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司马迁
【公元前210年,始皇帝三十七年,这一年秦始皇又出游了,他好像是在咸阳闲不住,没想到这一去就没能再回来。】
【这次的出游是前往东南,带了李斯,胡亥也出场了,“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
如果把《史记》就看成是普普通通的讲故事,胡亥这样的出场算不得精彩,但是却很耐人寻味,怎么说耐人寻味呢?怎么他之前就没说要跟着秦始皇出游,怎么他一出游秦始皇就离世了呢?】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大殿之上,嬴政的表情不好看,很不好看。
众大臣觉得,如今的自己似乎说话都是一种罪过,他们就不该出现在这里。
这不是明摆着说公子胡亥弑父吗?
可是先时幕中女子从来没有提过啊,平日里众人都没太把胡亥放在眼里,有那样一个万众瞩目的父亲,他就是再出挑也难免被掩饰光芒,再者他也不算出挑,可万一,他是故意的呢?
简直是难以想象。
【时机很巧合,这么丧心病狂的事儿他们也不像是干不出来的,毕竟连兄弟姐妹都杀了,那杀父亲不也是一件正常的事吗,我们来看看是不是有这种可能性。】
众人瞪着双眼伴随着一阵抽气声,但是陛下却一语未言,这是何意?
还杀了兄弟姐妹?
不是说只是杀了扶苏吗?
这胡亥到底是做了什么?
有些人心中也有恍然大悟之感。
难怪,难怪啊,难怪秦朝因胡亥而亡,如此说来,倒也是不奇怪了。
【秦始皇带着众人一路往东南,在路上还祭拜了虞舜,到了钱塘又开始刻石立碑,其实我有点不太明白,秦始皇怎么玩了几年这到此一游的游戏还没玩够,他可能想让神州大地都留下他的足迹,在我的认知里 他刻石立碑就是为了宣扬自己的功绩,更多地是为了让百姓或者说这里面还包括后世的人知道他的英勇事迹。】
【但是有句话叫做物以稀为贵,他遍地立些石碑,那就没有最开始的那两块吸引人了,更何况在巡游立碑的过程中是很扰民的,这些碑文我是一句也不想看。】
是吗?
众人其实并没有这样的感觉。
每次看到那些碑,他们只会自豪,如今秦朝有这样的功绩,自己是参与其中的,怎么会因为多了就不觉这功绩稀奇了呢?
试想若他们是陛下,只怕是每晚做梦都要笑醒的。
不不不,怎么能这么想呢?
嫌命不够长吗?
【这个时候徐福回来了,他之前不是出海找仙山但是并没有成功吗?他自然也害怕被秦始皇责罚,毕竟一回来就听说了秦始皇坑杀儒士的事情,好家伙,他可能感觉下一个坑杀的就是自己,于是马上想办法,就让秦始皇出海 打鱼,反正就欺负秦始皇不懂这方面呗,我觉得像秦始皇这么厉害的人,就不该找这么多的方士信他们的那么多歪门邪道,他就该自己找些这方面的书来看看,说不定不会留下这么多让我们可以笑话他的故事,不过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句话永远不过时,他想要书的话,说不定这些术士的话又会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在他的面前,难解。】
这话引起了许多帝王的共鸣,谁说不是呢?
他们这些人坐拥天下,可是一举一动皆被人紧紧地盯着,毫无办法。
总有人想要了解他们,总有人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他们,然后想办法左右他们的想法。
但是也不是没解吧,至少秦始皇这问题不算难解。
他只要有自己的藏书阁,自己亲自找书,找到自己想要的,或许也不是难事。
然而把秦始皇和藏书阁联系在一处,总觉得有些奇怪。
秦始皇太忙了,他大抵是古往今来最忙的皇帝之一,怎么在繁忙之中亲自寻书呢,难解。
说到底还是身边人的问题。
然而身边人又是成就他完成大业之人。
秦始皇太难了。
试问,若他们是秦始皇,能做到那般吗?还真难肯定。
【秦始皇虽然厉害,但到底还是个内陆长大的公子哥,没出过海不知道海上的真实情况,徐福就告诉他,仙山本来是可以找到的,可是海上有大鱼总是阻拦他们的去路,所以请陛下派人帮他射杀大鱼。他这样保命的说法还是比较聪明的,一来告诉嬴政仙山是存在的,你别杀我,二来不是我找不到,是还没找到,你别杀我,三来没找到是因为有了阻碍,你快派人去把阻碍清理了吧,顺便还能监督我,反正别杀我。】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他倒是聪明。
秦始皇想,自己本来也不是个会随便杀人的人。
若是有理由,他也愿意听,可是没想到,竟有人利用这一点欺骗他,实在可恨!
【至于海上,那肯定是有许多的阻碍的,这儿徐福也是利用了现实的因素,并不是胡诌,那可信性自然就大些了。】
没错,他是不懂这些,也知道海上凶险,遇到什么怪事都不奇怪。
而徐福把这些怪事都当成寻找仙山的阻碍,自己必不会责难于他,反而会想要自己去征服。
【可是秦始皇并没有考虑徐福的话是不是真的,因为他已经把那些大鱼当成了自己的敌人,他梦到自己和一个长得像人的海神作战,于是就找了人解梦,我并不知道解梦是什么个依据,因为我本身不是个太迷信的人,所以我站在科学的角度来理解的话,这个解梦人可能和徐福的心态是差不多的。】
【就是得想出一个 嬴政能接受看起来比较靠谱后面又不太容易获罪的解释,至于这个解释是不是真的,反而没有那么重要了。】
历朝历代,朝堂上精明的人就不少。
他们一字一句都是精心设计,力求达到自己的目的又不至于被帝王责难。
所有的帝王们都是一把辛酸泪。
他们突然觉得那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那些人是多么难得啊。
然而面对着李白杜甫几人的唐玄宗等皇帝心中却没那么高兴。
虽然他们是敢说不错,但他们说的也不一定对吧,可如今他们的声势渐高,自己若是不听,会落得个什么名声呢?
