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1 / 2)

🎁美女直播

第205章

司马迁

【大家都很熟悉一个历史故事,那就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嬴驷找这个荆轲找了这么久, 原来不是刺杀他的。

如今秦国计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看来用不着自己这个后辈,他就能统一六国了。

这么厉害的后辈就留着让秦国发展壮大吧,如此一来秦便不会二世而亡了。

不过现在很重要的是,秦国得多加一条国训,重视教育。

【《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在《史记》和刘向编订的《战国策·燕策》中都是有记载的,而且内容大差不差的,只不过《史记》中更加细致一点, 最主要的是有司马迁的评价。】

【从内容上来看,两者肯定是有借用的,我个人认为还是司马迁原创,虽然说《战国策》中的文章创作年代更早,但是不代表后世不可以修改增删,而且刘向编订的《战国策》那就是比 《史记》更晚的。】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评价?

嬴政想知道这其中的评价是什么。

自己被刺杀也这么多次了,若是这评价中能让那些人看到自己的神勇不再敢前来就好了。

公元62年,永平五年。

班固还是有些不认可司马迁。

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对于这些游侠、刺客的赞赏,这不是助长后来的人做那等子不法之事吗?

听幕中女子说,因为他这些对刺客游侠的看法让后世都对刺客游侠有所崇敬,这可真是影响太深了。

【另外这篇文章在《史记》中是出自司马迁的《刺客列传》 ,而《刺客列传》中讲了五个人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前后的连贯性也是比较大的。】

【具体来说讲的就是当初赵国的公子嘉从邯郸逃走后就和燕国搞到了一起,但是燕国的太子丹担心秦国攻打燕国,想着先下手为强,于是让荆轲刺秦,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本来这个燕太子丹就跟秦始皇有点矛盾,当初在赵国的时候,那时候太子丹曾是赵国的质子,和秦始皇关系不错,谁能想到秦国回国了,掌握权力了,太子丹还是质子,而且成了嬴政的质子,史书上说的是秦始皇对太子丹不善,太子丹就很生气,逃回了燕国。】

这样啊,许多人恍然大悟。

那燕太子丹肯定心里不好受啊,从小一起的伙伴,多年以后一个已经快要称霸天下,而另一个却还是那般模样,这换谁谁能忍受得了呢?

只怕就算没有公子嘉的事情,太子丹也会想要刺杀嬴政的吧。

【结果当然是失败了,但是这个事情却让咱们的秦始皇宝贝十分生气,所以干脆举兵攻打燕国,虽然没有第一时间灭了燕国,但是却直接杀了燕太子丹。】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说到底,他和燕太子丹还是不是同一类人,嬴政想。

还是先时幕中女子说的那样,他是幸运的,没有碰到像燕王喜那样的父亲。

太子丹刺杀之后,燕国都还被灭,太子丹的人头就被自己亲身父亲给送了过来。

他们终究是不同的。

但嬴政觉得,哪怕自己的父亲是燕王喜那样的人,自己也不会像太子丹那般不知反抗。

【然后秦国就跟疯了一样,第二年拿下魏国,第四年拿下楚国,第五年拿下燕国,还有赵国的那个公子嘉。】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所有人都傻了,这不会是真的吧?

这都是真的?

秦国真的有那么强吗?就连楚国也是这么轻松地就败了?

齐国呢?大家都败了,怎么没有他?

该不会这其中还有他的帮忙吧?

田辟强也在想呢,怎么各个诸侯国都没了,独独还差他们齐国呢?

难道是还有什么转机吗?

【这个时候还差谁呢?没错,还差一个齐国,但是秦始皇没急,据《史记》记载,二十五年五月,天下大酺。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举行宴饮,庆祝天下统一。】

【齐国:“???你是不是忘了什么?”

【然而,秦始皇当真是忘了吗?那肯定不可能啊,他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历史上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猜测。】

最懵的就是齐国人。

他想难道是他们跟秦国后来的关系处得还好?所以到了那时候就被秦始皇放过了?

可是他既然是要统一天下怎么会放了齐国,而且幕中女子一再说的都是统一六国。

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后面是要来个大的?

【首先,在这儿,咱们看着秦国跟拔萝卜似的一年一个,但是兼并他国这事情真的有那么简单吗?就看秦始皇被刺杀那么多次,就知道其中凶险了,而且这些还不是秦始皇亲自去的,他得靠着手底下的将士们,经过几年的劳累,休息一下无可厚非,主要只剩下齐国根本就不足为惧了。】

不足为惧?

这话像一根利箭一样刺在了田辟强的心里。

他齐国如此强大,竟如此看清他们。

但是,他还是没能缓过神来,秦国怎么就那么强大呢?

听到秦国要统一天下,他是心慌没错,也一直在找应对之策,他想的是说不定有一天自己能够抵抗秦国的动作,甚至让齐国成为统一天下的那个。

但是现在看来那是不可能的啊!

拔萝卜似的?

恐怖如斯。

【我觉得还有一个可能,那就是秦国和齐国一直算比较好的,说不定秦始皇是想让齐国主动一点,别再打了,但是这只是我的胡乱猜测哈,ooc不要怪我。】

主动一点?

