境,而它所处的这个地方要不就是主人家也很穷,根本没有粮仓,那看到了老鼠自然是人人喊打的,要不就是他们是被人赶到厕所这个地方的,其他有粮食的地方根本没有他们的栖息之地,所以他们怕人。】
【而在粮仓中的老鼠更适应那样的环境,粮仓很好藏匿,如果没有猫,没有好好的防护,老鼠是很难防的,有一只那必然有一窝,甚至更多,所以在老鼠适应了那样的环境之后,它自然而然慢慢就不怕人了。】
可是那个李斯思考这些做什么呢?众人都在想。
知道了环境很重要那又怎么样?
他要自己创造一个环境吗?还是如女子所说的,他要去融入一个环境?
听到这儿,嬴政就明白了。
秦国就是李斯选择的粮仓。
还算是有点眼光。
【李斯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就看到了环境的重要性,所以他决定找一个大平台,恰好这时候吕不韦广招门客,他就去了,成为了吕不韦手底下的人。】
【而李斯的出场,还不得不提的另外一个人物,郑国,郑国是一个名字,他是韩国的水利专家,那个时候韩国怕秦国富强起来,就想到了一个疲秦政策,就是专门派人去游说秦国搞水利,emm……】
女子欲言又止,又摆出一副很疑惑的表情,这是怎么了吗?
难道这方法有什么问题?
很多人都在想这韩国还真是阴险,竟然使出这样的办法,这是看出来了秦国的赋税徭役重,所以才有此计策吧。
嬴政也是这么想的。
其他人早就看出来了,就他自己还没能真正地意识到这个问题。
自己原来也并没有这么强啊。
【这里我有几个很现代思想的疑问,就是以我现在的思想没办法理解的事情,首先韩国人是不是脑子有点问题,在我看来他们的行为颇有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意思,他们疲秦,是为了让秦把人力物力消耗在修水利这个事情上,不让他们打仗,这出发点是对的,但是把人才送给秦国,又让秦国利用郑国渠使关中变成天下粮仓,这个操作真的绝,我代表秦国上下谢谢您勒。】
嬴政轻轻笑了一声。
此女还真是风趣。
在郑国渠这事情上,他还真是没有吃亏。
然而其他诸侯国的人却都在骂骂咧咧。
齐楚燕赵魏:这韩国人脑子真是有病,这秦国要砍人,他还给递刀。
这下好了吧,把自己都给搭进去了。
韩:他们也没想到郑国就那么老实啊,怎么就好好地给他修好了呢?有点纰漏也好啊!
【这就感觉是韩国人对秦国说:“老秦啊,打仗怪劳民伤财的,你们那点粮食打打就没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粮怎么行呢?这个郑国能帮你完美解决这个事儿,到时候放心大胆地打。”
】
闻言,其余诸国更气了。
【秦国可能是耗费了一点人力物力吧,但这是件好事啊,这不比修阿房宫修那些个宫殿更有现实意义吗?】
【我还有一个不明白的点就是秦始皇明明知道了这是韩国人的疲秦手段,那就说明了他知道干这些事劳民伤财的事,那他后面为什么还要毫无节制地大兴土木呢?我从不认为嬴政傻,也不认为嬴政后期就真的那么胡涂,我觉得这其中可能有什么信息差,也就是说秦始皇自己知道的东西或者是传下去的命令和外面实施的不同,即便是后来他几次巡游也可能只是看到了社会的一面,当然了,这都是我乱猜的,千万别考究啊!】
后代的儒家学子们还是觉得幕中女子把秦始皇想得太好了些。
即便他有那么多的成就,但他也不是圣人,怎么就不能偶尔胡涂呢?
他就是爱慕虚荣大兴土木,他就是功成名就视百姓如蝼蚁了,这就完全不可能吗?
这些儒家学子们历来接受到的东西就是嬴政是一个残暴的君主。
实在难以接受这种说法的改变。
【因为发现了韩国的真正目的,嬴政就很生气,于是在朝臣们的强烈建议下,他下令驱逐这些客卿。这些臣子不是简单的臣子,他们大多是秦国的旧贵族,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吕不韦当时广招天下贤士其实破坏的是这些人的利益,本来蛋糕就只有这么大,分的人多了那大家分的自然就少了,所以这些人根本不想要什么客卿,相比之下这些客卿中有他国间谍的事情倒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历来朝堂上的风云大多都来自于利益之争。
现在也无法幸免。
但是有些人总是能在前进的过程中找到机遇成为那少数的掌握财富与权力的人。
王安石现在慢慢地也看明白了。
这些人应该存在,但是他们却不能去压榨百姓。
若是富人与穷人能和谐地相处,穷人想办法变成富人,富人努力不被穷人超越,这就已经很好了。
这些都是他听了幕中女子先富带动后富的说法想出来的。
只是要怎么做还得多加思索。
【但这时候嬴政确实也是生气的,所以他同意了这些人的要求,就在这个时候,李斯站了出来,保住了这些客卿们的工作,他写下著名的《谏逐客书》让嬴政收回成命。】
【鲁迅曾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但我觉得只是因为那个时候的很多作品没有流传下来而已。《谏逐客书》是少有的留在咱们的课本上的秦朝作品,从《谏逐客书》来看,秦朝的这些人其实文化水平还是很不错的,我觉得像嬴政这样的人,如果他好好地搞文化,说不定秦朝也能留下不少让我们背生背死的作品。】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哼。”
嬴政鼻子里哼出这么一声。
那是当然,他那是没去做,做了定然也不会比其他人差。
既然焚书这条路走不通,那就发展文化,大力地办,他要让那些人再找不到什么错处来指责自己!
【《谏逐客书》其实主要就是通过一些例子告诉了秦始皇,这世界上好东西很多,但不可能都是秦国生产的,那些金银珠宝不是秦国而产却同样好用,就像人才一样,这个道理真的讲得很好啊,嬴政也不是个不讲道理的人,当即就采纳了他的意见,这些客卿才得以留在秦国。】
【秦国旧贵族们只能骂骂咧咧:艹……】
说到这个嬴政毫不在意。
他可不是那些怕旧贵族的人,在他这里只有有用和无用,只要有用就都可以留下来,谁阻止都不好使。
想要军功,想要爵位自己去挣!
如此方能让秦国更加强大。
在这方面他说的话还算得了数。
【在把李斯留下,又解决了吕不韦之后,嬴政就开始了自己的统一之路,本来是打算先打赵国的,毕竟算是有仇嘛,但是呢,因为赵国有一个很厉害的大将,叫李牧,打了几次,并不是那么顺利,于是秦国就把矛头对准了弱一点的韩国,这次很顺利地就给打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