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1 / 2)

🎁美女直播

第208章

司马迁

【公元前212年,始皇帝三十五年。这一年,秦始皇热衷于玩基建活动,他修筑了直道、宫殿。】

不是说坑儒吗?众人疑惑。

怎么又说到这上面来了?

难道他坑儒还与这事情有关?

【《史记》中是怎么记载这次的基础建设的呢,首先“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也就是说从咸阳这个地方一直修到内蒙古包头,挖山峰填河谷,直通其地。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从咸阳一直到包头,从我们现在的地图来看,得是八百多公里,也是比较直的。】

【可是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在那个科学技术水平极低的情况下,想要修好这么一条道路,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是极大的。】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众人先时听到幕中女子说嬴政修这些宫殿直道其实是没什么概念的。

毕竟谁不喜欢豪华的宫殿,宽阔的道路呢?

更何况是那些高高在上的贵人。

甚至很多人觉得,就是要非同一般的宫殿才配得上他们。

然而,当他们恍恍惚惚地明白了秦始皇修建的是什么样的直道后都难以置信,那样挖平山峰填平河谷只为了修一条直直的道路,还是一条那么长的道路,那是真的能够完成的吗?

得多少人去修那条路啊?

【根据我查的资料哈,不一定准确,但是我看一般来说修三百公里高速公路最少需要三年的时间,那么从咸阳到包头,以我们现在的技术,掐头去尾咱们就算个七八年,但是我们还有这么多的高级工具,像运输的卡车,吊车,还有爆破技术,然而秦直道这么长的距离,耗时却只有两年半。】

【我真的惊呆了,老铁,世界建路史上的奇迹啊!】

两年半?

给了时间限制之后,众人反而觉得简单了。

道路长,那便一段一段地修,只要人多,那又有什么难的呢?

他们不太懂幕中女子的惊讶来自何处,按理说对于来自后世的她来说,这该不是一件很困难的的事情才对。

但是众人对幕中女子所说的高级工具倒是很感兴趣,什么卡车 、吊车、爆破技术,再联想到先时幕中女子展示出来的那个高高大大的车子,这要是用来拉石头,那得拉多少石头啊!

【当时修出来的直道那肯定是不能和我们的高速公路相比,不过是咱们的始皇陛下要的,那势必不会太寒酸,所以这其中的艰辛也是难以估量的。】

高速公路又是什么?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其实这些对于嬴政来说真的是一件无足轻重的事。

他坐上这个位置,收服了多少的人。

以往有多少人反他,现在就有多少人帮他做这些苦力。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他们当初与自己作对就早该想到会有这么一天。

只是嬴政倒是开始反思,或许他不该让普通的百姓也承担那么高的徭役 。

那样的话,大家看着做他嬴政的子民那般幸福,想来也就没有那么大的反意了。

但是没有人能抵挡幕中女子所说的那些如今没有的东西,后世,那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神奇的世界?

【第二个,修宫殿,阿房其实是一个地名,本来是想着建完以后取个名字的,结果根本没能修得完,但是在修建的过程中也是做了很大努力的。】

【“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

也就是说从北山运石头,从四川河北砍木材,老天爷,那个时候的交通运输是怎么承受住他这样的操作的,但是古人们确实也做到了,这就很令人匪夷所思。】

对于何不食肉糜的贵人们来说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只要交代下去了,总有人能够完成。

跟命相比,做这些事情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对于穷苦的服役人民来说,这也不是不可以做到的事情。

这世上还有他们不能做到的事吗?

只要能有口饭吃,要他们摘星星他们也能迭着人梯把星星给摘下来。

【“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在秦朝很容易获罪,获罪的这些人都来搞基础建设来了!“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馀。”

关中的宫殿差不多修了三百座,关外修了四百余座,大家都知道古代人计数很喜欢用概数,但我觉得此处应该不是概数,因为写得太详细了,那么多的宫殿,而且大家再看看秦始皇修建宫殿的要求,“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这大小,“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能容纳这么多人,虽然这并不代表他每个宫殿都是这样要求的,但是也是很恐怖的。】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嬴驷虽然也觉得幕中女子提到的似乎是一个盛世,但是……

但是这样做真的好吗?