主动打秦国,还是主动投诚?

田辟强满眼赤红,那怎么可能呢?

他就是再窝囊,也不可能把齐国拱手让人啊!

【最后齐国在这里只留下两句话,第一句:“齐王建与其相后胜发兵守其西界,不通秦。”

齐国把火力集结在西边准备抵御秦国,但是这时候齐国左邻右舍都是秦国的了啊,挡得到哪儿去呢?于是“秦使将军王贲从燕南攻齐,得齐王建。”

曾经的春秋霸主,就这样落幕了。】

田辟强想,他们就是着了秦国的道了。

明明解决的事情很简单,只要六国合纵秦国就没有办法,可是六国却总是分分合合,秦国那群阴险的总是对着他们使用反间计。

偏偏他们还总是上钩。

不行,六国还是要联合起来,他要传信告诉众诸侯国,他们一定要联合起来。

【作为茍到最后的齐国其实也不容易,主要还是碰上了秦始皇。】

【如此,秦便统一了天下,但是秦朝的历史才刚刚开始,哪怕它十分的短暂。】

这话叫秦国人真是又高兴又心酸。

他们都很自豪,因为有了这么个厉害的君主出现。

但是同时他们又觉得嬴政怎么那么不争气呢?

好好的天下拿到他的手里也能被他给丢了。

【刚称帝的时候,大家就商量着怎么整个高大上的称号,于是就有人建议结合以前的那些称呼,要称他为泰皇,他觉得不够,自己是得要个史无前例的称号,也就是咱们现在知道的“皇帝”,而后嬴政说古代的这些谥号,不过就是“子议父”,“臣议君”,实在没有意思,所以“除谥法”,众人有的咱偏不要。】

听闻此话,后世许多帝王都点了点头。

但是而后又在心中反对了这个说法。

因为虽然谥号是儿子给起的,但古往今来也没有乱起谥号的,只要在世时没有做太过分的事情也不会是太难听的谥号。

那后世之人对自己的赞颂,肯定比自己夸自己来得好听啊。

【于是嬴政自称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从这儿咱们看得出来,秦始皇对秦国的未来还是抱着很积极的态度的,至于万世,讽刺的是,后来二世便亡了。】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这话是真的。

嬴政从来就没有想过秦国会如此短暂,甚至可以说他一直认为秦国可以千秋万代。

至于为什么,那还用说吗?自己创造的那可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繁盛的朝代。

可是事实却给了自己迎头一击,如今他竟也不敢奢求千秋万代了。

但至少不能比那些后世的王朝更差吧,至少要超过那什么汉朝唐宋吧。

【此后嬴政就开始了他的一系列大国治理,在这其中有很多伟大的创举,比如说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制,并设“三十六郡”,一听这个名字,咱们就能感觉得到,这其实对咱们现代的行政区域划分都是有着极大的影响的。】

对于这个制度,后世的很多人都是不得不服的。

原来一直到女子那时都还在用吗?

看来还真是个好办法。

然而在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的诸侯国们却有些无奈,这郡县制只听着说,那到底是什么呢?

就不能让他们也学学?

【而秦始皇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因很简单,分封就是把权力交给某个人,然后给这个人封地,让他到地方上去管理自己的一个诸侯小国,小国受爱国的约束给大国进贡,在大国有难时提供帮助,但是呢,这个小国它有着跟大国一样的行政管理班子,这不就是现成的谋反条件吗?】

众诸侯国的人陷入沉默。

虽然幕中女子说的是他们,但也确实说得对。

他们可以随时谋朝篡位,成立新的国家,不过这事情也不是那么简单的,若真是那么简单,周王室就延续不了那么久了。

一旦有了反义,其他诸侯国便会群起而攻之啊!

【咱们想想后世,藩镇割据严重的唐朝,唐朝为什么藩镇割据严重,就是因为节度使制度,节度使的权力太大,所以许多人想要拥兵自重,自立为王,而他们可是没有那么方便,他们为王了还要去重新设立一套规则,诸侯就不用啦,直接就开干。】

唐。

可是有什么用呢?

还不是因为这个灭亡了。

看来这什么分封制,什么节度使,一个都不能要。

还是得让天子一起管束着。

【而看起来与分封制并没有太大区别的郡县制,差别就很大了,为什么说看起来区别不大,因为都是上面管着下边,下边给上边支持,但是郡县制的郡守们那是皇帝亲自封的,跟封的诸侯不同的是,他可以随时撤换,今天你是郡守,明天就换成他,当然了,为了稳定也不会经常换,像宋朝时期的军队就是因为军队的将士轮换太勤导致的不稳定。】

【从整体上来说,郡县制肯定是会比分封制更有利于国家稳定的,但是郡县制也不是完全没有弊端。】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随时撤换,谈何容易呢?

法子倒是个不错的法子,只是也太难实现了吧。

嬴驷也皱紧了眉头,思考了一下这办法实现的可能性。

思考出来的结果是根本不可能。

这多少年来都是分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