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是因为这巨幕的缘故罢了。
【其实很多人都不喜欢拍马屁的人,尤其是在这种在饭桌上拍领导马屁的人,但是一般人都不会去破坏这种看似和谐的氛围,可是这个淳于越偏不,他有自己的想法。】
【淳于越是谁呢?他是齐国的博士,后来在秦朝做仆射,正好和这个周青臣可能就是邻桌同事的关系,两个人啊是同一职位,这不就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了吗?不过是不是这么个关系咱们也不知道,可以肯定的是,两人肯定不是什么好朋友,或者不是同道中人。】
【再说淳于越这个人,他是个很有学问的人,自以为自己懂得很多,历来我们是这样认为的。】
后世文人们都是知道这个故事的。
在他们大多数的人看来,淳于越那就是富有大义的大儒,岂是周青臣那等子油腔滑调的人可以相提并论的?
【听周青臣拍的马屁,淳于越立马上前说殷周时期的分封制“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那些人都把自己当成帝王的辅佐。这个话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的,但是说话的时机却有很大的问题,首先咱们站在秦始皇的角度来看哈,秦始皇本来被夸得飘飘然的,淳于越就突然泼下来一盆冷水,这就是永远得不到领导重用的那一类人,如果只是普通的不会说好听的那还不要紧,像魏征,说得有道理,正常点的帝王还是会听的。】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有点害怕魏征了。
这魏征到底是对自己说了什么,能让幕中女子但凡提到谏臣都要提到他。
可是他却很清楚,比以往更加清楚,他需要谏臣,所以他不能没有魏征,即便魏征可能会让他不喜。
【坏就坏在淳于越这话,至少在秦始皇的这儿不是什么有道理的话,当谏臣也是一门技术活,明明知道说了是完全没用的,为什么要说呢,不如留着命说一些更有用的,当然了咱们这种说法有点明哲保身的意思,这并不是一个真正忠直谏臣该做的事情,但是命都没了,谏个屁呢。】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先时幕中女子说杜甫的时候杜甫还没有察觉到自己的问题在何处。
现在看到淳于越他突然有些明白了。
他虽然做了谏臣,也想做一个像魏征那样的谏臣,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太宗皇帝。
作为谏臣,他们应该用更多的能让皇帝接受的方式提出自己的建议,在让皇帝接受的同时,为自己保留更多的提建议的机会。
如此简单的道理,他们竟是一根筋的都不知变通。
【也不是说就不让人说实话,主要在这儿,殷周已经灭亡,拿殷周做例子本就不算太好,本来周朝那最大的问题就是分封制,淳于越强调的应该是一开始周朝政治清明时候的事情,但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话古往今来都是很有道理的,再者郡县制已经颁布,这时候无缘无故地让秦始皇收回成命这怎么可能呢?这不是做无用功吗?一言九鼎,那是许多帝王都强调的事情,很多时候他们就算知道自己错了都还不一定会收回成命,更何况现在形势大好。】
众人忍不住地点头。
这次似乎淳于越是真的有问题,即便他带着一腔热血是想要秦朝变得更好。
但是就是白费口舌。
有时候他们读书人就是如此,不知变通。
可是油腔滑调,阴险狡诈,还配当儒家学子吗?
许多读书人陷入了纠结之中。
【已成定局的事真的可以不用说,早干嘛去了,或者说早也劝谏了,嬴政不听,早他都不听,现在能听吗?做梦呢?】
【淳于越虽然脑子不转弯,但是我们一直说,他的话是有道理的,他说一旦出现谋反,那谁来救陛下呢?这话确实是,我们讲郡县制的时候讲过,这是郡县制不如分封制的地方。但是任何制度那都有局限性,在秦始皇的心中显然不在意,他自己手握重兵,需要谁来救自己?】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真的从来没想过有人能这么的了解自己。
若是有人这般洞察自己心里的想法借此来害自己,那自己还不一定躲得过去。
他相信自己手底下的人,但更多的时候他更信自己。
至少在这个时候,他不可能再行分封制,他不可能再让所谓的春秋战国的局面重现。
【可能这个时候嬴政的表情已经不是很好看了,但是淳于越的话却还没有停,他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这话乍一听也是没有问题的,不学古代而长久的,没有听说过,但是仔细一想,这话也能找出错来。】
【我们都说以史为鉴,要总结前人的经验,这个经验自然是成功的经验,可是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前人失败的教训啊,为什么我们强调面对以前的东西,咱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推陈出新呢?正是这个原因啊,可是淳于越就只谈了学习,忽视了不好的点,若是他能够想清楚,恐怕也不会说出这些话来了。】
这话很简单,但也很重要。
所有人说的学习古代,自然是说的学习那些有用的。
像纣王、幽王,他们不可能去学。
从这里去找淳于越的错处是否过于苛刻了呢?