事实证明,还是太过分了些吧。

其实很多帝王都沉浸在至高无上的权利之中,他们都觉得自己应该得到这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于是他们不断地追求,尽一切的可能去追求。

毕竟只是满足他一个人,大多数的时候他的需求还是可以得到满足。

底下的人受点苦罢了。

可做到像秦始皇这样的,那真是太少了。

想必他是因为在那一段叱咤风云的岁月里得到了太多才以为自己是个神人了吧。

【除了修宫殿,秦始皇还修了一个秦东门,意思是秦在东边的入口,“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

为此拆迁了好几万家的人到郦邑云阳,古代的拆迁户得到的赔偿如何呢?十年免除赋税徭役,哇,谁不想做一个拆迁户啊!】

【或许在古代十分讲究身份血统的年代,人们对于背井离乡是比较排斥的,但是在生活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那自然还是选择先活下去,而且春秋战国那些人都是乱跑的,所以这个烦恼没有了。】

【秦始皇这么造,随便放到哪他都是会遭人不满的。】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其实嬴政又何尝在意过旁人对自己的眼光。

可是现在他却明白了,他虽是帝王,虽身居高位,但他不能与天下为敌。

当大多数的人都不满于他的时候,他或许该重视一下,哪怕他也是带领秦国踏着尸山血海走到今日。

过去的一切都是该经历的,六国不灭,迟早有一天灭的会是他秦国。

但是六国灭了,那一切都不一样了。

但六国可以灭,秦国亦可灭。

他现在终于愿意承认了。

【但是这个时候的秦始皇可没闲心去管这些人的不满,他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寻找长生不老药,而卢生、侯生就是帮他寻找的人。】

【一次,卢生就告诉他,仙人一直没有出现,好像是被什么给伤到了,陛下要真的想寻到这些仙人的话,那现在就要秘密出行,不能让别人知道陛下的行宫,到时候就可以见到仙人了。】

听了幕中女子之前的解说,其实许多人对这个卢生都挺有兴趣。

都想知道他还会不会给秦始皇提供什么预言。

但是那些看过《史记》的人自然就没这兴趣了。

只能说卢生可能也是一个预示秦朝即将灭亡的人。

【为什么我们先前说卢生提出的“亡秦者胡也”说的可能是胡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儿了,这儿卢生说的话,是很耐人寻味的,他为什么要让秦始皇秘密出行不告诉他人行踪呢?首先排除“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

他的理由是让秦始皇避开恶鬼,这个可能性本就没有。】

幕中女子为什么 这么说。

唐,元和年间。

韩愈对自己心中的信念更加确定了。

这世界上能影响人的命运的从来就不是鬼神,而是自己。

这秦始皇的事情再明显不过了。

【那就从秦始皇出行说起吧,大家知道康熙、乾隆六下江南,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游幸江都,为什么对于这些行为我们一般来说都持否定的态度呢?因为皇帝出行所需要准备的东西太多了,像咱们小时候读书吧,领导要来学校视察,那是半天半天的搞大扫除,这样的情况为什么现在几乎没有了呢?因为领导也知道这不是个好现象。】

清朝。

康熙拧着眉。

自己微服私访去江南体察民情有什么不对的吗?

连这幕中女子都说了要下基层,她说的下基层分明就是自己这意思。

而且自己下江南确实办了不少的案子,这后世为何会持否定的态度呢?

还有这乾隆,这乾隆也被批判,是因为他太费钱了吧,女子说过。

但是就算他费钱,幕中女子也不至于把他们与隋炀帝相提并论吧?

【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现代乡村小学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古代至高无上的帝王的出行,百姓们肯定都是要全体配合官员演出,实在扰民,像康熙还好一点,至少干了些事情,但是乾隆那纯粹……也不纯粹吧,八成是为了快乐,再说秦朝那个时候因为秦始皇的赋税徭役太重,百姓们心里对他都不满呢,这下巡游扰民,这些百姓怨气就更深了。】

清,乾隆年间。

简直是岂有此理!

幕中女子怎能如此说呢?

说自己也就罢了,何以还对比着说自己的不是呢?

乾隆开始怀疑自己。

他从来听臣民们都是夸赞自己的,自己真有那么不堪吗?

八成是为了快乐,他在心中问自己,是吗?

随即乾隆有些怀疑地念叨,“才不是,他那是为了笼络民心。”

【再说卢生这么建议,是不是有可能不想让秦始皇修那么多的宫殿,不想让秦始皇那么扰民呢?我觉得从《史记》中的记载来猜测,是有这么一个可能的,因为在《史记》中,咱们看到司马迁对于卢生的记载不算太过负面的,但是因为大家都觉得卢生应该是焚书坑儒的罪魁祸首之一,所以历来对他的评价都不怎么好。】

听惯了幕中女子的解说,众人就开始想,会不会……会不会这个卢生也是司马迁自己瞎编的呢?

