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陆游
【我们简单地看一下这两首词吧,“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那人芊芊酥手,捧着酒杯,而在陆游看来已经是如那宫墙内的柳枝,可望而不可及。“宫墙柳”这个意象很有意思啊,根据咱们一般的印象,柳就是留,但是宫墙里的柳你敢留?】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王维眼前一亮,这意象确实是从前没有听说过的。
柳这意象,但凡写诗者怕都写过,多是挽留之意,写法也都差不了太多。
宫墙柳还有些新意。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对不起,我看到这错错错我有点出戏,让我想到了一首著名的网络歌曲,但是和前面的这些内容结合起来呢,我们又能看出来这里所表达的情感是很悲伤的。只是还是那句话,已经没可能的深情在外人看来真的有点一言难尽,不管是对旧人还是新人都不公平。】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不公平?
陆游一时间没明白过来这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不公平?
旧人是说唐婉,新人……
陆游想起自己的妻子,倏地明白过来,确实,若自己一直想着唐婉那确实会是不公平。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春天如故,人渐消瘦,泪痕洗了胭脂,湿了帕子,真是物是人非,“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写得很文艺,但是能理解到的意思就是还想挽回,可是已经不可能了,难过。】
【大概知道一下这首词的意思就行了,就词本身来说我觉得意象各方面还是写得挺好的,也很能触动人心,只是我个人感觉这词就没什么存在的意义了,当然了除了文学价值外,我们再来看一下唐婉的《钗头凤·世情薄》。】
唐,元和年间。
元稹被她这评价惊了一下。
这样的评价未免太过于苛刻了一点。
他算是看出来了,这幕中女子在很多时候是以诗人写作的背景为主的,而不是站在诗词的本身进行评论,于她而言,她应当觉得一首诗词所展现出来的诗歌技艺只是锦上添花的东西罢了。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这两句有点李清照婉约词的味道,主打的一个凄凉之景起兴,“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什么泪,什么栏杆,也都表示了女主人公对于过去的一种忧愁吧。】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李清照挑眉,别说,还真是有点像。
但她也开始认同幕中女子的说法了。
这时候写这样两首词,根本就有些不合时宜。
已经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两人,怎么会又写这种词呢?
该不会是假的吧?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今时不同往日,如今咱俩各过各的了,我还是愁苦得像那摇摆不定的秋千,“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
【这首词,我个人看着写得也还是挺好的,写出了那种缠绵悱恻的感情,但是既然一起说了,少不得对比,一对比呢,我觉得那还是陆游的更胜一筹,两者一起看的话,那就更好了,但是这儿我个人觉得传说应该不是真的,唐婉的丈夫还在那儿呢,你俩不避嫌也就罢了,还在这儿回忆往昔。】
啊……
原来幕中女子的不喜是因为这个啊。
好似确实如此啊。
【整个传说是陆游两人结了婚,因为唐婉没能怀孕,所以被陆游的母亲赶走了,唐家人就很生气啊,于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世交的后辈,两人关系也处得不错,几年之后,唐婉和丈夫同游,结果和陆游意外重逢。】
【再遇旧人自然各自都有万般情绪,于是唐婉在征得丈夫同意之后上前敬酒,陆游便写了那首《钗头凤·红酥手》,唐婉回以《钗头凤·世情薄》。】
【如果只当个故事来看,合情合理,be美学,但是很多地方确实有点不太符合现实,所以这个故事,也很有可能是后人为了给这两首诗一个合理的出处所半真半假地编造的,可是有时候对于故事咱们没有必要去追求真实,我们可以抛开现实因素去享受这个故事,也还是不错的,也就更能体会两首词的感情了。】
唐,元和年间。
元稹也觉得这个故事是不错的,值得一写。
但是若是说非要写,或许两人没有成亲已有了婚约相逢会不会更好呢?
想要重聚,可是碍于世俗伦理,最终也还是遗憾分离。
元稹也不知不觉地被幕中女子的想法带走了,也认为两人既有了家室就该好好过好当下的生活,不必再执拗于过去。
而他要写的不是两人的恋恋不舍,而是两人的释怀,只需让看的人不舍就够了。
【公元1153年,绍兴二十三年,陆游在临安参加进士考试,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但是因为秦桧觉得陆游的成绩超过了自己的孙子大为不悦,甚至想降罪考官,第二年更是指使主考官不要录取陆游,陆游因此仕途不顺。】
【陆游应该是知道这件事情的,因为秦桧作为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奸臣,他真的太不可一世了,太猖狂了,根本不怕被陆游知道,陆游除了无语似乎也确实没有办法,后来他自己也在诗中写到过这件事情,直到公元1155年,绍兴二十五年,秦桧离世,陆游终于看到了阳光,说来咱们也算是为陆游捏一把汗,他这但凡再早几年参加科举,我估计也是在朝堂上受欺负的,不过没有人能知道真是那样的话是什么结局。】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陆游当然知道这件事情。
哪怕自己会在朝堂之上受到欺压,那也不是自己的考试被人随意践踏的理由。
即便那么多年过去了,陆游心中依旧是介怀的。
他认为若是没有秦桧,南宋朝堂说不定早就稳定下来了。
【我这样猜测的依据是他在官场的一些做法,站在秦桧的角度来说可能就是他的话是没一句想听的,当然了秦桧并没有让这样的事情有机会发生。】
【一开始还好,他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深受百姓爱戴,像他这样的就很适合待在基层,在基层做比较大的官,这样一来,能做实事,也不怕得罪人,尤其是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下,后来他就被调入了京师,他也不怕得罪人,但现在面对的对手可不是他能对抗的了。】
对抗?
怎么听幕中女子的意思,他好像很爱跟人对抗似的。
陆游觉得自己从来也没有要把谁当作自己的对手过,他只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难道做错了还不能让人说吗?
事实是,似乎许多人都是不愿意听到自己的错的。
【他上书说不是宗室外戚的,就算是有功也不应该被随意加封王爵,这在我们的印象中,应该就是异姓王的那种吧,但是大家想一下这个时候是什么时候呢,还是宋高宗的时期,南宋的局势其实还并不怎么好,靖康之难的时候,很多人都被俘虏,宋氏皇室可能折了大半,而宋高宗的身边就剩了当年的一些可能并不是很受宠的官员。】
【而那些官员好不容易有了出头的机会,在古代,谁不希望加官进爵呢?陆游随随便便一句话就想断他们的一条路,不管陆游有没有成功,我想他们都会对陆游不喜。】
关于这一点,其实很多人都能理解陆游。
若是谁都能封王,那天下不是乱了套了吗?
尤其是秦汉时期的人们,他们早已经见识过那些诸侯王的威胁,最是能体会。
然而对于刚开国的帝王来说,封王封爵是最好拉拢的手段之一,确实能省不少的事情。
【后来又因为高宗喜欢玩一些珍惜玩物,陆游又说高宗“亏损圣德”,就估计又得罪了大领导,很多时候这样的谏官碰上好面子的皇帝可能不会有什么事,皇帝甚至会虚心接受他的建议,但是没有人不喜欢听好话的,你要么别有一点点错,要不然就只有被踢走的份。】
【古代帝王真正因为爱才容忍这样谏官的太少,甚至不如咱们现代社会的霸总们,大概是因为思想的不同啊,古代君权至上,皇帝就是最大的,雷霆雨露皆是君恩这句话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但是霸总们虽然地位也很高, 可思想上来说应该接受性还是要强一点,毕竟皇帝只有一个,但霸总却有很多。】
【更何况,他可是赵构诶,我从不觉得赵构是一个多好的皇帝。】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