然而当他们站在秦始皇的角度就明白了,秦皇是觉得那过去的大多都是不对的,至少是不如如今的。
【说完这些淳于越才说:“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真的,有时候我怀疑他的目的就是说这话,前面都是铺垫,要不然为什么要在这种时候泼秦始皇的凉水呢?】
这么一说好像也是。
以这样的话结尾,很容易让人觉得淳于越的目的就是为了弹劾周青臣。
他要是不说这话就好了。
【这些话说完,秦始皇不可能高兴,而这时候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又站了出来,这个人就是李斯,李斯是秦始皇那些政策的重要推动者,郡县制肯定也有他的参与,刚才淳于越的话既否定了秦始皇,也否定了他们这些秦始皇的功臣。】
【而咱们看李斯的这些话,就能看得出来,李斯这个人很有点东西,若是换到现代,那肯定是谈判桌上的高手,淳于越和周青臣,都是渣渣。】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许多人是认同幕中女子的话的。
李斯是个很厉害的人,哪怕是不喜欢李斯的人,也是要承认这一点的。
不过他们倒是想看看李斯能说出什么话来。
【都是喝了酒的,谁比谁更麻啊?李斯开口道:“时变异也。”
今时不同往日,如今和从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以前那些制度也不是一代重复一代的,那都是有各自的法子,也都把国家给治理好了。这话也没错吧,从古至今那么多个朝代,虽然每个朝代之间的那些政策制度都是有联系的,但是互相之间却又都是不同的,哪怕是一个朝代的两个皇帝的统治那都是不停地在变化的,而在这变化的过程当中,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的高光时刻,即便秦始皇要去学习前朝的高光时刻,那都不是能照搬的,更何况是分封制这样一个充满了争议的政策。】
李斯说的话都被放在了巨幕之上,搭配着幕中女子的解释让众人看得更加清楚。
这些话能让他们这些人学到不少东西。
很多时候道理都懂,可做的时候总也做不好,有了实例之后倒是许多道理都能理解得更加深刻了。
【李斯现在显然有点看不惯淳于越,他说帝王统一建立起万世功业,“固非愚儒所知”,自然不是那些愚昧的儒生能懂的,好家伙,开始人身攻击了,这都不是他俩的事儿了,是两个学派的争论,然后他说夏商周本来就没什么好学的。】
秦朝的许多信奉儒家的人都心中愤懑。
这样的话,他怎么说得出口的?
不过莽撞匹夫罢了,竟然说他们愚昧?
愚昧者何人也?不知己之愚者也。
【李斯认为,以前乱得很,没有统一,所以帝王需要招揽游说之士,到处乌烟瘴气的,但是现在天下安定了,人们应该搞发展,而不是再搞什么百家争鸣,大家都应该学习秦朝的法令制度,可是现在的这些儒生们呢,不学习秦朝的法令不说,反而去学习以前那些东西来诽谤今天的制度,“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那怎么能行呢?】
虽然儒家很不认同他的观点,但是法家确实觉得每一句话都很有道理。
若是没有法家的学说,哪有如今的大秦?
儒家每每说得好听,可真要做事时又有多少能成事的?
