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正文完结
【你是不是以为陆游和韩侂胄之间就这样变得水深火热起来,陆游可能会因此吃亏什么的,并没有,因为这个时候陆游都被罢官了,在家待着呢,写首诗埋汰一下,韩侂胄当时都不一定能看到。】
虽是这样说,但是陆游这样的行为还是让众人忍不住地咋舌。
一般来说,人的年纪越大很多事情都能看得开,尤其是不太乐意让自己陷入各种险境,可是陆游真就是从一开始到最后都没有变过。
真想知道他写的是什么诗啊。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陆游自己倒是觉得没什么,那确实是自己能做出来的事情不假。
像那样的人,难道连说也不能说吗?
他偏就要说。
【他在这段罢官生涯中依旧牵挂着国家,某天,风雨大作,他写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表达了自己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并且在诗中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大风呼啸卷起大雨让整个村庄陷入昏暗之中,四处大雨似浪涛翻滚。“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火炉和身上盖的毛毯都很暖和,我和猫儿都不出门。】
“喵喵喵,狸奴终于出场了。”
“从古至今都有铲屎官呀。”
“虽然这首诗不是很有名,但是我觉得描写得很好诶,不过最后一句是不是有打油诗的嫌疑。”
“这是组诗,还是要和下面一首一起看的!”
有些人喜欢盯着巨幕中左下角看,虽然有些话看不太懂,却总觉得他们说得你也很有意思,有时看着看着就被带偏了。
【这首诗很温暖啊,虽然外面波涛汹涌,但是家里却还是很温情,当然了这只是从表面来看,但其实陆游一直是担心着外面的情况的。】
【这里提到狸奴,就是猫,陆游是很喜欢猫的,他有很多关于猫的诗句,他曾在《独酌罢夜坐》中写道“勿生孤寂念,道伴大狸奴。”
】
“有猫有闲适的工作,真的就是我人生的追求目标了。”
“陆游已经拥有了我们盼望已久的生活,要是他活在和平的年代就好了。”
狸奴而已,为何后世之人如此激动。
许多人不解。
【再看其二,更有名一些,“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我”躺在这荒凉的村庄里,没有为自己的孤寂而悲哀,“我”只是担心国家的危难,“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夜深了,“我”躺在榻上,听着风雨声,迷迷糊糊间看见自己骑着铁马踏过冰河去了那北方战场。】
辛弃疾看到这样的诗句,忍不住地在心中产生了共鸣。
果然,陆游和他就是同一类人。
他们都做过同样的梦。
而他比陆游幸运,他如今站在此处,还能与金人厮杀。
辛弃疾觉得他或许可以问问陆游,万一陆游对对敌有什么见解呢?
想了那么多年,他的心中一定想过很多的吧。
【书中说,这其二的手法是“痴情化梦”,说白了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好难过,都说白日做梦,有时候梦想就只能在梦中实现而已。”
“陆游的执念真的鲨我!”
“对!其他人都是为着自己,自己的前途,自己的声望,想着自己哪怕是功成名就,只有他们身处那样年代的人,求的是天下太平。”
“所以珍惜现在的一切吧,比你的处境难的人多的是。”
【两首诗讲述的不过是陆游所经历的风雨大作的一天,但是却凝聚了他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感。】
【谁知道他在山阴的这十多年间碰到了多少次这样的天气,又梦到过多少次这样的场景,但是我相信他的爱国情感是一直存在的。】
宋孝宗沉默着。
他又何尝不爱国。
可他要想着整个大宋和大宋的子民。
他们可以抛开一切去拼,可百姓们怎么办呢?
宋孝宗突然顿住,不过他确也没有问过百姓。
万一他们宁愿生活不宁也想先收回失地呢?
【十多年以后,公元1202年,嘉泰二年,陆游再一次入朝为官,这时候他还愿意进入朝堂,我们很难说清楚他是什么样的心态,但是他这一次的主要任务是编修国史,或许这是他比较感兴趣的事情。】
【说实话,书写历史确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虽然很繁杂,也可能得罪人,但谁请我去我也去。】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刘彻也发现了。
近来愿意写史书的大臣挺多的,他根本不需要这么多,哪有那么多历史给他们写?
