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2 / 2)

🎁美女直播

连他自己都感动了,他就不信朝中能熟视无睹!

虽说如今他无法前往沙场,但他却可以再次劝说官家!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愁似乎也没用啊,于是诗人照旧过自己的日子,铺开小纸写字,在窗前分茶,宋朝的茶艺我们提到过的,不联系上下文的话,这两句所展示的场景是很悠闲的,但是有了背景了解再联系上下文我们就能猜测,其实他现在心中是比较烦闷的,写字品茶或许是打发时间,或许是静心都有可能。】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唉,那些寻常风尘已经不会沾染“我”的衣裳,也不必担心了,等到了清明时节便可回到山阴去。】

【在官场待着已经没什么意思了,跟陶渊明一样,才刚出门,还没到任上就已经想家了。】

“哈哈哈,最终还是活成了陶渊明的样子。”

“人类的终点就是陶渊明啊!”

“出门的第一天,想家。”

“好好的一个爱国人才,最后成了这样,这些人都是生不逢时啊!”

“如果不是他生不逢时,咱们也看不到这么好的作品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东晋。

陶渊明也慢慢发现这些文人还真就有些顺着他的道路在走。

有时候其实也不是老了,只是看清了。

看清了自己无能为力,但人还活着,总要活下去。

既无法改变现状,那就关注自身。

他想这是他如今的生存之道,只是不知那些后世之人能否理解。

【如今的官场乌烟瘴气的,但是诗人不怕,因为那些朝堂中的不良风气从来不曾影响到他,所以他说“素衣莫起风尘叹”。】

许多人都觉得这是陆游最吸引人的地方。

他一直在坚持自己的道路,即便他的道路一直不曾得到支持,甚至最后连自己都知道走不通,但他还坚信着总有一天有人能走得通。

坚守本心,多么难得啊!

恰好,幕中女子总结的这些文人,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人。

【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宋孝宗禅位宋光宗,这别的朝代,众人都是把皇位看得比自己的命还要重要,甚至巴不得向天再借五百年,南宋的皇帝可好,一个劲儿地禅让,后来光宗也当了一把太上皇,这是为什么呢?】

公元1142年,庆历二年。

王安石想,大概是因为他们都没有信心能挽大厦之将倾吧。

南宋的存在本就是在茍且偷安,要不然他们不会南渡,他们会在第一时间迎战金人。

有了那么一群茍且偷安的人到了安逸的地方,有了安逸的生活,如何还愿意再卷入战场。

而这样的一群人又如何能治理好整个大宋,南宋也不行。

所以可以说宋朝从汴京被破那一日就已经亡了。

【首先,宋高宗禅让,主要还是因为他当这个皇帝当得压力太大了,他一方面是很担心徽钦二宗回朝的,虽然说其实我觉得徽钦二宗就算回来应该也不会当皇帝了,但是我们也是站在上帝角度来说的这话。】

【毕竟徽钦二宗才是名正言顺的宋朝的皇帝,我觉得宋高宗一直不想北伐可能也有这个原因,再者南宋初期是很混乱的,刚经历战乱嘛,也能理解,但宋高宗做得也不好,错信秦桧,让朝堂更加乌烟瘴气。】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胡说!”

他才没有!

赵构很愤怒,幕中女子这次出现说的话,就没一句他爱听的。

他不是都下令收复北方了吗?

这北方非收不可!

【其实高宗还是有点贪恋这个位置的,没办法,压力太大,还是退了,而他没有后代,把皇位让给了赵匡胤一脉的赵昚,我忘记之前有没有说过宋高宗是没有孩子的,说不定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与其自己一直守着这个皇位,还不如把他让出去,还能让赵昚以后给他养老,在死后也不至于说他坏话什么的。】

谁说他贪恋这位置的!

这皇帝谁爱当谁当,他才不当,他才不贪恋!

赵构满腔的怒火在听说自己没有孩子之后愣住了。

他……他居然没有孩子吗?

果然,还是他想得太好了,他就是没有孩子的……

【而宋孝宗做得比宋高宗好一点,那他为什么会禅让呢?一来还是因为南宋局势已经无力回天,他有心无力,二来是因为宋高宗的离世,他的理由就是服丧,结果这宋光宗根本就不是个成得了事的,因为不肯为宋孝宗居丧,惹众怒被逼让位。】

百姓们都惊了。

这是哪位皇子啊?

竟如此大逆不孝!

连给自己的父亲服丧都不愿意。

不会又不是亲生的吧?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宋孝宗也在惊讶,宋光宗?

不会是他的太子吧,他的好儿子是这样的?

【然而这时候的陆游不知道啊,他肯定以为换人了自己的机会就来了,于是他继续坚持北伐,而这时候越来越多的南宋臣民已经习惯了安于一隅的生活,他们已经是“直把杭州作汴州”了。】

【所以主和派就很看不惯陆游,说陆游不合时宜,若是站在他们的角度,可能真的有点不合时宜,虽然站在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还是比较支持陆游辛弃疾,但我感觉那时候的主和派也不一定都是 坏的,可能他们中也有真正地为了宋朝好,想让南宋稳定下来的所以选择主和的。】

还在白鹿洞书院的朱熹终于听到句自己认同的话。

这幕中女子似乎因为辛弃疾和陆游的缘故一直站在主战派那边。

说得好似他们这些主和的人就是千古罪人。

可如今天下方定,再大肆举战,受苦的只能是百姓啊!

这么简单的道理,那些人怎么就不懂呢?

【只是这样的茍安是所有北伐派不能接受的,他们还有血性,他们宁愿牺牲自我也要寻回自己的土地,然而在那时候主和派一直占据上风,陆游根本没有办法。】

【就因为他一直想要北伐,于是又又又被罢官,理由是嘲咏风月,这时候的陆游已经有点看开了,摆烂了,你说我嘲咏风月,行啊,那我干脆把罪名坐实了,回去之后就把自己的住宅题名“风月轩”。】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也忍不住赞了一句潇洒。

说起来,很多时候真不用太过于小心翼翼。

小心翼翼地对他人赔笑,失去自己,又有什么意思呢?

【公元1194年,绍熙五年,宋孝宗病故,宋光宗不肯居丧,被逼让位宋宁宗赵扩,这其中有一个叫韩侂胄的,这个人是赵扩的岳父,相当于就是国舅了,赵扩登基后他就专权跋扈,贬朱熹、斥理学,把持着朝政。】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说到赵扩,宋孝宗当然就知道了 宋光宗正是指的自己那个好儿子。

他气笑了。

真好,真是他的好儿子。

也难怪大宋危矣。

连他们皇室都是这样的人,那还能好?

【朱熹我们都是知道的,在古代封建社会有着很高的地位,他和陆游是朋友,但是两个人却政见不合,朱熹是一个主和派,对于朱熹这个人的评价历来是有争议的,他虽然是个大儒,但却说他扒灰啊,好色荒淫啊,都是些不好的评价,这些我们这里不去考究,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朱熹是一个爱国之人,所以他才能和陆游成为好友。】

“哎呀呀,文人风流嘛,那不是正常的?”

“哪家风流的文人也不会扒灰。”

“都说了有争议啊。”

“大家猜猜主播为什么不考究。”

陆游一怔。

竟还说这些?

【扯远了,陆游他就是个刚的,这会儿又写诗去谴责韩侂胄,但是他并不是说什么为了给朱熹鸣不平,他就是嫉恶如仇,不吐不快。】

没有人能想到,都这个岁数了,陆游竟还是那样。

还真是“从一而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