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终知车市
可以说朱世寿是一个真正敢想敢干的人。当初买自行车,在农村的人看来,就是一个大胆的、让一般人觉得有些不可想象的行为。现在居然还想买汽车,就让人觉得朱世寿是不是神精上有问题——感觉完全是异想天开。包括朱根福,都把朱世寿的话只当是他说的天方夜谭,感觉完全是不可能的事。
但朱世寿自己却不是这样,他下定了要买车的决心后,就一直在想那几千块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那个时候,农村里虽然也有信用社,但因为家家都穷,和信用社打交道的老百姓基本上没有。再加上那个时候人们都是过苦日子过惯了的,从来没有人想到过去借钱过日子,更没有想到过到信用社去借钱来用。大家都知道在信用社借钱是要付利息,谁也舍不得把本来就不多的钱作为利息拿给信用社。就是家里实在需要钱但又确实没有,都是去找三亲六戚借。因为找个人借钱是不用给利息的。农村人都有这个习惯,如果家里缺什么东西,就会到其他人家里去借,小到针头线脑,中到油盐柴米,大到家庭用具,如果需要而家里又没有,都会到邻居家里去借。家里来了客人,如果自己家里住不下,也会到邻居家去借宿。在农村,邻里关系非常和谐,远亲不如近邻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除非是隔壁两家人有仇。否则,不论借什么,左邻右舍只要有,都不会吝啬不借。那个时候,农村里买东西不方便,谁家都会有缺东少西的时候,你不借给别人,别人也就可能不借给自己。在农村就有这么两句话,叫做“有借有不再借不难”、“借了不还没有人缘”。如果借了不还,谁还愿意借给他呢?当然下一次要借就困难了。但就是不借,也会是找借口说家里没有,而不会直接说不借。这是农村的习俗,也是农村古朴风气的体现。
但现在朱世寿要借的钱不是个小数,而是几千块钱。那个时候,几千块钱对于所有家庭来讲,都是一个天文数字。更何况在农村,就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朱世寿跟着李学武学了几天开车后,就时不时到镇上去找李学武,希望能够有机会再练习一下。但因为没有出差,李学武不敢在龙台镇上把车子拿给朱世寿开。因此,在没有开车机会的时候,朱世寿还是每天买起菜到县城里去倒卖。
一天,因为生意比较好,卖完从镇上倒来的菜后看看时间还早,朱世寿就骑着自行车在县城里闲逛,没曾想逛到了县城一个修汽车的地方。因为心里总想着买汽车,因此见到有汽车的地方朱世寿感到特别亲切,便把自行车停在一边,给几个师傅每人发了一支烟后,就和他们摆起了有关汽车方面的龙门阵。常言说“烟是和气草”,哪怕是两个不认识的人,只要把烟一发,火一点,也就把彼此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这也是尽管大家都知道抽烟有害健康,但还是有不少人抽烟的一个重要因素——交往的需要。确实,面对陌生人,用什么来打开话题,烟就是最好的媒介。
“师傅,你们有这修车的技术,好吃香啊!”朱世寿说。
“我们吃啥子香啊!那些开车的才吃香啊!”一个师傅说道。
“师傅,你们能够修车,肯定就能够开车吧?”朱世寿问道。
“不一定,我们几个人中,只有王二娃能够开车。”另外一个师傅说道。
“那王师傅为啥不去开车呢?”朱世寿一口一个师傅。
“能够开到车又对喽!哪个会开车的人不想开车愿意在这里闻机油味呢?人家不让你开,你有啥子办法。”那个叫王二娃的埋怨似地说道。本来他之前也是开车的,但因为爱喝酒,喝了酒后开车又总是出车祸,有好几次都差点把人碾死,最后一次也是因为喝酒开车在路上把两个行人一起碾死,还把另外两个行人碾残了,至今单位上都还把这两个人供养起在。单位担心他再闯出祸来承受不了,从此也就不敢再让他开车了。也因此,他才会有这些牢骚。当然,对他出的这些问题,王二娃没有说,他也不会说,一个陌生人,说了也没有作用,最多只能是吐吐心里的怨气。因为不开车后,不仅自己的收入减少了不少,在别人面前也感到矮了一截,但谁叫自己管不住自己的嘴呢?
“师傅,现在私人买车的多吗?”朱世寿问,他找这些修车师傅摆龙门阵的目的,就是想了解一下这方面的情况。他知道,修车师傅们是和汽车打交道最多的,也最了解有关汽车方面的情况。
“现在好象还没有私人买车的啊!一部汽车那么贵,哪个买得起呢”一个师傅说。