其实有司马迁似乎就够了。
这些天他没有问责司马迁,甚至没与司马迁说一句话,瞧着那人坦坦荡荡的样子,刘彻突然就觉得他对自己的那一点点的不敬也算不得什么,有些人的性子本就如此,既无坏心,也就随他去了。
【有趣的是,就在这一段时间里,韩侂胄主张北伐,陆游立马忘了两人的前尘往事,大力支持韩侂胄。】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众人俱是惊讶不已。
这是化敌为友了?
但是为什么又没有成功呢?
这韩侂胄有那么大的权力的话,应该有很大希望成功才是。
【等到国史编修完成,陆游这才真正辞官,因为他这时候快八十了,真正的高寿啊。】
【我们看陆游的仕途生涯,差不多五十年的时间,大多数时候他都在与主和派抗争,其实他也做了很多的事情,只是这些事情在与他在北伐之事的坚持和在文学的成就上一对比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许多人想,能有陆游这样的成就就已经很好了。
有多少人是泯然众人的啊!
【公元1203年,嘉泰三年,陆游再一次回到山阴,辛弃疾来拜访了他,两人促膝长谈,在得知辛弃疾奉诏入朝时,他给辛弃疾写诗送别,激励他为国效力,收复北方,“深仇积愤在逆胡,不用追思灞亭夜。”
】
辛弃疾一下就明白了陆游所表达的意义。
是让他要专注对敌,把击倒 金人当成自己最重要的事情。
其实不用陆游说,他也明白。
因为他们都是同样的人,他们都有同样的想法。
【一开始韩侂胄的势头确实很猛,但是却因为用人不慎遭到了背叛,吴曦叛变,韩侂胄落下风,值得一提的是,早在陆游还在幕府的时候,他就曾经跟当时的领导王炎说过吴曦的父亲吴挺不行让他换人,但是当时王炎并没有听陆游的建议,谁知这么多年以后吴挺的儿子却成了北伐的巨大阻力。】
陆游惊了。
没想到还有这么一层。
早知道当初他说什么也要把吴挺给换了。
其实他早看清了,大宋就是有这些人在,所以才总是没办法成功。
他都不求这些人能做多少的贡献,就是安分守己就行了,说不定北方就收回来了。
只是可惜了。
也不算可惜,如今还未到那时,换不掉吴挺还可以处置吴曦啊!
【后来南宋内部发生了政变,韩侂胄被杀,南宋与金朝签订嘉定和议,北伐彻底失败,从这儿差不多是分界线,蒙古兴起,南宋和金朝都日益式微,最后蒙古人建立了元朝。】
众人唏嘘,没想到事情竟如此便到了结局。
他们以前从未将蒙古人放在心上。
这或许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然而陆游不可能知道这些,他只是在北伐失败后心痛不已,慢慢的忧愤成疾,公元1209年,嘉定二年,陆游卧病不起,临终之际写下绝笔诗《示儿》,而后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五岁。】
陆游都没想到自己能活那么久。
距离那时还有二十多年吧。
二十多年,他能做多少事情啊!怎能就此放弃?
巨幕的出现一定就是为了改变他们这些人的命运。
他一定能看到失地收复的那一天!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岛同。”
“我”知道死后一切将与“我”无关,但是“我”依旧痛心没能看到祖国统一。】
“我真的哭了,太能理解陆游的执念了。”
“天啊!赐他一个岳飞吧!”
“杀死狗的秦桧!”
“就是,如果没有秦桧,说不定南宋还能有几百年的历史,以宋朝的科技发展,我们一定能……”
“杀死狗的秦桧!”
看着巨幕左下角一句又一句往上跳的话,众人惊呆了。
没想到这些后人对秦桧的怨念如此大。
没想到一个秦桧有如此影响。
【所以等到朝廷军队收复失地那一日,一定不要忘了告诉我啊!“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呜呜,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