目的就是为了说明秦始皇逆天而行,有人劝说了他也置之不理。

而且这些劝说的人当中不仅有朝中举足轻重的大臣,还有秦始皇信任的方士。

可是,令人悲哀的是,明明有无数个机会摆在了秦始皇的面前,他却一个都没有抓住。

然而这些不过是幕中女子的猜想罢了,只要幕中女子没说,那他们就不敢认为司马迁是瞎编的。

【我也不能确定卢生好还是不好,我只能说说我的看法,就是前面的“亡秦者胡也”和这儿说的话都太巧合了,但是不得不说的是不管是他有意也好,无意也罢,他说的这些话确实阴差阳错地导致了一些不好的结果。】

【因为卢生让秦始皇低调出行,秦始皇也听了,但听得不多,出行是低调了,可是出行前的准备低调不了一点,直接给恶鬼们表演了一个此地无银三百两,他把他的许多个宫殿都用天桥甬道连接起来,然后“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

在里面安置上自己要用的人和物,不让人动,还是觉得很离谱啊,主打的依旧是一个简单粗暴。】

对于秦始皇这样的做法,其实有些人还是不觉得有什么的。

毕竟是皇帝,不做准备,万一出门遇到什么危险什么的怎么办呢?

而且他这么做确实没再惊动百姓啊!至少如果他的安排能够顺利的实施的话确实如此啊。

【有一次呢,秦始皇出行看到丞相带的人太多了,就有点不高兴,结果第二次就发现对方带的人瞬间少了,这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有人透露了他的想法,但是没有人承认,谁敢承认啊,承认了就是死,于是“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

大家一起死,他把当时听到他话的人抓起来全部杀了,秦始皇的残暴来自哪里,残暴就来自这些地方。】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许多人心中都开始激动起来了。

秦国的这样连坐式的惩罚实在是太普遍了,他们没有人能够反抗。

现在终于有人说出来了。

这样确实能够起到威慑作用,可是那些被冤枉的人何其无辜?

【由于秦始皇越发残暴的行为,卢生等人可能也发现自己的言行导致了一些无法挽回的后果,于是卢生侯生几人商量着,就直接跑了。】

【秦始皇知道这个事情后暴跳如雷,想起自己这么信任这些人的话,给予他们这么大的权力,可是他们却跑了,而且这时候他提到了徐福,简单的来说,他就是认为自己身边这些方士就两类人,一类卢生他们这样的,啥也没干成,自己信任他们,他们跑了,再一类徐福这样的,出去找仙药,但是什么也没找到,还听说他们中饱私囊,而这些人还在外面诋毁自己,真是气死人了!】

这可不得气吗?

嬴政想,这卢生不是逗着他玩吗?

不管是他随意算卦,还是刻意想告诉自己些什么,那都是欺君之罪。

他被欺骗了,他还不能愤怒吗?

【他的这些情报哪里来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这时候听到的诋毁,估计是许多人对他的看法,陛下一气,这不得了,直接让人审查这些人,这时候秦国有名的连坐制度就发挥了作用,让人告发,不告者视为同罪,一下子就找出几百个人,然后他把这些人坑杀的坑杀,流放的流放,目的是为了杀鸡儆猴,看谁还敢这么糊弄自己?】

“如此说来,这秦始皇坑杀的就是术士了?”

后世有些人总结道。

“这可不一定,女子之言未尽,岂能妄下定论?”

对于秦始皇坑杀的是什么人,许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虽然他们都觉得嬴政这样的行为太过于暴力,可是他们也想知道秦始皇的这罪责是重还是更重。

如果没有坑杀儒士,也断没有让秦始皇背上这么一个千古骂名的道理。

尤其是如今众人清楚地知道了儒家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

这些儒家传人说的话,到底几分真又几分假?

【从这儿来看的话,焚书坑儒的儒确实是术士,而且还是经过审查的污蔑怠慢了秦始皇的术士,那为什么要称之为儒呢?应该是因为他的儿子扶苏的话。】

【当时的扶苏就觉得自己的爸爸太过分了,于是就劝爸爸别太残暴,他说现在天下未定,虽然统一了,但是许多人还没真正的归附,“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而这些人都学习孔子,爸爸你啊却用严法去对待他们,我害怕他们会反抗会导致天下不安啊!】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最后竟是栽在自己这长子的手中?

他心里憋着口气。

【秦始皇又又又又生气了,把扶苏送到了守边的蒙恬那儿去监督蒙恬去了,直接导致了扶苏的悲剧。】

听了这话,嬴政那口气又卸了下来,女子说得没错,他确实是太容易发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