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众:“实在是太欺负人了!”
这世上再没有如此讽刺之事了。
他们把郑国送到秦国为秦国增加了粮食收入,然后他们韩国第一个被秦国给灭了。
【在公元前230年,始皇帝十七年,韩国灭亡。然而《史记》记载,在此之前的几年,几乎时常提到大旱、地震、大灾这样的话,而且也就是在韩国灭亡的这一年又地震了,而且大饥荒,华阳太后也在这一年去世。】
【这些事情,很容易变成其他国家攻击秦国的工具,“你看你这挑起战争的行为是不对的,是天怒人怨的!”
事实上是这样吗?显然不是,因为那个时候虽然秦国最爱打,但是其他国家也不都是安分守己的,互相之间摩擦太多,或许很多人看到这样的意象会想,“看吧,连老天都在为我们哭泣。”
】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许多齐楚燕赵韩魏的人们都无比惆怅。
他们当时确实没想到借此攻击秦国,就算想到了他们也没有那个时间布局,因为秦国来势实在太凶猛了。
【但是呢,还有一个比较奇怪的点,那就是大家翻《史记》可以看到,这些天灾大多出现在统一之前,统一之后就没有了,我对于《史记》的态度很纠结哈,如果我自己有矛盾的地方,那一定是我在纠结。】
【因为我一方面觉得大家一直以来推崇的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是真实存在于《史记》的,但是另一方面我又觉得这里面司马迁是存在了一定的艺术处理的,他就是为了表现一开始的世界的混乱,而统一之后的天下太平,然后到了后期又不太平,这些都在气候上被体现出来。】
其实很多朝代的人都是这么理解的。
司马迁毕竟也是人,他自然有其自己的想法。
而且司马迁关于气候的记载不一定说的是假话,就好像幕中女子所言,那段时间气候就是有些异常。
但是司马迁很有可能并没有全部省略下来,而是省略了一些,让那一段时间显得太平。
这么一来,他也确实没有违背实录精神。
【假如是他自己创造这些古代的所谓异象,那就有一个原因可能他是认为秦始皇在逆天而行,但我认为司马迁没有必要这么做,首先天下大势,统一本就是那时候的趋势,而且也统一了,再者,秦朝已经灭亡,天下在他们汉朝人的手里。】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军上下都士气大涨。
说得没错,统一就是天下大势,现如今亦是如此。
他们要统一,眼看着马上就能够实现了,他们只要再坚持一段时间就可以了。
但是二公子先时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们注意千万小心敌人的背水一战,故而谁也没有就此掉以轻心。
【而且当时我们说了那个时候天气异常可能是正常的,可能是什么小冰期、什么厄尔尼诺现象,都有可能的,但是关于秦始皇统一的这个事情多少还是有点玄学在,咱们接着往下看的话,前面一直是各种灾难,但是等到秦始皇真正统一之后,这样的怪天气就没有了,这不是很奇怪吗?】
小冰期?
厄尔尼诺?
统一后就没了?
这怎么可能呢?
秦朝以前的人都不太敢相信这样的事情,哪怕是秦国人。
可是有好一部分人又在心中窃喜,如果那是真的的话,就真的说明他们秦国统一是上天都支持的吧。
虽然幕中女子说过,天气是由什么天体运动什么宇宙而产生的,但是那天体总是神人控制的了吧。
就是支持他们秦国的人啊。
【这是天命所归?还是巧合?又或真的是司马迁的有意的创作?谁也说不好。】
【他作为一个汉朝的人,没有必要去改变前朝的历史,尤其是这历史对于汉朝没有什么影响的情况下。】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刘彻也是这样想的。
他不认为司马迁会去刻意地夸赞秦朝,哪怕他恨着大汉。
但是以司马迁那样的人,他不相信对方对大汉就没有一丝感情。
不过若只是为了说明他的观点,而省略个一星半点,这或许也不是不可能?
【或许就真的只是秦始皇运气好,统一全国后,气候异常就结束了,开始正常起来,这种可能性也是蛮大的,其实秦始皇这个人一生都是充满了运气的,不管是他爸碰上了吕不韦,还是他爸和他妈对上了眼,亦或是后来发生的那一系列的事情,在大事上很多好运。】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承认幕中女子说得有道理。
他确实也是有运气的,自己的出生就是最大的运气。
他应该感谢自己的父皇和母后,不是他们,自己走不到今天。
这也是他在遭遇那事情之后难以原谅她的原因。
可是难道有了运气就够了吗?
从古至今,再到后世,有多少的帝王,但是又有多少个帝王做到了自己这样的?
【但是总归来说不管是谁都不可能凭借运气顺利一生,天知道他在这些好运的背后都做了些什么努力,换一个人还真不一定能做到。】
【在灭韩国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故事,在《秦始皇本纪》里并没有记载,但是却留在了《韩非列传》中,那就是李斯陷害韩非的故事。】
李斯陷害韩非?
众人都用一种意味深长的眼神看向李斯。
对于李斯这个人,谁都不敢说他是好人。
但是居然陷害韩非吗?
