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司马迁
【秦始皇在死前还记挂着扶苏,这大概是我们很多人觉得扶苏就是他心目中的继承人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其实在《秦始皇本纪》中,这件事情之前,他与儿子们的互动都很少,可是就这么几次互动,就把秦始皇和这两个儿子的关系摆在了我们面前,也不知道是不是我想象力太丰富了。】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众人还没从陛下会被公子胡亥害死的震惊中回过神来,幕中女子已经转了话题。
秦始皇也觉得自己确实对儿子的管束不多。
他心中是有悔意的,原以为只要给他们最好的大臣教养就一定能做出一番成就来,事实证明是他错了。
若是他能好好地教导儿子可能到了最后就不至于会这样了。
他在心中想了一下扶苏,罢了,好歹也不是个无用的。
【从这儿来看,扶苏表面是不如胡亥得宠的,你看他在边关,而胡亥却跟着父皇游山玩水,这怎么看也像是对胡亥更为在意吧。】
关于这一点许多帝王其实都可以理解。
自己的妃子儿子那么多,虽然他们常说一视同仁,但是谁都知道不可能一视同仁。
更别提每个孩子本就有他们各自的优势,有的孩子母家需要忌惮,有的孩子会哄人,有的孩子努力上进。
他们相信,在这天底下,没有一个父亲能真的做到一视同仁,总有偏袒的,更遑论现在对于秦始皇而言,扶苏是犯了错的。
【可是他对于扶苏就真的很有自古以来我们所看到的严父对于长子寄予厚望的那种情况,但是可惜的是,通常这种情况的结局都是悲剧,你看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长子李承干,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长子朱标,都是悲剧。】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众人惊了。
悲剧?
这是为什么?
太子……大皇子也是刚刚才被封为太子啊!
他聪慧好学,别说是皇帝,大臣们也是喜欢的,为何就成了悲剧了呢?
因为是在此处提及,李世民的心一下子就悬了起来。
他是从玄武门走过来的,他知道兄弟之间的情谊有多么地脆弱,虽然但凡有其他的选择,他都不会走到那一步,但他也并不希望那样的事情出现在自己的儿子身上。
可是说到扶苏,而扶苏不正是死于兄弟相残吗?
这是巧合吗?
公元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
提及此事,朱元璋有的只是心痛。
悲剧,他的太子啊!
难道是因为自己对他太寄予厚望了吗?
如果重来一次,他宁肯多陪伴对方。
【一路看过来,咱们甚至没办法比较到底谁最悲,每个太子的经历都很让人唏嘘,扶苏被觊觎厚望,自小肯定是学了很多东西,但是这位太子在那样性格的父皇身边却没有学到对方的残暴的一面,反而十分仁善,但是他这种仁善是不是真的仁善呢?应该是的。】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这在如今这个世道是很正常的,每个人信的东西可能都不一样,即便是亲父子。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众臣都知道,其实陛下并不是太满意扶苏,甚至两人之间时有争论。
其实很多人也想知道,若是扶苏治理天下会是怎样。
但也不过是想想罢了,至少若是以前,他那般仁善是只能受欺负的,这大概也是悲剧酿成的缘故吧?
【至少他绝对是信儒家,而且把儒家的学说当成了自己的人生信条的,要不然他不会自裁。】
嬴政简直觉得自己一口气上不来了。
说他仁善吧,连自己都狠得下心来动手,可说他残忍吧,为这个求情为那个求情都没停过的。
真是个蠢货!
【可是为什么他会是这样的呢?性善论、性恶论、白板说强调的环境没有起到作用吗?还是他天生就是如此呢?】
【然而我觉得他正是受到了环境的影响,所以才会变成后来的样子,对于法家的思想我相信他也一定是学了的,但是他也看到了秦始皇统治下的问题,他从小被当成继承人来培养,那他要思考的就不是怎么才能出去玩,什么才好玩,他要思考的是以后他要怎么治理这个国家。】
这点众大臣倒是比较认同的。
扶苏自来便比较稳重,若是太平盛世,说不定他是能治理好秦国的。
而且他在仁善的皇帝中,可能是接受法家思想最多的那个。
只是如今陛下还在,他便收敛着。
等他自己做了帝王,还不一定会如何呢。
【那么扶苏对于秦始皇的做法就是要扬长避短,他在去想怎么样 纠正秦始皇的错误,这么一来他和秦始皇就会产生矛盾,根据我们前面讲到的观点,秦始皇势必不会听他的话,所以秦始皇可能并不会太喜欢他,但这不影响秦始皇知道扶苏有能力,把扶苏当成自己的接班人,只要没有触及到自己的底线就可以了。】
话是这么说没错。
可是后世许多人都觉得幕中女子说的这话是没有依据的。
只是猜测而已。
【而扶苏被送到蒙恬身边去,这其中也可以是大有深意,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如果秦始皇真的是生了气,他有很多处理办法,就是很多影视剧中的,什么禁足,打板子,罚抄,罚跪,都行吧,但是他没有这么做,而是把扶苏送到了自己很器重的武将身边。】
【这是什么剧本啊,不就是王者归来的剧本吗?】
这倒也是。
长子送到边关,其实一般人不会这样做。
因为边关那些地方怎么也是有危险的。
但是若是立了战功,就能迅速获得声望,回到朝中不管获得什么奖赏那也就都顺理成章了。
【或许秦始皇送他过去是想让他多多看看军纪军规下的军队,如果不严加管束,那些军队会变成什么样子,或许也是想让他带兵打仗获得军权,而蒙恬是嬴政还算信得过的吧,蒙恬也能教导扶苏,就算秦始皇不用吩咐,另外还有可能嬴政意识到了宫中可能会有一些变故发生,这是让扶苏远离斗争,这就要结合我们之前说的嬴政本就对胡亥等人有所怀疑上了,当然了这样的用心都是我瞎猜的,但我觉得至少秦始皇看重扶苏这个猜测还是比较合理的。】
可是把最爱的太子送到前线去,这事情不是每个父亲都做得出来的。
真不愧是秦始皇啊!
