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陆游
【在陆游被重新起用这一年,他写了两首很有名的诗,第一首是在被起用前写的《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怒,连名字都很气。】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早年哪里知道收复北方如此艰难,“我”每每望着北方都满腔的怨气。关于这一点其实我很能理解陆游,我们在年轻的时候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理想,满腔壮志,但是绝大多数都会被现实所击败。】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这是陆游如今还没有写的诗,但是他一看开头两句,便知道这就是自己写的。
因为这两句所表达的不正是他的感觉吗?
他只要北望,心中就像是有巨石压着喘不过气来,也不知道该如何破局。
但是他想北伐的队伍该壮大了。
可这让他心中更加紧张,失望过太多次了。
【而陆游更惨,咱们打个比方,这种感觉就好像你从小想要当个医生,你也知道当医生会很难,要背很多的书,要有很多的实习经历最后才能成为一个正式的医生,但是你依旧满怀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然而没想到的是,高考的时候你的父母死活不让你报考医学院。】
“代入了,绝。”
“这也太恐怖了,碰上了这样的父母我是要离家出走的!”
“可是陆游没办法离家出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无处可去,只能看着自己的国家慢慢走向覆灭。”
“南宋这群人,就不能硬气一回吗?”
“你让宋朝硬气,开玩笑的吗?这世上真有儒修还差不多。”
“大哥,串场了,历史变玄幻了。”
右下角的字飞快地往上弹,许多人都看不过来。
但能看出来他们对此事都心中不平。
这时候许多一直坚信主和的人也开始怀疑自己了。
以往他们总想着眼前的安宁,然而不进则退的道理却是忘了,如今妥协,宋朝只会越来越弱罢了,即便有了短暂的安宁,也很快就会被破坏掉。
【这种无力感是很难形容的,理想就在前方,甚至你还没有真正去为之做多大的努力,首先就被自己人给否定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陆游会愤怒。】
这话真是说到了陆游的心上。
他们都没有一直输,自己首先不信自己人,这是最让他痛心的事情。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两句说的是曾经南宋与金人抗争的两次活动,一次是在瓜洲痛击金军,这里用到了楼船也就是当时的一种很高的战船,而后一句是说的他在幕府的时候,曾经亲自去了大散关这个地方,研究抗战战略,当时也是捷报频频。】
【然而这两次的胜利都很短暂,瓜州一战后没多久就失败了,而大散关那儿我们也说过,领导直接被调回了京城,队伍直接没了。】
胜败乃兵家常事。
这不是很正常的吗?
这不是有胜利吗?
陆游还是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如此轻易的放弃。
金人占领了北方难保他们不会占领南方,这道理竟那么多人熟视无睹。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前一句的典故是来自《南史·檀道济传》,就是咱们熟知的自毁长城的成语来源,当时宋文帝要杀檀道济,檀道济就说:“乃坏汝万里长城。”
意思,你杀了我就是在自毁长城,陆游这里用这个典故是说自己曾经自诩万里长城,但什么都还没做,人已经老了。感叹岁月不居,壮志未酬。】
这话说得陆游更难受了。
他如今也没有别的期盼了。
只希望官家能在看到巨幕后倾力收复北方,而不是像如今这般畏畏缩缩。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赵构顶不住压力,也不想自己成为千古罪人,早已经下了命令收复北方了。
只不过他闭门谢客没能收到消息而已。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两句说的是诸葛亮的典故,他的出师表,大家应该都知道,诸葛亮当初是坚持北伐的,陆游说他的《出师表》流传后世,千百年间没人能比得上诸葛亮。】
【但是,这个例子是失败了的呀,虽然诸葛亮千百年来都受人尊崇,可确确实实最后天下是姓曹了,所以这首诗还真就只能表达陆游的愤怒。】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操觉得这是能表达自己愤怒的诗。
他当然也知道诸葛亮是个人才,其实刘备那边的人才不少,而且大多忠心耿耿,他一面欣赏着对方的忠心耿耿,一面又为此而烦忧,想把人拉入自己麾下都不行。
若他们执意与自己作对,自己最后还是得下杀手的。
曹操又何尝想要看到这样的结果,他只盼着能天下归心。
【不过他举这个例子,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那就是即便诸葛亮北伐失败,但是他去做了,而不是在成都茍且偷安,而主和派的这群人呢?】
这就是说他们要走到你死我活的那一日了?曹操想。
也是,曹操想,若不是那样,诸葛亮也就不是诸葛亮了。
【这首诗不管是诗境还是诗意,各个方面都表现得很好,我相信这是陆游的真情流露下的作品,很流畅,这也是他的七律名篇之一。】
【而我们说的另一首名篇也是七律,《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是他在觐见宋孝宗的时候写下的,就是宋孝宗让他去做严州知州,告诉他严州的风景很好,可以多游玩写诗的那时候,咱们来看看他写的什么。】
“这题我会,超喜欢的!”
“陆游最佳,没有之一!”
“宋孝宗:‘让你小子去严州写诗,不是在这儿对我发牢骚。’”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发牢骚?
陆游顿了顿,很有名的竟是这样的诗?
他个人觉得《书愤》确实应该算是自己作品中较优的,可看那些人像是觉得这首更好。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世情凉薄如纱,好像一切都没什么意思,谁又让我来这京都沾染繁华呢?这时候陆游已经六十多岁了,早在之前我们就说他其实已经对南宋朝廷失望了,现在做不做官对他来说意义并不大,他可能也在心中猜到自己已经没办法看到收复北方那一日,而此处的问句,咱们可以理解为他觉得做这官没意思吧,但是君命难违啊,他还是来了。】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觉得自己是懂他的。
到了这个年纪,苏轼也觉得自己做不做官都无所谓,做什么官也无所谓。
对于朝堂,他已经没什么可做的了。
只能交给年轻一辈去做了。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这里的“明朝”我小时候第一次见到的时候一直以为是明朝(chao),然后一直以为这首诗是明朝的,但其实就是明天早上的意思,晚上听了一夜的滴滴答答的雨声,第二天一早听到小巷子的身处卖杏花的声音。很寻常的场景的描写,它是怎么成为千古名句的呢?”
】
“很有意境,听到这两句,我就感觉自己身处在那环境之中。”
“我觉得是之前主播一直说到的‘意在言外’,有名的不单单是这两句诗,还是他所表达的感情。”
“描写+感情,缺一不可。”
“人均语文老师,我只配听。”
“只要你觉得自己是对的,那错的就是别人(bushi)。”
众人一看右下角,多多少少也对这问题有了答案。
肯定不仅仅是因为这两句场景描写得好。
【清代舒位曾评价,“小楼深巷卖花声,七字春愁隔夜生。”
说得很有道理,诗人一夜听雨一夜未眠,因为什么,因为愁,为什么愁,为国事而愁,得出这些结论的基础就是我们要了解陆游,要不然咱们就只能从春雨意象的愁来进行猜测了。】
“最了解古人的还得是古人,总结得可真到位。”
“愁了一夜,也愁了一生。”
陆游看着巨幕,心中一动。
是啊,他愁的又何止那一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