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南」(2 / 2)

后遗症 文笃 2446 字 10个月前

但并不妨碍,人们从游知榆身上感知到那种外来的、恣意的、自在的、不受困苦生活拘束的美。

“怎么?你也看上那只猫哦?”

不着调的嗓音从热闹喧嚣的人群中传入耳膜,打断了桑斯南的思绪。她屏声静气地转头。

一个敞着宽松黑白格子衬衫、拖着工装裤把裤腿挽起来一半的女人,正弯腰躬背地趴在她那辆年岁已经有些久远的机车上,对着她那块被掰斜了的方镜,搔首弄姿地将自己绑好的头发又抽出几缕来,柔弱地搭在耳边。

明夏眠,窜得快机车店的跛脚老板。

明冬知那个一点也不靠谱的亲姐。

“什么猫?”桑斯南忍了一会,硬是把被弄歪了的方镜又掰正了。

“就那只啊!”明夏眠朝咖啡馆那边的方向努了努嘴,等桑斯南顺着她的话看过去了,又偷偷把被掰过去的方镜掰了回来。

浸润在白灿日光下的咖啡馆外围角落里,有只慵懒的白猫正趴在阴影里乘凉,周围有几个戴着草帽的小孩围着那只猫逗弄。

“哪里来的猫?”桑斯南眯着眼看了一会,问。

“不知道啊。”明夏眠漫不经心地说,“看它一直在这里转悠,估计是咖啡馆老板的吧。”

“哦。”桑斯南收回了视线,这才慢悠悠地想起明夏眠的问题,“你刚刚问我喜不喜欢那只猫是什么意思?”

“看你盯着那猫看好一会了呗!”明夏眠说着,好不容易把自己那几根头发收拾好,又撑着脸看了桑斯南好一会,笑,“还是说你跟那老板认识?”

“她可都看你好几回了,被我全看见了啊。”

有吗?

桑斯南觉得这是明夏眠的瞎话,但还是下意识地、装作不经意地抬眼。

咖啡馆里正系着围裙给人端咖啡的游知榆,却也在同一时间抬眼望了过来。

晃动的目光隔着胶着的阳光相撞。

游知榆轻轻压了下唇,好像朝她笑了一下。

桑斯南有一瞬间心慌,却不动声色地收回视线,对身边的明夏眠说,“不算认识。”

“不算认识是什么关系?”明夏眠觉得奇怪。

桑斯南始终没再往咖啡馆里看,只将自己的头盔从车把手上拿起来,盖在了自己头上,头盔卡带卡进去,发出清脆的一声响。

她才说,“春华阿婆的外孙女,之前偶然碰过几次。”

“哦,那不就是认识。”明夏眠很简洁地做下结论,又照了会镜子,摸着脸,问,“三十四,我今天漂亮吗?”

谐音34南的桑斯南,被明夏眠喊了二十多年的“三十四”。

显而易见,这样的外号只有明夏眠才能取出来。

桑斯南戴好头盔,把明夏眠从自己车上挤下去,拧了油门,在机车发抖的十几秒里,大发慈悲地看了一会明夏眠涂得白白的脸,没急着评价,只说,

“你这是给校长看的?”

校长李和柔,三十八岁,读了很久的书好不容易跑出去,却又在三十三岁这年突然跑回来,张罗着,联系着,在当地办了一所聋哑学校。

在满是窜得快、颗颗大、火焰山和老婆笑等这样名称的北浦岛上,校长给聋哑学校取的名字是逸英,确实比前面那些名字都好听。

逸英将北浦岛连同周围几个县城的小学初中的聋哑孩子,以义务教育的学费和特殊教育的保障方式,都收到了学校里。

包括当时在读初中的明冬知。

明夏眠“嘿嘿”一笑,提到校长这人,那张平时厚得堪比城墙的脸,倏地就显得娇羞起来,“那还能有谁?我约了校长去新开的咖啡馆喝咖啡。”

桑斯南受不了明夏眠这样的表情,只嫌弃地别过头,把明夏眠又挤开了一点,然后就拧着油门,拐了弯。

人连着车,一块消失在了咖啡馆门前。

这幅场景,落到游知榆眼里,就变成了桑斯南不知道和旁边女人说了些什么话,让那女人摸着自己的脸,一脸娇羞地望着桑斯南离去的方向,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天气热得蝉叽里呱啦地鸣叫,跟不要命了似的。

“那不是阿南和小夏吗?”店里招来的兼职阿丽一边擦着念叨着,“在我们这儿可出名了。”

“阿南?”游知榆只重复了这两个字。

“对啊,阿南和小夏。”阿丽硬是把这两个名字连到了一起。

游知榆眯了眯眼,“怎么出名了?”

提起这事,阿丽叹了口气,“两人都在那海难里失去了父母,这是那海难里受难最多的两家。”

“小夏嘛,自个跛了脚,还带了个聋哑妹妹,读了高中就没读书了,后来成了窜得快机车租车店的老板,现在日子过得也没以前那么紧巴,但那时候,她们两姐妹可吃了不少苦。”

游知榆捻了捻手指,顿了几秒,问,“那阿……桑斯南呢?”

“知榆你认识阿南?”阿丽瞪大眼睛。

游知榆微微点头,“见过几次,刚知道名字。”

“哦哦。”阿丽点了点头,又眯眼,似是回忆了一会,才说,“阿南其实还好,最起码还有个阿婆,家里也还有个阿伯,只不过这阿伯家也……虽说阿婆把她拉扯大,但苦也是吃了不少的。”

“不过……”

“不过什么?”游知榆抬了抬眼睫。

阿丽打开水龙头,把手里的杯子洗了,才慢悠悠地说,“她读高中那会,可不是个乖的,抽烟,喝酒,染发,天天就和街头那些小混混打架,有次到我家隔壁纹身店说要纹个什么在身上幸好被我撵出来了,哎,那会啊,就是什么坏习惯都往自己身上弄。在那些好学生嘴里她还有个响亮亮的名字嘞,叫什么来着……”

“哦,想起来了,‘无恶不作’的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