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司马迁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史记》中是如何记载秦始皇“焚书坑儒”始末的,看看人们又是怎么对此进行猜测的。】
【有一点我们应该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秦始皇晚年追求长生的事情,因为许多认知上的原因古人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仙人存在,比如蓬莱、瀛洲、方丈这三座代表着神秘仙山的三个名字常出现在许多的作品中,在许多中国古典园林中都能看到这方面的规划,这是能够体现那个时代人们的美好愿望的。】
【秦始皇在这个时候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了,他自己自然也是十分骄傲,但是人有满足的吗?就简单的一点,他的陵墓都还没有修好,他怎么能死呢?】
其实很多人对长生不老的事情已经死心了。
可是……可是谁能告诉他们,这巨幕是如何出现的?
幕中女子又是如何跨越千年把未来发生的事情告诉他们的?
他们可以不相信这世上有仙人,但是他们势必不会放弃探寻巨幕的来历。
【但是我以为秦始皇在后期应该已经意识到了自己身体上是有问题的了,或者说可能生过病,这在许多皇帝的身上都可以体现,很多皇帝都是先生了病或者是遭到刺杀感觉自己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所以才想要修仙,秦始皇的刺杀遭得还少吗?】
后世的帝王们单知道秦始皇遭遇过许多刺杀,而他一次又一次地躲避过去。
现在看着,那种感觉却有些不同了。
也说不清是怎样的不同,反正不会承认是更加敬佩秦始皇了。
【在医疗条件跟不上的情况下,生了病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这个时候他只能寄希望于虚幻的求仙之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他一说,那自然是应和者不断。】
【于是就有许多这方面的“专家”来投诚,其中咱们主要提到的就是卢生和徐福两个人。】
【他们在秦始皇晚年的生命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史记》中的秦始皇大概就是从巡游开始就有点不大对劲了,比如二十八年,徐福说海上有三仙山,秦始皇就命令徐福去找,然后带了三千童男童女,这三千人是做什么用的呢?我们也不知道。】
这还用说吗?
许多人都听说过,这种一般都是祭神了。
虽然大家都听说过,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的。
若是祭神需要这么多孩子的性命,那这神还有祭祀的必要吗?
祭了这等邪神,就不怕遭到报应吗?
【后来,秦始皇回咸阳,在路上“欲出周鼎泗水”,想在水里面找个鼎,就是咱们知道的象征权力的那个鼎,咋想得那么美呢?跟杜牧捞铁戟有什么区别?于是他“使千人没水求之”结果自然是“弗得”。我还挺想知道秦始皇在那个时候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打击是什么反应呢?他会不会想,之前再苦再难都过来了,如今得了天下怎么事情反倒不顺了呢?】
【哥,这不怪你。】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倒是没有如此,他只会觉得越是困难的事情达成了心中便更舒畅。
不过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事情,派人水底捞东西确实是有些难为人了。
虽然他心中觉得只要肯下功夫去捞终是能找到,亦或是以他的身份地位那鼎就该出现在他跟前,可是等冷静下来也就能明白了,一切都不是那么简单的。
【后来秦始皇又到了湘水,结果没想到遇到了大风,没办法渡河,于是秦始皇就问这湘水上是个什么神,博士回答他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然后秦始皇就非常生气,就派了几千个人把湘山上的树都全部砍了,老爷爷来了都得地铁看手机啊,这是什么操作?】
【根据《史记》中的记载,那个时候的秦始皇可能已经有些魔怔了,吹个风而已,树招你惹你了,不过吹风一定程度上跟植被也有关系哈,但是砍了树风只会更大呀宝贝。正常人真干不出来这事,典型的“遇神杀神,遇佛杀佛。”
可是这苦了的还不是那些劳役和那些树。】
很多人都在看着皇帝陛下的表情。
其实他们大多能理解陛下的心思。
陛下认为自己是比湘水神更厉害的人物,可如今湘水大风是湘水女神阻了他的道,他自然是想惩戒一番的。
然而现在幕中女子显然是在说陛下的不是,众人都无法想象今日过后陛下会做什么。
若他们是陛下,定是难以挺过这一关的。
【后来呢,二十九年的时候,秦始皇又遇到了一次刺杀,这次的刺杀就是来自于汉初三杰的张良,我们之前讲过了,我觉得可能秦始皇迫切地想要成仙也和这些刺杀经历有点关系。虽然张良失败了,秦始皇却也没有逮到对方,于是他又很生气,派人找了张良很久,不过那时候可没有天网什么的,找人那叫一个费劲。】
【过了两年,秦始皇出门又遇上了强盗,总之这日子就是过得十分惊险,虽然最后强盗也被他的武士给他死了,就是这样惊险的情况下,始皇陛下依旧没有放弃他的巡游之路,可见巡游刻碑歌颂功绩对于他而言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嬴政确实没有想过要放弃。
他连天地诸神都不怕,何惧这些贼人?
