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2 / 2)

🎁美女直播

最麻烦的是,这都已经分出去了,还怎么收回来呢?

大家都是一代传一代,若是收回来,那岂不是逼下面的人反?

越是这么想着,众人就越觉得嬴政实在太厉害。

他硬生生地改变了一个制度,就不怕人反他,是了,他那么时候还怕什么反。

但是他一个人始终是做不了那么多的事情,那他是靠什么呢?

不是靠着手底下的人吗?

可他却取消了分封,难道他就不怕功臣寒了心。

是不是说,有可能秦国的灭亡与这制度也有关系呢?

【首先,以前权力都在诸侯的手中,他看自己的诸侯国,那都是亲儿子,并且自己死后还可以传给自己的儿子,也就是这是伴随着世袭制而存在的一种制度,所以肯定会更加注重诸侯国的发展与稳定,从而使整个国家都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之态,如果这些人不谋反的话。】

【而郡县制就成了帮别人管地方,所以这个时候许多官员就开始混日子,表面看得过去就行了,管他那么多呢,反正又不是自己的,这个时候就需要严格的考核制度和监察制度。】

考核和监察制度?

即便知道这郡县制很难实现,但是各诸侯国的人还是想要知道怎么才能更好地实施这制度。

就算他们不能实现,但是他们可以教给他们的后代呀。

【到了汉朝初期,刘邦并没有沿用秦始皇的郡县制,他又把分封制给拉了回来,提出“郡国并行制”,他当然也不想这么做,这也为后来的削藩之事埋下了不小的祸端,但是他却又不得不这么做,不这么没办法拉拢人心,不这么做,没办法维护当时的统治。】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刘邦眼神黯了黯。

谁说不是呢?

他也不想分封,谁想把权力分出去呢?

可是不给好处,谁愿意替他卖命?

【所以,秦始皇真的是一个很有魄力的,想干敢干的人,放到几千年的时光长河之中,那是无数人都难以望其项背的。】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听着这样的话,谋反火苗拳拳燃烧着的其余诸侯国人:“……”

他们怎么觉得那么不带劲呢?

还有必要谋反吗?

似乎……似乎他们真的比不上那个人啊。

【另外就是官制,秦朝的官制是三公九卿制,这个制度是夏朝时候就开始有了,一直差不多持续到隋朝三省六部制的出现,其实这种变化是国家行政制度优化的一个产物,三公九卿看起来就是会相对粗糙一点,而三公九卿历来也不是那么确定的,就是时常会有改变,一般用得比较多的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工还是不错的,一个管行政,一个管军事,一个管监察。】

【这样的制度一直到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才差不多完全废除,可见其重要地位和实用程度。】

废除?

众人不懂,这么好的一个制度,那明朝为什么要废除呢?

如今的人不懂,只有明朝之后的人才明白。

皇帝自然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权力,掌握更多的权力。

【除了这些,秦始皇还做了很多事情,我们都很熟悉的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还有修建长城、驰道和直道,实施“迁虏”,这些都是为了维护统治,然而这些在促进秦朝发展的同时也 产生了很多的问题。】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一系列的政策就这样被摆了出来。

秦国众人都眼睛发亮的看着。

这其中大部分都让他们受益匪浅。

秦国是真的强大起来了。

【首先,文字的统一是秦始皇的一个创举,你想想,若是文字没有统一,你在国内旅游还得找翻译,那可真是很不方便的,在秦朝时期由李斯等人改良推行的文字叫做“小篆”,在此之前呢,文字经历过甲骨文、金文,一起被称之为大篆。】

说到这个倒是苦了不少的人,都一把年纪了,为了更好地与人沟通,还要重新学习一门文字。

不过好在秦国发布的小篆与他们原本的文字差别也不算太大,连蒙带猜也看得明白。

尤其是秦国人,因为这个小篆与他们从前的文字差别极小,几乎可以忽略,在这个时候他们更加地庆幸自己是一个秦国人了。

【从名称来看,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骨头上面的文字,这时候文字刚刚发明,大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文字,只是为了传达想要表达的意思,就跟咱们现在玩“你画我猜”一样,抛开文字让人们最快地了解你想表达的内容,很多人都是选择画这个东西原本的样子,而文字一开始就是从这些画的很像的东西演变而来的,故而咱们的汉字又称之为象形文字。】

【而放眼全球,文字就是分为两种,一种咱们这样的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一种就是西方的拼音文字,那为什么同样都是人,就完全变成了两种不同的文字呢?】

对于甲骨文,这个年代的人自然是更加清楚的。

但是拼音文字是什么?

