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他不要脸面的吗?
他真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
这个皇帝也太难当了,不想当了。
看到那么多禅让的帝王,赵构心中已经隐隐有了这样的想法,这烂摊子谁爱要谁要。
【当时南宋有个名将杨存中,他和岳飞同样对宋朝忠心不二,但是那时候他恩宠正盛,于是陆游就上书说他掌管禁军权力太大,这种不管是谁,帝王一听到权力太大多半心里都会不舒服,会有所猜忌,于是高宗听了陆游的话,就罢免了杨存中,给他降了职。】
【从这儿可以看得出来,陆游在官场上真的是个不管不顾的人,就是不管对方是什么人,他只看事情的对错,他认为这事情影响到了君权,他就上书,我很有理由相信,要是他和秦桧同朝为官恐怕他也会这样跟秦桧硬刚,然后下场可能比岳飞还要悲壮。】
秦桧已死,岳飞想自己不会再有那般结局。
如今他便扎根在这战场,北方一日不收复,他就一日不回朝。
终有一日,不是他死,就是他带着好消息回到朝中。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若是能像岳飞那般悲壮的死去,陆游觉得或许也不枉此生,虽然是很可惜。
想了想,他又觉得,或许岳飞都并不想那样死去吧,他宁愿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而死。
秦桧还真是可恨啊!
【对方可正是受宠之时,他也敢说,这就是陆游,我们应该怎么样去评价他呢?他是一个好人,也是一个好官,但是他却很难做好这个官。】
【这个时候他虽然年纪也不小了,三十多岁,但在朝堂上,也算是初出茅庐,效果也还不错,高宗很快给他升了官,他为什么这么乐于提意见呢,可能还是当时高宗的一个决定,那就是广开言路。】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扬了扬眉,不是说他不是个好皇帝吗?
居然还广开言路,难道是没有做到?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赵构也纳闷呢。
自己这些年也做了不少的事吧。
换句话说,没有自己哪来的南宋?
女子之言当真是想气死他!
不行,他不能禅让,不是觉得他不行吗?他偏要行给这些人看!
【陆游写了一首《新夏感事》讲述了自己对于高宗广开言路这个事情的欣喜。】
【“百花过尽绿阴成,漠漠炉香睡晚晴。”
百花落尽,四处是绿树成荫,伴着熏香,作者在晴和的黄昏安然入睡。这两句一种很平和的氛围,他不同于陶渊明的那种悠闲,给我的感觉就是,陶渊明就是乡村农民,而陆游 就是住在小院的公务人员,他们在闲适的那种感觉也不同的,大家意会。】
东晋。
最近桃源村已经初具规模,大家的日子也慢慢地闲了下来,已经有功夫酿酒玩乐了。
只要有得吃有得地方住,他们这些人是最容易满足的。
但是陶渊明却有点烦。
这些村民也不知怎么回事,突然一个个地都想跟着他学写诗,字都不会认还怎么写诗,无奈他还得教众人认字。
而有些村民比小孩子还难教呢,一点也不悠闲。
不如种豆子。
【但是呢,你要说完全不同,那也是有相似之处的,就是读到他的这样的诗句我们就能很快地想到陶渊明,而陆游也是有很多的田园诗的,这大概跟他多次的被罢免又多次的被起用的经历有关,当然了这肯定也跟他爱读的书有关系。】
“陶先生,这又是爱读你的书的!”
陶渊明微微蹙了蹙眉,又是个多次被罢免又多次被起用的。
都多少年过去了,这样的情况还是不能避免。
【我们之前说过陆游的家中是藏书世家,就是说家中是不愁书读的,而他在十多岁的时候就很爱读陶渊明和王维的诗句,甚至是废寝忘食的状态,其实我们说这两个人的诗是很适合启蒙的,他们的用词那些并不会很难,词中表达的意思也不会很难,虽然作为一个少年来说,可能不太能体会陶渊明和王维在官场浸淫下的那种纠结的感情,但是也不影响他理解那些诗。】
众人有些不解了。
幕中女子不是最看重诗中感情的吗?
怎么这会儿又觉得哪怕不体会感情也能理解诗了?
陶渊明和王维的诗真的有那么简单吗?
明明他二人的诗中也有很深厚的感情啊!
【有句话说得好啊,年少不知曲中意,听懂已是曲中人,我想陆游应该也会有这样的感觉,这不是那个时代或者是陆游独有,很多事情那就是要到了一定的年纪,有了一定的生活的积累才能懂的,我们获得了再多的间接经验始终不如亲生实践来得直观,若是二者结合起来那就能透彻地了解了,而后再看陆游的诗句也就慢慢地又那种感觉了。】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陆游轻笑,没错,真正理解陶渊明的无奈似乎也是他进入官场之后。
但是到底是哪一日他也不记得了,或许是某次被罢官,又或许是在蜀中那段日子。
总之等他明白过来时,他也已经陷入了陶渊明那般的心境了。
想回到朝堂又不想再回朝堂。
【“病起兼旬疏把酒,山深四月始闻莺。”
这里他病了许久,好不容易好些了,便饮杯小酒,四月已经能听到深山的莺啼了,这儿的四月应该是阴历,大概是五月了,初夏嘛。】
【这两句给我的感觉也是不错的,久病初愈的偶尔放纵是能让人有一个好心情的,就像咱们生理期来了,然后你吃的那口冰,喝的那口冰可乐,就犹如新生。】
久病初愈后偶尔的放纵。
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一想之下,确实是很放松的。
这个时候的陆游大概是想一直留在山林,再不参与纷扰吧。
许多喜欢此类诗的人都是这样的想法,然而,没想到的是他们却是都猜错了。
【那他为什么有这么好的心情呢,原来“近传下诏通言路,已卜余年见太平。”
近来皇帝说要广开言路,“我”想余生应该都能在太平中度过了,真好啊!】
说到这儿众人才想起来。
是了,他不就是为了这个才写这首诗的吗?
【“圣主不忘初政美,小儒唯有涕纵横。”
圣明的君主不忘登记之初定下的那些好的政令,“我”这种小儒生就只能感激涕零了。】
【在陆游的人生里,他常将自己与国家的忧患喜乐联系在一起,这首诗就是最好的体现。】
其实许多人为陆游不值。
虽然他们很多并不知道陆游发生过什么事情,可是他到死都没能看到北方收回,他的这一生始终是充满遗憾的。
若是他能少想点这些,多留于田园多看看风光想来日子能快乐许多。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若是真能那么轻易地快乐,那陶渊明也就不会一生都在纠结了。
古往今来,许多的文人官员都是如此。
不管他们的诗中写的什么,但是只要他们心系天下,那么他们就没有办法真正地过上隐居生活,即便过上了,心中也不可能完全定得下来。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心之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