只要他没能让天下人彻底的臣服,他就不可能放弃他的巡游之路。
然而,这是他之前的想法,如今……如今他竟不知该如何去做了。
并非不信自己,只是这须臾之间,他才发现他做错那许多,而且他还不确定自己变了就一定是对的。
他觉得他还是得怀疑巨幕,这巨幕从何而来,带的是何目的?
哪怕她能通晓古今,预知未来,她就一定可信吗?
【始皇帝三十年的时候,卢生出场了,这一年,秦始皇在北边巡游,卢生就献上了一个图书,原著是这样说的,“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说通俗点,应该就是呈上去了一个算出来的卜卦结果吧,上面写的是“亡秦者胡也”,然后秦始皇就一气之下攻打胡人,最后把黄河以南的地区给拿下了,这里面好像也有李斯的建议。】
嬴政不愧是嬴政,现在再一说起来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胡人,而是胡亥。
他建造的这大秦帝国,不是简简单单地就可以毁灭的。
除非自己把它毁了。
胡人没有那么大的本事。
可叹他从前养虎为患。
如今,没了胡亥,是否一切就真的能力挽狂澜了呢?
嬴政还是有些好奇。
【看起来这始皇帝打天下真的是跟打地鼠一样的简单,走到哪打到哪,而且大家有没有发现秦始皇好像很爱生气,怒气伤肝啊,这或许也是始皇帝早死的一个原因哦,你看他又是多思,又是操劳,又是时常发怒,而且还吃些丹药也不知有没有毒,他这么早死跟他自己的生活习惯肯定也有很大的关系的。】
众人眼神下意识看向陛下,而后又转了回来。
说到这些,自己似乎好像也有这样的毛病啊。
自己平日想得也挺多的,在这朝堂之上难道还不够操劳吗?
原来这些竟还会导致人的早死吗?
嬴政眉头也下意识地蹙起来。
这些,是宫里的侍医看过的,似乎都提到过,当然除了丹药。
那些丹药怎么可能有毒,谁要害他吗?
看来不管多宝贵的丹药,一定要让人好好试毒才行。
【再说回到上面卢生的事情,这个“亡秦者胡也”这句话就很微妙,首先作为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我本人是不信卢生有这样的本事能够预知未来的。】
【如果他不是真有这个本事,那这句话的来历就有两个可能,一个是卢生自己胡说的,一个是后人加上去的,不管是司马迁,或者是后世其他的人,若是后人加上去的,我个人觉得是司马迁加的可能性更大一点,或者说跟他亲近的最开始保留《史记》的人。】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
幕中女子说得众人直皱眉。
这司马迁写的什么史书,怎么这么多自己改动的地方呢?
哪有这样写史书的?
更奇怪的是幕中女子明明都猜测他这样对待史书竟还说这是最好的史书,后世的那些人,未免太没用了一点。
【因为《史记》这本书,它一旦面世,那就会让许多人看到,就像这世上许多的文学作品一样,会出现很多的版本,然而在版本上来说,这儿是没有什么争议的。】
若是没有争议,那就是司马迁一开始就写了的。
【而我们站在上帝视角来说,这个胡自然是指的胡亥,司马迁肯定会这样想,那就显得这其中的神秘色彩很浓厚。】
【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如果这是司马迁添上去的,那就是他利用后面的史实来编造这个故事,目的是为了说明秦始皇没能在可以及时止损的时候及时止损,再一个就是说明了他在很大程度上认为秦朝的灭亡最主要的责任人还是在胡亥。】
这么一说好像这里即便是司马迁的更改也没什么错了。
因为大多数的人都觉得秦朝的灭亡确实得怪胡亥。
再一想之前女子一直强调的司马迁说的“究天人之际”,那他添上去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后世的一些学者想得更远一些。
先时幕中女子提到过《史记》可能会有扬秦鄙汉的倾向,即便这是东汉时期的人的意思,然而许多人就下意识地认为了这样说法是正确的。
但万一如果不是呢?
万一司马迁其实是为着汉朝的呢,那他加上这样的故事极力地“究天人之际”是为了什么呢?
难道不是维护汉武帝的君权神授吗?