对于西方他们已经隐隐有了猜测,就是幕中女子一再提及的那名字有些怪异的地方吧。

什么罗马之类的。

【根据我个人的理解,西方一开始的文字其实应该也是象形文字,也就是说在文字产生之初,人的本能导致我们会去以复制的方式传递内容,毕竟人类的本质就是复读机和复印机(bushi),后来,西方的象形文字却没有延续下来,就又有了他们的拼音文字。】

复读机?

复印机?

那是什么东西,听女子之意该是能够将文字记录下来的东西。

可是这与人类的本质有什么联系呢?

【文明的延续是文字流传的很大的一个原因,而秦始皇统一文字又是文明延续的很大一个助力,四大文明古国,就中国一直延续至今,除却祖先们的强大,不容侵犯,文字也功不可没,更别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古代文化的推崇,除了秦始皇他焚书想要进行思想统治那一次,其余各个朝代都是学习前朝的经验文化,很少有完全否定前朝的东西的,就连像北魏、元朝、清朝这种少数民族统治的时期,他们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有汉化的,虽然元朝的汉化并不彻底哈。】

这几句话中涉及到的东西太多。

听得各个朝代的人都有些懵。

唐宋时期的人们自然是知道北魏的,所以他们明白少数民族统治的真正含义,那不就是胡人统治天下吗?

不过也只是乍一听让人觉得害怕,毕竟北魏的统治也不是那么恐怖。

只是不那么恐怖,也还是不如汉人统治的好。

因为不管怎么说,胡人总是会排斥汉人,想来后世那两个朝代也不例外吧。

【但是元朝时期其实也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年代,元朝是北方蒙古族统治的天下,他们看不起汉人,有民族压迫政策,然而忽必烈这个开国皇帝却是个还不错的皇帝,他推行了一些汉化政策,推崇儒家学说,但是他没有像其他朝代一样独尊儒术,也没有像其他的一些元朝皇帝一样排斥汉文化,所以那个时期的文化更多的是“三教九流,莫不崇奉”,所以就整个元朝整体来说还是兼收并蓄的,其实对文化发展是有帮助的,只不过是没有让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顺畅地发展下去,但是那些融合了各种文化的中华文化那也是属于中华文化的,就像是具有代表性的元曲。】

看吧。

看不起汉人。

若是让胡人得了天下就是这样一个后果,所以他们决不能再落得这般下场。

公元1081年,淳熙八年。

众将士们最近都杀红了眼。

他们越发地肯定自己的信念。

他们不仅是要收复失地,他们还要为后世绝了这后患。

所以这金人他们是一定要赶走的。

等等……

元朝?

是他们后面的朝代?

怎么是蒙古人呢?

【在我看来,元代的杂剧和散曲就是宋代话本和宋词融合了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的内容形式咱们看着都是很熟悉的,只是那种风格比之宋代好像粗犷了些,我觉得这就是因为游牧民族的一些文化的影响吧。】

【像这些元曲的创作素材来自于什么地方呢?你看四大悲剧《窦娥冤》取材自《烈女传》,《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说的是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汉宫秋》写的是汉文帝和王昭君等人的故事,《赵氏孤儿》则是春秋时期的故事,这些全部都是文化的延续。】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文化的延续,所以汉字顺利地流传下来。】

听到这里,许多唐宋时期的文人开始想象这元曲是什么样子的。

他们对文化有着极高的敏锐度,这大概是因为他们生在文化繁盛的年代。

若说受到游牧民族的影响,游牧民族有什么优秀的文化吗?

