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先生,那个渔夫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吗?”
听到孩子稚嫩的声音,陶渊明恍惚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他问的是自己那《桃花源记》里的那渔夫,不由得笑了笑。
“你若觉得是,那便是。”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其实我个人觉得这前一句也是很妙的,我很喜欢诗人给予一些死物活力,萧鼓追随,说明这日子真的很近了,春社,是古代一个祭拜灶神的节日。即便如今这天下已经变了,但是家乡的百姓们依旧如从前那般,依旧简朴,依旧保持着从前的风俗,我觉得他这儿可能有点强调宋朝还是从前的那个宋朝的意思,当然了,也可能是我个人过度解读了,听听就好。】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在陆游看来,如今的宋朝就一直是宋朝。
所以其实他并不喜欢什么北宋南宋。
只是这段时日,听着女子如此说,他好似都已经习惯了。
思及此,陆游觉得可怕。
习惯了这个称呼,用不了多久就是习惯这样的处境,总有一日,人们会习惯没有北方的日子,忘了曾经南北是一体。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以后要是还来出游,一定随时来叩响你的家门。】
【整首诗都呈现出一种很悠闲的感觉,但是我们之前说王维的时候说过,看到陶渊明的诗是感觉陶渊明身处其中,而王维的诗是感觉王维游离其外,那我看到这首诗呢,我就觉得陆游身在其间,心在其外,他回到山阴并不是定下来,而就只像是来做客而已。】
东晋。
虽然幕中女子说他们不一样,但陶渊明却觉得自己懂他。
因为他也不是一开始就一心隐居田园了,他也曾深深地牵挂着外边的世界。
他也曾经像陆游一般。
【事实证明,他也并没有在家乡待多久,在公元1169年,干道五年,陆游出任夔州通判,往夔州而去,开始了他生命中的又一征程。】
【他西行入蜀,路过黄州时,在这里写下一首《黄州》表达自己的愁苦。】
黄州,又是黄州。
又是入蜀。
这些文人去的地方,还真是很相似啊。
这时连那不刻意注意的人都发现了,这些文人好些都曾入蜀,也难怪幕中女子也往那处去了。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
这两句是寄托他的身世之感,他觉得自己常常都很悲伤,就像一个楚囚,楚囚的典故出自《左传》,说的是楚国有一个叫钟仪的琴乐表演师,他在楚国战败后被晋人俘虏,被囚禁的时候依旧思念故国,一想到楚国战败他就忍不住落泪,是爱国者的象征,后面的齐优应该是为了与楚囚对应,表面意思是齐国的俳优,也是地位很低的从业人员。咱们意译一下,就是宋朝如今前途未明,而他空有报国心,却只能如同钟仪一般叹息流泪。】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楚国众人看到此处,心中说不出的难受。
他们现在似乎也该难受,毕竟楚国似乎可能很快就要不是他们的楚国了。
可是相对于从前那样的担惊受怕的日子,如今没有战争才是他们想要的。
经历过战乱,就是活在秦国统治下那又能怎么样呢?
他们只想要活下去。
而心中难受也总好过活不下去吧。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滔滔江水流不尽千古英雄的恨意,天地无情让草木都成了枯黄之色,“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万里漂泊怎能让人不愁,如今扬着船帆,已经来到了黄州城下。】
这说到杜牧、苏轼时都是说黄州很穷,此处应该也不会多富有的吧。
众人忍不住地想知道这时的黄州的模样。
然而,幕中女子却没提,说了下一句。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
你看当年那硝烟弥漫的赤壁如今已成了一片古迹,生子又何须像那孙仲谋呢?最后这两句很明显是在与辛弃疾的“生子当如孙仲谋”对话,但是这样的话,关于这两首诗的创作时间就有争议,不过我觉得时间倒是不必太在意,因为他们两人都是生活在同样的战乱年代,四处迁徙是难免的,所以作品的创作时间就比较难确定。】
先时他们听辛弃疾词的时候觉得辛弃疾的那首词写得真好,真有气势真有道理。
而这时候再听到这一句,怎么还是觉得很有道理呢?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操眯了眯眼,看来这孙权也是不能轻视的。
【最后的这两句情绪有点低了,像是在说一切都会过去的,生个儿子像孙仲谋又有什么用呢?】
【为什么他之前明明还充满希望,这时候好像又没有信心了呢?因为当时他在山阴,即便暂时没有工作,但就在建康临安附近,机会很多,现在被调到夔州,其实相当于发配了。】
关于这一点,很多为人臣子的都是了解的。
在京师和在地方那前途是完全不同的。
有些人去地方是锻炼两年,所以他们干劲十足。
但像陆游这样的,显然就是差不多被放弃了。
不过其实经过幕中女子这么一说,众人已经不那么排斥去地方了。
他们也想知道在基层待几年,自己是不是会变得不一样。
【后来他又经过荆州,写了《哀郢二首》,怀古伤今,表达自己的愁绪与对南宋朝廷的不满,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一吧。】
【“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
楚国国统由来久长,曾经也是诸国当中的强者,“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旧莽苍。”
章华台的歌舞早已消散,如今只这云梦泽的风烟还依旧苍茫。】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熊槐后悔了,太后悔了。
他也想到了自己这楚国,楚国已经强了那么多年,本来是可以不用在他的手里灭亡,可如今却是被他毁了。
都怪他。
【“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
当年的宫殿如今荒草萋萋,被盗的墓穴也成了野狐的藏身之所,当年的楚国怎么就变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呢?“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离骚》说不尽屈原的痛苦与悲愤, 千百年来,多少像屈原这样忧国忧民的志士泪湿衣裳啊!他自己自然也是其中一个。】
屈原已经心死。
他最初看到离骚的时候在想,自己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写出那样悲愤的长长的一首诗呢?
如今,他却觉得那一首诗真的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恨意。
恨谁呢,楚王吗?
不,他想即便没有大王,或许他也不能达到自己的理想,他身处这个世界,这就是他的宿命。
他爱他的楚国,他也注定和楚国一起消亡。
【言外之意,这些帝王怎么还不知道吸取教训,珍惜人才,听从他们这些忧国忧民之人的建议呢?】
【原以为到了夔州,自己就是去劝农民耕地的,然而没想到的是,陆游竟是在这里得到了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