许多帝王想着自己那不成器的儿子,心中竟像是废水翻腾,一片火热。
不经历磋磨,那或许真的很难成事,像古今那些成气候的帝王,有几个是从小顺顺当当的?
【而把他送走之后,秦始皇心中也还惦记着他,在自己病重时马上给对方写信让他回来。】
【既然已经猜了,我们再来假设得离谱一点,假如这一年秦始皇没有死,扶苏回来了,那么结局会不会不一样呢?我觉得不一定能够改变,抛开秦始皇可能会被害来说,他与扶苏的思想矛盾是难以调和的,这样的情况下,赵高和胡亥的操作性很大,再加上李斯也不支持扶苏,这样的话除非扶苏有更好的支持,蒙恬蒙毅虽然还不错,但是这两兄弟更多的是忠于秦皇而可能不会站队,所以扶苏他很有可能会变成一颗废子,也就是太子之位被废。】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真的吗?
若是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他们也能有所操作?
秦始皇不信。
可是即便如此,自己的太子自己选,就算是自己废了也总比被人害死在外面好。
他已经许久没有见过胡亥了,他真的很想去问问胡亥那个脑子里到底装的什么东西。
【除非扶苏被贬为庶人再也没有回宫的机会,甚至是除非他死,否则我想只要胡亥即位,那么扶苏的命运可能会像他们的那几个兄弟姐妹一样,直接赐死。】
【不过这一切的假设都不存在,嬴政给扶苏写的绝笔信并没有能顺利地送到扶苏的手中,甚至没能送到使者手中就被赵高给扣了下来。】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心里也是发惊。
他其实所面对的情况是不是就是嬴政这情况呢?
嬴政还是将死之身,而他脑子尚且清醒。
竟然就有人这样欺瞒于他,当真是欺人太甚。
李隆基其实并不知该怎么办,这显然是该在身边放个可以信任的人,可是谁又是真正能信任的呢?
口蜜腹剑。
碰上这样的人,谁能知道呢?
不过想到此处,李隆基再回想过去种种,也不是毫无察觉吧,只是未曾在意罢了。
还是得靠他自己多加注意。
【再看他给扶苏的信中是怎么说的,“与丧会咸阳而葬。”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两个点,一是回咸阳,二是葬,但是没说让扶苏参加葬礼还是让扶苏主持葬礼,不过我们从他们扣下这封信的行为来看,应该是主持。】
【这其中肯定有让扶苏回来即位的意思,在《李斯列传》中也有记载,“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
要不然赵高他们不需要那么做,另一点是嬴政深知自己无力回天了。】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若真是这样,那扶苏活不下来也委实正常了。
可是众人还是不理解胡亥为何连其他的兄弟姐妹也不放过。
【果不其然,七月,秦始皇病逝于沙丘,关于他的死说法那可就多了。不过我是没看到秦始皇是什么时候病的,说是在平津,再说平津到沙丘只需要几天的时间,但是不一定就是刚病就走的啊,从他的路线来看,他前一年九月从咸阳出发,冬天应该是在南方,到了山东再怎么也差不多夏天了,反正到平津这个地方史书记载生病一直到他离世可能也就几天到几十天的时间。】
【因为时间很短,所以有些人觉得是胡亥和赵高将他害死的,最好的办法应该是下毒,虽然没有证据,但是这其中真的巧合有点多。】
嬴政时常出去巡游,身边竟待着这样的恶毒之人。
他想,若是对方给自己下药,那真是太简单不过的事情了。
或许此时自己身上不爽利便是被人下了药,不是毒药,而是一些能让身体不好的东西,侍医看不出来,又或者连侍医都已经被买通了。
嬴政深深吸了一口气,他不能让扶苏也落入自己这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