【而汉字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工具的变革,甲骨文是创作在兽骨龟甲之上,而金文并不是指金国的文字,我小时候一度以为就是金国的文字,见笑了,它呢其实是铜器铭文的另一个称呼,也就是刻在青铜器等器物上的文字,后来篆书开始刻在竹简木简石碑之上,也是喜得好古代人喜欢刻石碑,要不然咱们现在可能都看不到那么多优秀的书法作品。】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其实方才众人就在想,之前女子说秦朝没有什么文化传下去,就只有李斯。

那那些石碑呢?

陛下一路巡游花了大功夫刻下的那些石碑不会都被后人给毁了吧?

【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时候的文字一直在简化,而且到篆书时文字比较圆润,这是为了好刻,后来变成隶书又是怎么来的呢?】

【隶书据说是秦朝的监狱产物,秦朝,这个脑门上都刻着法字的朝代,全国上下都体现着严刑峻法的特征,那那个时候的罪犯就很多,动不动就被连坐了,这么一来狱卒们工作就繁忙了,写的字自然而然地就慢慢变了。】

朝堂上众人都觉得有点脸热。

甚至都想摸摸自己的脑门。

这女子说话,真是不客气。

不过现在他们也已经做出来那叫纸的东西了,虽然也不怎么好用,做不到像幕中女子手中拿的那样精细,但到底是轻便许多了。

如此他们的文字是不是就要变了呢?

【但是这只是其中一个说法,还有说的是因为篆书不好写,就专门有了帮忙写字的人叫做隶人,人的本质就是偷懒(bushi),隶人们为了写得快,就慢慢地改变这些篆书,这个变化的过程在历史上称之为隶变。】

怎么人类的本质又成为了偷懒了呢?

这偷懒与前面提到的复读机复印机有什么联系吗?

【但是这个隶变也不是一时半刻就变了的,是经过长期而缓慢的变化的。】

【我们都知道隶书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叫做一波三折,为什么隶书会有一波三折呢?人们都说那是因为笔画本来就有这种起笔、行笔、收笔的三个过程,这话从本质上来说是没问题的,但是这不是说反了吗?】

很快众人就没有空去思考人类的本质了。

听幕中女子说话就必须跟着她走,若是现在就思考听不懂的,那得有更多的东西听不懂。

为什么说说反了?

他们开始手指在空处书写,笔画就是有那三个过程啊?

【笔画一开始是怎么来的?不是根据物体的形态幻化的吗?何止是一波三折,可能很多折都有,而那个时候也没有笔画的概念,慢慢地字体简化,开始变成有了这三个过程的笔画,还是得有一个来历。】

此处确实让许多人没听懂。

不过他们也想知道笔画是怎么来的,听意思就是简化,可她好像还能说出什么来。

【我个人认为,一开始刻在那些东西上面并不好刻,而因为手的惯性就会形成一些弯曲的笔势,比如说这个“人”字,在篆书之前的象形文字是这样的,像一个侧身的人,那为什么后来变弯了呢?生活的重担压垮了他吗?我觉得就是为了好刻,而小篆看起来好像更复杂了,但是这个捺画它却已经在很多字中出现了,就是更加规范化吧,也就是说金文看起来五花八门的每个字可能都需要专门的记,但是小篆就变得更像是一门文字了,文字间的规律性更大了,而且这小篆应该是以秦国文字为底,取诸国文字之所长而形成的。】

众人看着巨幕中出现的几种文字的“人”,觉得幕中女子说得很有道理。

是为了简化。

但是还是没说笔画是怎么产生的。

不对,她的意思是笔画就是由简化而产生的?

【而后看篆书到隶书的对比就很明显了,显然就是为了快,把这个捺画拉得更直,但是又不是完全直的,一来不好刻,而来美感不足,所以保留了一些小篆中的笔势,“蚕头燕尾”这个燕尾甩出去不就是为了快吗?】

【然后隶书写得更快些就变成了草书,而闲下来慢慢写弱化波折就变成了楷书,两者结合就变成了行书,行书楷书再结合就变成了行楷。】

【文字如历史,一切都有迹可循。】

哦~

众人恍然大悟。

果真是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啊。

【但是如果没有秦始皇统一文字的话,咱们其上所说的一切可能都不会存在了,然而,书同文只是他浩瀚功绩之一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