【像他们两个,那就比淳于越聪明多了,知道秦始皇想听的是什么话,而不是去触逆鳞,如果只看他们三个我都有点心疼咱们的始皇陛下了,一个个地说话忽悠自己,好不容易有个说真话的,说的还是些不靠谱的话,因为淳于越虽然说的是为国为民的真话,至少在《史记》的倾向中是这样的哈,但是在我们看来,他说的并不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建议,如果嬴政听了他的也不对,就很无语。】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大感认同。
也是。
自己如今做到这个位置上,其实自己还没有走到这个位置上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人开始谄媚以对了。
现在登基了,他是全天下最尊贵的那个人。
能与他说真话的人那就更少了。
他能用魏征,是魏征的福分,何尝又不是他的福分呢?
难怪连幕中女子说起脸上都会浮现艳羡之色。
【其实从这儿来看,我们是可以理解始皇陛下的,他为什么要采取那么多强制的手段,因为就像这个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在我们看来,郡县制当然是比分封制要好的,毕竟我们经历了几千年的实践,但是在那个年代,大家什么都不知道,那是摸着石头过河,若是没有人赶着,可能很多人宁愿一辈子都不过河,所以咱们皇帝陛下和李斯等人的思想是很有前瞻性的,而这样的前瞻性势必会遭到反对,这时候他们就需要 破局,这样的破局往往是两败俱伤,这里也是一样。】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朝堂上一向对郡县制持反对态度的大臣们沉默了。
可是在他们看来郡县制的问题也确实很大啊,若是到时咸阳遇难,谁能来救陛下呢,这问题不是还没解决吗?
而且幕中女子先时也提出来了,派到地方上的官员如何约束,这也是个大问题啊!
他们很多人心中有些私心,却也是真的觉得郡县制不好。
可如今……他们要让步了吗?
【碰到像淳于越这种不理解的,秦始皇如果只是想方设法地通过辩论等方式去说服他们,那他可能直到他死他都完成不了几件事,只能说在这些方面,有时候一些强硬手段对于社会的发展的确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毕竟“枪杆子底下出政权”嘛,只是在嬴政尝到了甜头之后,他的认知出现了偏差,他可能以为靠着这样的手段可以让天下人臣服,可以完全地领导天下人。】
难道不行吗?
在那一瞬间,嬴政脑子里突然蹦出一个想法。
他之所以没有成功那是不是自己的手段不够呢?
明明他们秦国的治国比其他诸国都更有效的,怎么就是错的呢?
【但是呢,事实是这些天下的人也都是有思想的,他们看得到你的政策出台实施的效果是什么,这就好像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最大原因,其实就是变法所引起的一些社会混乱,虽然本质上是旧贵族的反对,但是你想如果他的变法让国家富强的同时让百姓们也过上了富庶和平的生活,那旧贵族反对又有什么用?】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王安石等人也明白了,他们的问题的症结所在。
幕中女子所讲的王安石失败的那次变法是因为他妄想在贵族与百姓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他明面上牺牲贵族的利益,实际上是 贵族平民都没有放过,最后充盈了国库,却是抢的天下人的钱。
那从这个症结出发,他应该怎么做?
他应该让整个社会发展起来,让百姓的收入提高从而让税收提高。
该节约的可以节约,可是却不能剥削,不管是面对贵族还是面对平民。
【秦始皇这里也是一样的,他的郡县制,他的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这些都顺利地实施了,那是因为经过检验,这些措施是很有用的,但是大兴土木,不停地巡游求仙,还有他平时对大臣们的过于苛责的处置,这些在外人面前看来都是无用的很没有道理的。】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很多人都赞同了幕中女子的解释。
看吧,他们也不是非要反对陛下的,他们这些百姓是最讲道理的。
陛下实施的政令是对的,他们自然是听的。
可现在否管对错都要让他们去实行,长此以往,做的无用功多了,还没有饭吃,谁乐意呢?
【即便他前面做了那么多的伟大的几代人都无法实现的事,但是后面这些他就像是在高汤中放了一颗耗子屎,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来说,当然是没有这么严重,但是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看着这锅高汤也觉得怎么看怎么不顺眼了,咱们代入进去想想。】
嬴政的脸已经比锅底还黑了,竟是把他做的事情比作耗子屎。
他真的有如此不堪吗?
有些事情,看似无用,就真的无用吗?
即便他承认他对百姓确实是忽视了,可是他做的那些就真要被全部否定吗?
【假如我本来是个齐国人,一开始我们齐国人的生活是很好的,因为靠着海 有盐有钱,而且我们跟那些野蛮的国家可不一样,我们有最厉害的稷下学宫,大街上也时常听到有人谈经论道,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齐国也开始打仗了。】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邯郸。
齐国人都顿了顿,怎么是齐国人?
这幕中女子跟齐国有什么关联吗?
刚有这想法就被吸引到了幕中女子的话中。
是什么时候开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