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1 / 2)

🎁美女直播

第222章

陆游

【当时,川陕宣抚使王炎有北伐的打算,于是招陆游为他办事,陆游仿佛看到了希望,欣然答应。】

看到仿佛二字众人就已经能猜到结局了,多半是没什么好的结果。

众人心中不免咋舌,他们完全能想象陆游的欣喜。

心中越发欣喜到了失败的时候只会更难受。

【就在这里,陆游度过了他的为期八个月的幕府生涯,他写下《平戎策》上书朝廷,希望朝廷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见北伐,并且预测军中用人事宜,但是写下的建议朝廷没有采纳,提出的有关掌兵人选的看法也被王炎反驳。】

果然,几乎所有人都猜到了陆游此行不会顺利。

不过很多人都被他这精神给感动了。

明明朝廷就不想北伐,他也知道,可是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尝试,还真是倔强啊。

但仔细想来,众人还是愿意像王安石那样。

知道没有希望就退后一步,等有机会就奋力向前,那样即便是输了也不会觉得遗憾了。

【虽然他自己很有激情,我想那时候他身边应该也有跟他一样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在幕府为北伐之事而努力,但是朝廷根本就没有这个心,不过几月,王炎就被调回了京中,幕府就此解散。】

【陆游离北伐之路最近的一次也依旧是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陆游仍旧记得那段日子,他每天都希冀着北伐胜利的那一日。

他做了那么多的准备,做了那么多的假设,独独没想到还没开始就结束。

可偏生地就是那样的结局。

大概这真是他的命。

【后来陆游在《三山杜门作歌》中写道:“画策虽工不见用,悲咤那复从军乐。”

我想这应该是他十分绝望的时候,有时候没有获得希望也就罢了,获得了希望之后又失望,真的是一件很让人难过的事情。】

【就像杜甫一直将“致君尧舜上”放在心上,李白一直想着“遨游直上九万里”,陆游和辛弃疾也有自己心中的坚持,他们一生就是想收复北方,但是往往事与愿违,有一首诗很能体会陆游的感情,《夜读兵书》。】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杜二人确实是很能体会陆游的心情了。

他们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奔着心中的那个目标去的,可是目标却一直离他们很遥远。

即便是现在,他们两人来到国子监,其实与他们最先时的想法也差了不少。

只不过这时候他们已经不再像从前那般非得要求个结果了,能朝着那个方向努力,似乎也不错。

【“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

或许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半夜感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我想这个时候陆游孤独地夜读兵书就是这样的感觉,“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而他生平夙愿就是奔赴战场保家卫国。】

【“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这些感触可能不仅是他自己的想法,也是他读兵书后产生的感触,战死是一个志士的分内之事,耻于守在妻儿身边,站在某一个角度来说这话是没有问题的,这就是舍小家为大家,从古至今的战士都是如此。】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岳飞也是这样认为的,如果这个大家能因为他牺牲小家而得以保全,那他牺牲自己的小家算什么。

他想不仅是他,军中所有的兄弟都能做出这样的决定。

只要朝廷和百姓都在支持着他们,那遇到再苦再难的事他们也都能捱过去。

曾经无数次,他也在夜里怀疑自己。

如今胜利的希望大得多了,他也终于看到能有人懂自己了。

【“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

能否实现理想为国立功这要看机遇,轻易地去预料结果难免是迂阔疏于事理。】

【“陂泽号饥鸿,岁月欺贫儒。”

百姓们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让他这个贫儒也心中难安,“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腴。”

只能看着镜子叹息,怎么才能容颜永驻呢?】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如此瞧着,怎么觉得这陆大人这么……没用呢?”

有百姓忍不住地嘟囔了两句。

顿时便有人反驳他,“你懂什么,有些事情是想做就能做的吗?”

原来这人是曾在蜀中得到过陆游帮助的人,他知道陆大人是个好官,看了陆大人的这些诗就更加觉得了。

可他懂,很多人却是不懂。

“为什么呢?”

“他又不是武将,我想陆大人求的并非只是提刀杀敌,而是指挥三军,或是当一个军师,他希望朝廷能有计划地北伐。”

很快,众人的讨论就被幕中女子的声音打断了。

【这最后一句感觉有点跳戏,但是我们可以有很多的解读角度,比如他是为了国家废寝忘食,所以看起来状况并不好,比如他看着镜中已经不再年轻的自己,心中感叹“五十犹癯儒。”

还有可能是他感叹为何事事都不如意,为何事情不能按照自己想象的发展,为何北伐始终难以开始、难以成功?】

这也是从前辛弃疾一再地问自己的问题。

他比陆游年轻。

他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应该挑起这个重担,让那些一生盼望着北伐成功的人能够看到那一日。

【然而陆游空有这样的志气,终究是没有一个很好的契机,也没有很好的实现理想的环境,我们有时候所说的想做什么就去做其实真的很难实现,常常不知不觉便蹉跎了一生。】

东晋。

陶渊明很是赞同女子此言。

从前有着无数的雄心壮志,一次又一次地被现实打败之后,好似只能蹉跎。

但他想,过的是自己想过的生活的话,或许也不算蹉跎了。

【公元1172年,干道八年,陆游被任为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这次他真正 地开始了自己的蜀中生涯,虽然我们看到了很多文人都去过蜀中,但是咱们现在说的什么“少不入川,老不出蜀”的话却感觉还是有点道理在身上的。】

【咱们看李白、苏轼,他们两人都是年少时候在四川,然而出去了就基本没再回来。而后期待在四川、或在四川待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杜甫、陆游,这些人都是受了打击,或者说是来到四川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受打击,因为那个时候的蜀中确实是不太适合职业发展的,但是却很适合隐居,可偏偏这时候人家不想隐居啊。】

“现在也一样啊!每日一问,我怎么还不涨工资?”

“现在不一样了好吗,成都现在发展多好啊!”

“发展好是好,可怎么还不知还不涨工资呢?”

“话说,真的有很多很多大文人在四川住过诶,适合文化熏陶。”

“以后我也想去养老。”

许多未曾去过四川的文人们也在想,为何幕中女子提到过的这几位尤其是后期居住与蜀中的人在蜀中写的诗都与在外面写得不同了呢?

怎么蜀中就有“少不入川”的说法了呢?

当真是到了蜀中就不想再重回官场了吗?

“凑巧吧。”

有人说,“要说多的话,那长安、临安去的文人不是更多?”

“好像也是这个理。”

【以至于他们到了四川之后,即便是写下悠闲的诗句,也是带着些淡淡的忧伤,大多还是以壮志未酬为主吧。】

刚刚才想明白的众人又有些疑惑了。

“这又是为啥?”

“方才女子不是说了吗?那是因为这些人到了蜀中不是逃难就是被发配,仕途不顺啊!”

【陆游从这儿开始大量地进行创作,大多都是像《剑门道中遇微雨》、《夏日湖上》这样的诗作,而这样的诗句恰好就是古代文人墨客最喜欢的诗作,为什么喜欢呢,站在我的角度来说就跟喜欢陶渊明是一样的,大家都很忙,没有办法过上那种悠闲的生活,或许放下如今所拥有的就可以过上那样的生活,但是放下就是最难的,但在旁人看来,那陆游就是放下了,自此诗名大盛。】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陆游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出名的,好像有一天大家就突然就喜欢他写的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