【李斯越说越激动,他说现在天下已定,一切都是皇帝做主,可是那些私学里面的人却都觉得自己是对的,而且还来否定皇帝颁布的命令,长此以往那些人联合在一起会出大问题的,所以他觉得“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只要不是符合秦朝利益的史书都应该烧了,还有如果不是博士那些,凡看什么百家学说的全部烧了,“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私底下偷偷讨论的,直接处以死刑,甚至是诛全族,而且“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知情不报的官吏同罪。】
众人恍然大悟。
一直听幕中女子说起焚书焚书,但是一直不知道原委,原来事情的起因经过竟是如此。
明明许多人都已经认定了焚书之事是不可为的,可偏偏他们还觉得李斯说的话好像很有道理。
这就是李斯的能力吗?
连他们有些儒家人都一时语塞难以反驳。
但是有一点他们还是很坚定的,烧书是不应该的。
【从他的这些话中就能看得出来,秦朝的法令真的是很严苛的。】
幕中女子不说,很多人倒是没有在意这个,毕竟他们都已经习惯了。
如今听到女子这么说,也只能就是啊是啊。
【最后他才提议,“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这些书籍可以留下来,还有“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想要学习法令的,让官员教。】
【“制曰:‘可。’”】
【于是许多人,这许多优秀典籍的命运就在酒桌上被定了下来。】
公元前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操摇头,他就说这喝酒误事。
若是这一日秦始皇没有举行宴会,怕是就没有这么一遭了。
虽然他自己也很爱饮酒,但是他觉得在饮酒方面该有些规矩才是。
【我们再整体来看一下,为什么李斯的游说直接就让秦始皇说了可,而淳于越却没有成功呢?】
【在李斯的这些劝说中,什么天下统一,什么万世功绩,对秦始皇可谓是夸了又夸,这有什么好处呢?撸猫的时候咱们是不是顺毛更好啊,李斯这就是给秦始皇喵顺毛呢。】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众人眼睁睁看着秦始皇的脸色变了又变,变成了花脸喵。
而跪在地上的李斯还没起来呢,他埋着头众人都看不清他的表情。
可就是这样,一想起幕中女子的话众人还是忍不住想笑。
竟敢取笑陛下,胆子太大了。
【大家本来都喝得晕乎乎的,这时候听到有人猛夸自己,一上头,哪怕是觉得李斯这话说得有点没有道理,也觉得好听,不像淳于越说的,没一句好听的。】
【这三个人,他们说的话,句句都好像是在为秦国着想,但是只有李斯说的这些是说到了秦始皇的心坎里的,他说的话有理有据,哪个帝王不害怕私底下结成同盟反对自己的人呢?】
这些话给许多后世帝王提了醒。
这实在是有些可怕了。
他们其实都不敢肯定自己坐在秦始皇的那个位置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来。
正如李斯所言,一切都是在变的。
秦始皇肯定是想不到自己简简单单一个可字最后有那般的效果。
而他们也如同秦始皇,他们不是神,总有判断失策的时候。
这可怎么是好?
【而李斯说的反对他现在的做法的人身边就有一个,自己的郡县制怎么了?怎么就不好了,颁都颁布了,你说这些?而且人家李斯也不是为了自己,不仅让百姓学习秦法,还留下了那么多的实用书籍呢,怎么看怎么有道理啊!准了!】
【哪怕第二天醒来,秦始皇有点后悔,再一想起昨晚的三个人的话,可能也会多加斟酌斟酌,好像也没那么大的影响,索性就不反悔了,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
好有道理啊。
这不就是大多数帝王会做的事情吗?
众人想或许也并不是秦始皇不知道这命令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只是那时他没能反应过来。
有时候有些事情需要时间去验证。
但凡他活得久一点,这焚书之令肯定是要废除的。
【人们常说是淳于越导致了焚书坑儒,从这儿来看,我觉得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实很多时候,我觉得我们可能将事情想得太过于复杂,如果想简单一点,焚书之事,就是这一天在酒局上,三个人争宠斗嘴引发的血案,这不是没可能的吧,历史,没有最离谱只有更离谱。】
众人无言。
脑子里都只有一个想法了。
喝酒误事。
酒可以喝,但酒后不可妄下决断。
【不过这只是我们的想法,再站到司马迁的角度去看这三个人,他显然是比较站淳于越一点的,淳于越那些话正气凛然,即便他错了,他也是一个忠臣该有的样子,而李斯又比只是奉承的周青臣好上一点。】
【焚书是这么来的,那么坑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