陛下那样看好韩非,他这怕是摊上大事了。
【这个世界上能让秦始皇佩服的人恐怕不多,但是韩非子肯定算是一个,尤其是他们两人之间的思想很契合,在看了韩非子的书后,秦始皇就像找到了自己的知己,他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
其实后世很多人都很看好韩非,也很看好秦始皇,尤其是那些皇帝、大将。
只是法家终究不是正统,所以他们也不会去宣扬。
看到秦始皇说这样的话,他们也只是触动,甚至在心中与秦始皇发出了同样的感叹。
【然而这秦始皇对于韩非的欣赏却是害了韩非子,大概是李斯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他知道韩非的能力,所以陷害韩非,说韩非不可能真的降秦,秦始皇心痛,派人审他,谁知道直接被李斯给杀了,据《老子韩非列传》记载,“韩非欲自陈,不得见。”
而秦始皇后来后悔已晚,“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
秦始皇冷冷地瞥了李斯一眼,那眼神吓得其他人都打了个哆嗦。
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啊!
李斯终究是顶不住压力,扑通跪到在地,“陛下冤枉啊!”
然而这时候哪还有人相信他,幕中女子说的事情都太准了,哪怕有时候他们在心中指责幕中女子,却也不得不承认,很多事实幕中女子也都是没有胡说的。
但是嬴政却没有说话。
众人都猜到了,想必李斯也猜到了,所以这般跪下喊冤。
陛下不会轻易地处置他。
这些年,哪怕李斯是个恶人,可他这些年为秦国立下的功劳又有多少人能赶得上?
【假如这件事情是真的,从这个事情我们可以看得出来,秦始皇纵使权势滔天,运筹帷幄,很有头脑,但是对于欺上瞒下的事情他也没办法完全幸免,从古至今,冤假错案很多时候都是来自于帝王轻信他人之言,这种情况没有办法完全避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抵制一下的,那就是辛苦皇帝们自己见一见嫌疑人了。】
假如是什么意思?
意思这事情还有可能是假的吗?
众人看向李斯,难道他不是作伪?
其余朝代的人自然不似秦朝的人在思考李斯之事,他们想到了自己曾经经历过或是听说过的冤假错案。
会不会……那些案子会不会都要重审呢?
是不是要变天了?
【灭了韩国之后,大秦帝国的“魔爪”才终于又伸向了赵国,不过一年时间就拿下了邯郸,亲自去坑杀了当年欺负自己的人,虽然赵国的公子嘉逃走,赵国不算完全灭亡,但是也是基本解决了,不足为惧了。】
想起这事情,嬴政还是觉得很解气。
当年欺辱他,就早该想到要有这么一天。
【我们之前说过,赵国有一员猛将叫李牧,李牧可能并没有办法完全抵挡秦军的袭击,但是他却是赵国最后的防线,只要他在,秦国不可能那么快就拿下赵国。】
【秦国的大将王翦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派人去禀告嬴政,直接打不行,得来点计谋快速拿下,什么计谋呢,反间计。秦国派人去邯郸买通了赵王宠臣郭开,这个郭开是谁呢?还记得我们曾经讲过的廉颇老矣的故事中那个被人买通的使者吗,买通使者的人正是这个郭开。】
又是宠臣。
看来帝王宠信一个臣子并不是什么好事。
多少帝王都是因为听信宠臣的言语而导致一些无法挽回的事情发生啊!
这才几句话的功夫,就死了两位名人了!
【郭开像是别国派到赵国的奸细,真的是唯利是图,收了好处他就开始散播谣言说李牧想造反,赵王听了也不好好查也不想想李牧这些年的功绩,直接派人取代李牧,结果李牧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赵王就派人暗中捕获李牧,把李牧杀了。】
【君王多疑,其实我们都能够理解,毕竟手握那么大的权利,但是这样对待一个大功臣实在是很过分,就算他怀疑,把人抓起来先多审查一下我们都能够接受。】
“这秦国也太奸诈了吧?”
有些普通人并不懂这其中的弯弯绕绕,但是却开始可怜李牧了。
然而还有人记着不能因为势窘而溢价,忙道:“这有什么,兵不厌诈,没听过吗?”
是了,战场上还管什么诈不诈的,谁还不用个计谋了?
【不过呢,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说明赵国帝王不行,国内政治也不行,又碰上个强劲的敌人,也该亡了。】
【反间计,是秦国常用的手段,在敌国内部用,在敌国联盟用,屡试不爽,其他国家有用计谋对付秦国吗,当然也有,这个时候就是考验谁的计谋更高,谁的武力值更强,事实证明,要想成功还是得实力强大。】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众诸侯国们竟在心中开始思考自己的国家是因为什么而亡的了。
总不该是赵国这情况。
听到最后才明白,是了,还是不够强啊!
【赵国算是差不多完了,剩了个已经翻不起大浪的公子嘉,他在逃走后还搞了点事情,那就是联合燕国,这可就直接把燕国推向了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