果然有的时候看待历史还是不能一味地听从别人的说法,要有自己的思考。
【假如,假如是卢生胡说的,也有几个可能性,第一,他是为了哄得秦始皇的信任,到了这个位置,自然是要做这个事情,但为什么是胡呢?因为胡人一直是中原人的敌人,两方对峙很多年,一直没能分出个胜负。】
【他算出这样的结果,秦始皇或者是其他的什么人,就算是怀疑他,他们也没有办法找出证据说明卢生说的不是对的,卢生也没有证据证明自己说的是对的错的,要想验证,那就只能交给时间,而这个时间可能会经历几年几十年几百年也可能就是永远都不会发生,但是这个时候卢生就可以说了,我是说亡秦者胡也,我没说什么时候亡啊。】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有些呆了,还能这样。
原来想要蒙蔽他,比他想象的方法还要多。
他可以信任这些人,因为他是皇帝,但他却不该给予这些人太多的信任。
若是这些人没骗他还好,若是骗他了亦或是六国余孽派来害他的人,那他不是害了自己吗?
有没有可能这些人从一开始就是六国余孽呢?
【这里还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假如我们的假设是成立的,那么这里就说明至少在卢生看来,秦不可能那么快地就灭亡,或许没有任何人认为秦会那么快的灭亡,六国之所以还反,他们反的也只能是秦始皇这个人了,即便杀了秦始皇,秦朝的帝国也已经起了根基,只是没想到的是秦国最后自己玩完了。】
是啊。
咸阳宫众人都有些恍惚。
虽然他们中有很多人从前并不是秦国的人。
但是在秦国做事的这些年,眼睁睁地看着大秦帝国建立,一步一步地看着秦国走到今天,现在却告诉他们秦国马上就要灭亡了。
他们这些人心中自是万般滋味。
【还有一种可能,一种微小的可能哈,这个卢生所针对的会不会就是胡亥呢?按理来说应该不可能,毕竟咱们的始皇陛下好像从来都没有怀疑过胡亥,至少史书中是没有记载的。】
嬴政确实没有怀疑过自己的小儿子。
他年纪还小,自小看起来便天真。
而且跟在赵高身边……
想起赵高,嬴政仿佛什么都明白了,其实他也早该明白了。
他用赵高这么多年,即便赵高犯错,他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是为什么,不就是因为对方能干懂得看人脸色吗?
赵高不管说话做事,常常是一丝不茍。
没错,就是一丝不茍,幕中女子曾经提到过的这个词语漂浮在了嬴政的脑子里。
他那般一丝不茍,能让自己那般满意,隐瞒了自己多少东西才能达到如此?
可是嬴政怎么也没想到,他有那么大的胆子,不仅自己欺上瞒下,竟还敢教着自己的儿子来谋反。
【但是既然咱们是聊天,那发挥想象力也没什么的吧,假如说这个卢生就是针对的胡亥,而秦始皇其实也是怀疑胡亥的,不过他却没有放在眼里,不仅把自己看好的扶苏放到蒙恬身边去保护他,而且还攻打胡人混淆视听,目的就是为了看胡亥等人的表演,结果没想到,在阴沟里翻了船,被胡亥给搞死了。】
【以上这一段如果是真的,那就又是另一个可怕的故事了,但是几乎是没有可能的,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太多,首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胡亥有那个脑子和魄力的话,秦朝也不至于落得那么个下场了。】
当真是阴沟里翻了船啊!
他若是早知道,赵高活得了几日?
他对待一个赵高需要等那么久吗?
思及此,嬴政抿紧了唇,也大概就是因为这样的想法,因为这般轻敌,所以才酿成了后来的结果吧。
【关于焚书的事情出现在一次聚会之上,在聚会上有个叫周青臣的人,这个人一般来说评价不太好,至少关于他的评价肯定是不如淳于越的,主要就是因为这次聚会,酒过三巡,有些人喝飘了,而有些人却还想着搞事情,这个周青臣就是其中一个。】
【但凡是人,哪有不喜欢听好话的?他就开始吹嘘秦始皇,说秦始皇的壮举,巡游立碑什么的可厉害了,然后又说秦始皇的分封制特别牛,他这样的行为在我们现在看来那就是拍马屁嘛。】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杜甫众人正得了唐玄宗的允许参加今日的宴会。
方才刚一入席就已经有人来拍他们的马屁了。
以往他们都是这拍马屁的人,如今换了身份竟半点没觉得畅快。
但幕中女子说得也对,人都是喜欢听好话的,可是他们知道,这群人对他们说的话,大多都不是出于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